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诺贝尔奖金用之不竭的启示

诺贝尔奖金用之不竭的启示
诺贝尔奖金用之不竭的启示

  诺贝尔奖金

  “用之不竭”的启示

  当初的3100万瑞典克朗不仅花了111年,而且还增值了92倍

  “钱生钱”的秘诀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借鉴?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及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作为中国人,您会不会觉得诺奖突然离我们很近很近?据说,最初诺贝尔的遗产只有3100万瑞朗,迄今为止,诺奖已经颁发了111年。近年来,每年每项诺奖的发放额均在1000万瑞朗。而包括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奖项在内,2012年诺贝尔奖合计发放奖金4000万瑞朗。显然,仅今年一年的诺奖总额就已经超过了该奖创立之初时的金额。那么您是否好奇,这么多年下来,为何诺贝尔奖金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保值增值的?诺奖基金会的运营方式对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基金会,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诺贝尔奖的111年

  曾在前90年里一直“贬值”

  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最初诺奖金额并不高,1901年首次颁奖,根据诺贝尔当初的遗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奖金数额开始缩水,甚至1923年已经降到了最低11.49万瑞朗。尽管此后奖金名义数额在增大,但因瑞朗的数次贬值,实际价值一直难以达到1901年的水平。

  直到1991年,诺奖金额升至600万瑞朗,才与1901年首次颁发的实际价值相当。也正是从1991年开始,诺奖金额连年上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朗,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虽然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不力,但总资产仍然高达28.6亿瑞朗,是设立之初的92倍。

  难怪有人会说,诺贝尔奖的奖金实在是值钱,3100万瑞朗竟然花了111年。

  资金运作一波三折

  最“穷”时仅剩300多万美元

  很多人不禁要问:都过了111年,诺贝尔奖金为何始终发不完,是不是有什么“钱生钱”的秘诀?

  其实,诺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的出色表现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基金会中心网的CEO程刚认为,诺奖设立在100多年前,正是因为投资理财,所以现在不但没花光,奖金数额反而不断上涨,基金的盘子也越来越大。

  “在国外,很多基金会都是通过投资资本市场令资产保值增值。在华尔街,基金会的资金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一样,是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曾经在美国华尔街工作多年,现任职于吉林大学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丁志国表示,基金会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由于基金会的特性使然,因此这部分资金更加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据丁志国介绍,基金会的决策权力机构是董事会,但是董事会并不直接进行投资,而是规定投资方向,聘请专门的投资经理或是投资机构来运营。

  据悉,诺贝尔基金最早只是投资于国债与贷款等安全的证券上。但是由于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为了能够持续运营,诺贝尔基金会开始了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由此资产快速增值,奖金额也不断上涨。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股市的年均回报率在7%左右,要是操作得当,收益完全可以超过10%。如果诺贝尔基金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投资美股,以复利计算,回报率会相当惊人。”丁志国说。

  “取之不尽”的背后

  股票、不动产为主的投资功不可没

  据了解,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并不是一帆风顺。运营初期,由于投资策略比较保守,加上赋税较重,所以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一度面临运营不下去的风险。直到1946年,在瑞典王国政府的支持下,基金会终于获得了免税待遇。1953年,瑞典政府允许基金会独立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这成为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虽然从1953年以后,诺贝尔基金会的经济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但是20世纪80年代才迎来真正的黄金期。在此期间,由于全球股市增长迅速,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持续增值。不过事情总是一波三折。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令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诺贝尔基金会在两年之后不得不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名为“招募人”上市公司名下。1990年初,诺贝尔基金会在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赚了一笔。2000年1月1日,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像过去那样,奖金只能来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它也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今年奖金缩水二成

  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 投资回报率降低

  诺贝尔基金会的2011年年报显示,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不振,其股票投资亏损了1900多万瑞朗。为此,很多人将今年诺奖金额降低20%的原因归咎于此。而且早在2009年,诺贝尔基金会执行长萧曼透露:“2008年金融海啸最严重的时候,该基金损失了近五分之一的投资额,在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未来不排除削减诺贝尔奖金的可能性。”2012年,萧曼的话不幸一语成谶。

  “因为炒股亏损,而导致诺奖缩水的说法并不可信。”对此,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认为,基金会投资资本市场,出现小幅亏损是很正常的。以诺贝尔奖金近30亿瑞朗的规模计算,出现1900多万瑞朗的亏损,幅度还不到总资产的1%,应该不会对诺贝尔奖有所影响。

  苑德军分析,真正让诺贝尔奖缩水的原因只能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景气。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目前仍然看不到复苏的迹象,何时能够走出困境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诺贝尔基金会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资回报率肯定也会有所降低,所以选择减少奖金的发放额度,勒紧腰带过一过紧日子也就不难理解。“一旦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好转,投资回报率有所提高,诺贝尔基金会完全可以把奖金额度再度提升。所以,诺贝尔奖金的增加与减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冷暖。”

  2011年

  股票投资亏损1900多万瑞朗,总资产仍高达28.6亿瑞朗

  2001年

  单项奖金上涨到1000万瑞朗

  2000年

  允许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

  1991年

  单项奖金升至600万瑞朗

  1980年

  全球股市增长迅速,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持续增值

  1953年

  资产仅剩300多万美元,瑞典政府允许基金会独立进行投资

  1946年

  获得了免税待遇

  1923年

  由于投资策略保守,且赋税较重,奖金缩水为11.49万瑞朗

  1901年

  诺贝尔基金设立,早期只投资于国债与贷款等安全的证券

  ■他山之石

  向国外基金会学什么

  “对于国内的基金会而言,肯定是要像诺贝尔基金会、耶鲁大学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学习投资理财的能力,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基金会设立之初确定的目标。”贾西津认为,目前国内基金会的数量已经不少,但是其中一些的目标定位却并不十分明确。虽然有很多组织掌握了一笔钱,但是不知道究竟应该做什么,需要怎样做。因此,国内基金会迫切需要努力吸收专业性、独立性的人才加入,为基金会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一个基金会是否拥有好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如果管理人员得力,那么基金会的运作和资金来源都不愁;反之,每天就要为这些问题劳心费力。”贾西津说。

  前述武汉大学(微博)法学院的研究人员则表示,即便基金会的目标明确,但是如果不够公开透明那么也是枉然。虽然基金会是非盈利机构,但是国外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与上市公司差不多,对募集资金的渠道、资金运用与支出、资产投资、人员管理、审计和公示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信息透明度极高。而国内的基金会,由于法制建设并不健全,所以运作的透明度明显欠缺。不但众多基金会没有披露年报,甚至还有一些基金会只有网站而没有联系电话。

  “只有基金会的运作真正公开、透明,公众才会放心将钱款交给基金会,基金会才能实现设立的目标,才能去谈为资产保值增值。”贾西津说。

  国内公益基金会

  目前数量已超过2270家

  主要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与国外先有资金,后设立基金会有所不同,国内通常是先成立基金会,而后才进行募资,是以公募基金会为主。

  “在国外,基金会被称为散财之道,是企业和个人实现公益目标的重要手段,基金会的资金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介绍说。

  据了解,基金会最早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他们积聚了巨额财富,这为他们创办大型慈善基金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美国文化与宗教中鼓励捐赠、谴责贪婪的传统成为这些百万富翁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内驱力。当时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及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促使富翁们出钱财创办基金会的外驱力。

  “国外遗产税的税赋很高,一些人成立基金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避税。但不管怎么说,基金会都意味着企业和个人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相较早期的基金会,目前各种基金会的主题和关注的领域更广泛。

  贾西津说,国内的基金会发展也比较快,主要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是由发起人发起,向社会公众进行募集的基金会,如希望工程、北京和平发展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就是其基金来源于特定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向公众募集资金的基金会,如南都基金会、万通基金会等。诺贝尔基金会就属于非公募性质。

  国内基金会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据统计,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270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127家,非公募基金会1143家。“在国外,通常是先有了资金,才会设立基金会。”贾西津说,国外的企业家、个人手中掌握了一笔资金,然后为了促进某领域公益事业的发展,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成立基金会。国内早期的基金会和国外有所不同,通常都是先成立基金会,而后才进行募资,是以公募基金会为主。近年来,随着大量非公募基金会的出现,特别是一些由国内企业设立的基金会,通常都是先有资金,然后再按照要实现的公益目标、严格的章程、宗旨成立基金会。

  缺乏“金融土壤”

  国内基金会不敢贸然投资

  国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大多数国内的基金会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投资理财并不热衷。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对公益性产业进行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已是行业常态。但一直以来,国内基金会对通过投资理财等方式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却并不热衷。

  “目前国内基金会的总资产已达450亿,却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保值增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央财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黄震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

  北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基金会的资金主要由一家企业资助,虽然也面临因通胀而导致资产贬值的情况,但是考虑到进行投资的风险较大,一旦出现亏损,基金会的理事会要想办法补齐,因此理事会不会考虑投资于金融市场。

  2009年,全国只有不到四成的基金会有过投资行为。在《公益时报》刊登的2010年年检报告的111家基金会中,投资收入为0的有57家,超过半数;投资盈利的有39家,亏损的有1家,无法统计数据的有14家。111家基金会2010年投资收入总和为3.83亿元,平均投资收益346万元。

  “国内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大于欧美,因此大多数国内的基金会出于安全考虑才不进行投资。换句话说,国内缺乏基金会投资的‘金融土壤’。”业内人士称,如果给基金会提供足够的政策空间和金融环境,那么国内的基金会也会热衷于投资理财。

  ■业内支招

  基金会可聘请专业理财机构

  公募基金会每年要花掉捐赠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是其资产的8%,基金会的资金应该具有金融属性。

  “最近我们一直在讨论有关国内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贾西津说,其实基金会的核心就是资金,其中既涉及到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也涉及到日常的管理。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要花掉捐赠收入的70%,考虑到资金的拨放会有一个时间周期,因此完全可以用这笔钱进行短期理财,这样总好过存在银行;另外,非公募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是其资产的8%,意味着资产滞留时间更长,可以发挥的余地也更多,更应该通过理财来保值增值。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对企业过于依赖,离开企业就无法生存。对于大多数非公募基金会来说,资金不是来源于投资回报,而是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其自身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程刚则认为,国内的基金会应像国外那样进行投资理财,理事会应该实施决策。有人负责任,承担风险,也可以获得理财收益的奖励,是健康良性的发展趋势,应该提倡这种方式。

  贾西津对此表示赞同,“现在国内的基金会对资金如何保值增值的认识还很不够,虽然也有少部分基金会主动进行投资理财,但是绝大多数基金会的资产还是躺在银行账户中。其实基金会的资金就应该具有金融属性,如果基金会没有专业的理财团队,完全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日副首相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 体育中超奇景!两队争冠六队争亚冠七队保级
  • 娱乐潘粤明声明称遭污蔑 董洁情变首亮相
  • 财经光明鲜奶5个月曝出6次质量问题
  • 科技谷歌揭开数据中心神秘面纱 高清组图
  • 博客钱钟书鲜为人知的幽默 真正的高官气场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中国式接送”引热议 17岁孩子仍被接送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
  • 健康光明鲜奶喝出塑料颗粒 咋鉴别化妆水果
  • 女性如花教你打造小V脸 2013春夏时装趋势
  • 尚品如何给亿万富翁送礼 法国传奇博物馆酒店
  • 星座测试你熟女吗 漫画:12星座御姐控
  • 收藏许麟庐遗孀回应遗产案 百年沈宅破拆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