中国去年购1523亿日本国债 或因安倍经济学受损

2013年05月29日 09:59  东方早报 

  日本国债主要海外持有国

  近年持仓情况(单位:万亿日元)

  时间 中国 美国英国

  2008年3.28 6.817.9

  2009年3.41 8.514.1

  2010年10.48 8.2 9.9

  2011年17.95 10.1 11.4

  2012年20.49 8.6 8.8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

  早报记者 陈月石

  虽然中日关系在去年波折不断,但中国连续3年蝉联日本债券的最大海外债主。

  日本央行和日本财务省5月2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持有的日本债券金额高达20.49万亿日元(约1.22万亿元),较2011年底所持有的约17.95万亿日元,增加2.54万亿日元(约1522.78亿元),同比增约14%。

  截至2012年底,海外机构和人士持有的日本国债额为96.94万亿日元,较去年增加约4万亿日元,中国所持有的金额约占总额的21.14%,较上年的19.56%小幅提高。

  去年增速有所放缓

  虽然中国在2012年仍然在增持日本国债,但与过往几年的增速相比,14%的年度增速并不亮眼。

  根据日本央行的历史数据显示,直到2009年底,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金额仍仅保持在3万亿日元左右,自2010年起中国开始加速持仓日本国债。2010年,中国仅仅用了1年时间就一举超过美国、英国,成为日本国债的最大持有国。截至去年年末,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金额在3年内增长了6倍。

  相比之下,日债的传统持有国却在2012年不约而同开始减持。其中,美国将其日债持仓量从10.1万亿日元降至8.6万亿日元,降幅达到15%;同时,日债的原最大持有国英国也将其日债持仓量从11.4万亿日元大幅缩减23%至8.8万亿日元。

  一笔“划算的买卖”

  在其他国家纷纷减持日本国债的背景下,为何中国一直在增持?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外汇局对其他国家国债的增持或减持,有多方面考虑,首先是流动性、其次是安全、再次就是收益,也就是说,外汇局在布局庞大的外汇储备时,要考虑投资结构的匹配。”

  多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在去年增持日本国债,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2012年中国增持日本国债,肯定是赚钱的。2012年的大部分时间日元是在走强中,同时日本的国债利率也没有明显变化。”鲁政委表示。

  资深外汇专家汤亚键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12年日本还没有正式开始施行量化宽松政策,日元汇率曾一度升值到80左右,持有日债很划算;同时,中国所持有的日本国债占国家外汇储备的规模并不大,从目前持有的规模看,可以保持良好的流动性,随时在市场上实现变现。”

  “总体相对安全”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的逐步显现,特别是4月4日日本央行推行的超量化宽松政策施行以来,一向“稳健”的日本国债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国债收益率上蹿下跳,并引发了日本股市早前的暴跌。因此,作为日本最大海外债权国的中国,尽早规避风险成为摆在庞大外汇储备面前的一道难题。

  “(去年买日债赚钱),今年恐怕就不行了,”鲁政委表示,“在日元持续贬值,国债市场剧烈震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减持,那就会有损失。”

  “说不定外汇局早就已经布局,规避风险,减持了日本国债、赚了钱的。”鲁政委表示。

  但也有专家认为,短期一时的波动不必过分紧张,在外汇储备选择的余地并不大的背景下,从总体上说,日本国债总体上还是相对安全的。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持有国债量依次分别为美国债、欧债和日本国债。完全不投日本国债,不符合中国外储分散风险进行投资原则,毕竟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其次,由于不了解国家外汇局早前投资日债的成本究竟是多少,面对日本国债市场的风险,中国的承受能力仍需要更长的时间观察。”汤亚键分析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要日更正官房长官相关言论
  • 体育欧冠官方颁奖:拜仁称霸克洛普最佳
  • 娱乐黄贯中轰黄家强 港媒曝因朱茵兄弟反目
  • 财经传房产税确定向增量开刀 杭州或纳入试点
  • 科技亚马逊Kindle入华落定:6月7日国内上市
  • 博客哪些国家给了中国差评 鲁迅是否偷看弟媳
  • 读书八角楼见证慰安妇屈辱史:旗袍(全)
  • 教育高考经济再升温 沪5550人预订“高考房”
  • 育儿孕妇当街上演一分钟产女(组图)
  • 李山泉:互联网摧毁中产阶级
  • 易鹏:城镇化40万亿投资是个谬误
  • 叶檀:中投成了烫手山芋
  • 钮文新:中国进口10万亿美元?
  • 黄鸣:中国为何没能诞生乔布斯
  • 罗天昊:产业协同 长三角更胜珠三角
  • 冉学东:中投公司的尴尬
  • 张五常:30年前我为何推断中国改制
  • 章玉贵:全球变局中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 沈建光:告别传统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