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昨晚“爆冷” 两位美国学者凭“市场配置理论”获奖
不少国内经济专家表示“不熟悉”
□本报记者 陈斯音
早报讯 北京时间昨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和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获得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结果,大大出乎外界的预测,之前媒体披露的四大热门人选全部落空。
据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作为最后一个被揭晓的诺贝尔奖项,一直备受外界瞩目。截至目前,美籍学者占据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席位,约70%的经济学奖得主都来自美国。
两位美国经济学者获奖
去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教授凭借对宏观经济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青睐。时隔一年,这一奖项再次花落美国。
据介绍,今年的两位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与罗伊德·沙普利,因“在稳定分配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方面的贡献”而获奖。资料显示,罗斯,1951年出生,任教于哈佛大学;沙普利,1923年出生,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对此,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姚树洁在个人微博中评论表示,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人年纪比其他学科的偏高,因为经济学的理论需要很长时间的考证。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项,对经济危机的恢复和今后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两位得奖者的研究理论是‘资源配置和市场机制设计’,确实和全球关注的经济危机有关,如果做好了,有利于稳定发展,可以减少危机发生。危机的根源在于不平衡,过度的资源用于金融领域而不是实体,(他们的理论)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
姚树洁表示,两人的共同研究方向是资源的分配,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市场机制来达到这样的分配效果,这一理论应用性非常广。
“很明显,配置理论是由沙普利首先提出来,罗斯把它完善。这个理论并不是新理论,而是大家每天都接触到的。他们得奖,只是在理论和实践中把其规范化而已。对中国当前的结构调整也非常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调整,调整的目的和手段。”
姚树洁指出,在中国经济学界,类似的研究包括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等等,每一项都与资源配置、市场设计有密切关系。
“(全球经济)危机当前,如何有效地调动资源、有效创造最大就业,需要对市场的了解,对自己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了解。只有把资源利用好了,社会效益才能最大化,才能加快走出危机的步伐。中国地区的发展差别、行业扭曲,也就是我们目前说的结构调整,其实就是资源的重新分配。过度的资源用于土地和房地产,实体经济受到伤害,这就是中国目前非常实际的问题。”
四大热门人选全部落空
每年在诺贝尔奖项揭晓前,一些国际信息提供商都会提前宣布几位热门候选人。例如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前夕,莫言便早已跻身外界预测的热门人选,进入了公众视线。然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后,被外界列为大热门的4名候选人都落了空。
据了解,今年被列为热门人选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牛津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特金森、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其中,罗伯特·席勒因在金融市场波动和资产价格波动性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备受外界看好,其畅销书《非理性繁荣》曾就具有破坏性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作出警告。
事实上,不少专家都指出,经济学奖历来就是诺贝尔奖各奖项中最常“爆冷”的。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谈及这次的两位获奖学者,包括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经济学者马光远(微博)在内的不少国内经济专家,都在个人微博中承认对这两人的研究“并不熟悉”。
马光远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又一次验证了它的不可预测性。“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难以预测?第一,这不是一项赶时髦的奖项,不是金鸡百花的年度奖,而有点类似于终身成就奖,和年度的经济事件基本没有任何关系;第二,这是一项需要时间的浩大工程,从理论提出到获奖,一般需要30年,从纳入评选到获奖,最少需要5年;第三,经济学殿堂里明星璀璨,需要排队。”
姚树洁也在个人微博中表示,今年自己看好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没有得到这一奖项,是他想不到的,“他的危机理论非常清楚而有说服力。不过,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理论还是占上风。”
昨天,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微博)也在微博发表了对两位获奖者学术贡献的看法:“Roth我不熟,我毕业后哈佛才把他从匹兹堡大学挖过来。Shapley的工作极其完美且实用,我的一些研究经常用到。他基于几个公理性假设,推出一个团队中每个队员价值的算法。”他还表示Shapley部分贡献是在经济学、数学、伦理学之间跨界的,“比如从若干看起来非常合理无辜的假设(公理)推导出社会应该如何分配收入。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想研究这个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