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论坛的开销对应的是其成功的商业运营。虽然达沃斯论坛是非营利机构,但是与其相关的媒体、投资机构都非常赚钱
以“塑造未来经济”为主题的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闭幕了。政府官员、学者、知名人士、企业界纷纷出席参与并交换意见。当然了,还有那些蜂拥而至的各国记者,让整个场面更加热闹。
其实,达沃斯论坛有两个支柱,主要战场是冬季达沃斯,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论坛的总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会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召开。另一个是才刚刚闭幕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一直在中国举办。
对各国精英来说,出席达沃斯论坛也不失一种扬名世界的快捷方式。只是,这些精英们为什么都看重了达沃斯?一个小小的论坛,一个非营利机构,为何拥有如此大的魔力?达沃斯到底带给了世界什么?它从哪一天开始给自己贴上了高端的标签?
打的是高端牌
达沃斯论坛是在1971年由德裔瑞士籍日内瓦大学商学院教授史华伯(Klaus Schwab,1938-)所创。他能够娴熟地交替使用德、法、英、意4种语言。这也方便了他在后来的年会中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和不同国家的与会者交流。
但决心设立达沃斯论坛是出自史华伯对局势的判断。他在美国学习期间已经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跨国公司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上个世纪70年代初,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里,企业管理课程仍然稀少。
史华伯觉得有必要为世界政治(政府及国际性组织)、商业(工商及金融等)与媒介领袖提供一个讨论共同关心问题的平台,让大会邀请的各国精英交换意见。
1971年1月,只有34岁的史华伯邀请400位欧洲工商界人士在瑞士发起成立了“欧洲管理论坛”(达沃斯论坛的前身),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新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欧洲跨国企业的形象。
此后,史华伯逐步将美国和其他发达、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力量拢至达沃斯。每年年会都有近百个国家的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演艺明星和新闻记者等约2000人聚集达沃斯小镇,研究和探讨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和前景,寻求应对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办法。
史华伯自己曾感叹,当初绝没有想到一个欧洲的论坛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档次。
细究起来,出手时间早绝对是史华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只需要一个高端经济论坛就够了,谁最先做出来,谁就最有竞争力。
而另一方面,聪明的史华伯始终注意保持会员的高端,不让会员流入“俗套”,也保证了论坛的世界影响力。基金会员、行业合作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全球成长型企业会员是达沃斯论坛的四种成员形式。只有年营业额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才有资格参加达沃斯论坛。因此,参加论坛的几乎都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也自1979年开始参加达沃斯论坛年会。
一直以来,达沃斯论坛只在精英层面上推广,大众层面的主动推广根本没有。它拥有的1010家会员(大多是世界1000强企业)保证了它完全可以把所有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经营之道
每年兴师动众的达沃斯论坛自然是需要经费支持的。不可忽视的是,达沃斯论坛为非营利机构,但办事人员并非是不受薪的义工。
达沃斯论坛如何赚钱?
达沃斯论坛是在瑞士注册的非营利机构,2012年的预计收入约2亿美元左右,2011年为1.89亿美元。其中每年收入的约一半用于“会务”,其余为员工薪津或者用于新项目的投资。
也曾有人对赚钱能力超强的达沃斯论坛表示不满,因为这些非营利机构为了符合“非营利”即没有盈余,完全可以提高员工薪津及随意开销。
达沃斯论坛的确高端。每年的总会位于瑞士风景如画的达沃斯,论坛供应消费者想象得出的高级服务,令与会者有宾至如归之感。
这些开销对应的是达沃斯论坛成功的商业运营。达沃斯论坛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论坛战略伙伴和议题合作伙伴的合作费以及年会、地区性会议和峰会的会费来维持论坛运转。
要参加“论坛”年会,首先得成为会员,而会员分3级。普通会员年费5万瑞士法郎(约合5万2千美元),“权利”是成为各项论坛的听众及参加酒会。如果要想成为“企业伙伴”,参加国际名人主持的讨论会,便得缴纳约13.7万美元的年会费。至于那些要来讲世界大事或洽商大合同的政商巨子,若有随员5人,缴纳的年会费就增至52.7万美元,如此便成为“战略伙伴”。
当然了,缴费成为会员之后,若想参会,会员还得购约合1.9万美元的入场券。即便有这么高昂的参会费,每年的达沃斯论坛仍然人满为患,每个国家只有少数优质企业才有资格申请“战略伙伴”。
正是这种会员制度,让非营利机构达沃斯论坛的总收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1年总收入为7220万瑞士法郎,2005年则达到1.04亿瑞士法郎。达沃斯论坛的最大“营利”就是知名度、不断提升的影响力。虽然达沃斯论坛不营利,但是与其相关的媒体、投资机构都非常赚钱。
不过人们更期待的是,在世界经济下行的环境中,达沃斯论坛的思想交流能真的像它的议题一样,塑造未来经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