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9世纪的工艺处理着21世纪的垃圾,荒废资源的同时造成严重污染 在贵屿的大街小巷,不少房子的门前屋后都堆放着废旧电脑拆卸件。本版摄影黄乔
电脑商情报记者黄乔 广东报道
新闻背景
电子垃圾威胁中国
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我国每年报废的传统旧家电总数达1500万台,其中包括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和600万台洗衣机,分别占其社会保有量的1/700、4/1300和6/1700.此外,我国目前手机、电脑、打印机等其他新兴电子产品的市场保有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相应地,由于更新换代等原因这些电子产品的报废率也在逐年提升。
国家环保局的有关专家警告称,如果这些电子垃圾得不到妥善的专业处理,其中所包含的大量金属和无法降解的化学元素将对环境造成难以估计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据一些回收机构估计,我国通过正规渠道处理的电子垃圾(即交由经过环境保护机构认证的专业电子垃圾回收厂处理)不到总数的10%.权威机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已经有30%-40%的电子垃圾聚集亚洲,而其中又有70%-80%流入中国。
根据公开的资料,地处粤东地区练江北岸的贵屿镇,每年回收处理的电子垃圾在百万吨级以上,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垃圾电子拆解基地。在这里,从事拆解加工的村(居)有20个,企业300余家,其中年拆解量2万吨以上的有10家,1000吨以上的有40家,有的拆解大户在高峰期里日拆解量高达200吨,年加工生成塑料、铜、铁再生资源在2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有4家,还有近5500农户从事间歇性、作坊式的经营。据悉,在贵屿,全镇80%以上的人员从事电子垃圾拆解,从业者人年均收入1.5万元,是普通农民人年均收入的5倍。
穿行于“垃圾”之中
“举世瞩目”的“电子垃圾之城”贵屿是一个既不临江,又不靠近公路的偏僻小镇。从广州坐五个多小时的高速大巴到达汕头,当地人说,贵屿离汕头市区还有100多里路。中巴沿着324国道蜿蜒东行,穿过狭长的陈贵公路,越过浮草渡桥,一股塑料制品焦臭味扑面而来,同车的人告诉我:贵屿到了。车窗外,装满“电子垃圾”的载重5吨的大卡车不时从旁边驶过,从车牌看来,除了广东牌照的车外,还有广西、云南等地的车辆。
走在贵屿镇,宛如穿行于“垃圾”之中。道路的两旁要么是一个个电子垃圾站,要么是一间间挂着各式各样招牌的废旧电子配件店铺。很多房子的门前屋后都堆放着废旧电脑拆卸件:硬盘、软驱、机箱、显示器、电话……无所不有。一辆辆大小货车满载废旧电子物品,在公路上穿行。几乎一栋房子就是一个小的“电子垃圾处理作坊”,屋里屋外坐着正在分拆电子垃圾的民工们。
据一家商店的店主讲,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分拆“电子垃圾”的生意,很多都是从采购、分解、加工到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分工细、数量大、价格极低。在一个收购站,记者看到一辆正在卸货的大货车,车上满载着废旧电脑显示器。据了解,这8吨多的显示器来自广州,价值好几万。
记者发现,这一车显示器从机壳标志看来有三菱、东芝等日本知名品牌产品,也有一些泰国生产的不知名产品。在一个三菱机壳的背面标志上,注明电压是标准100伏,这是欧美国家通常使用的标准,收购站的民工告诉记者:“听说是进口的废旧电子垃圾。”
根据这个收购点民工的介绍,在这个收购点,一天至少有两车这样的货物需要处理。
原始的加工手法
有人把贵屿处理电子垃圾的方式比喻为“19世纪的工艺处理21世纪的垃圾”。记者了解到,除了进入二手市场外,贵屿的绝大部分电子垃圾会被不断地分拆:其中塑料部分会被加工成简单的塑料颗粒原料或是做成塑料假花;废旧的电路板上有各种芯片、电容、极管等零部件,可以回收利用。
除了分拆之外,不少回收来的电子垃圾还需要通过烧烤、酸洗等方式提取镀金、锡焊料、铜骨架等各种金属,电线则被剥皮或焚烧取铜。对这些电子垃圾进行的分拆、烧烤与酸洗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
从浮草渡大桥沿公路北行,沿途可见民工正把一堆堆的电脑“分拆”,或敲、或烧,为的是提取可回收物零部件和塑料。在一个回收点,一群妇女正围坐在地上劈旧电线,把塑料皮破开,取出铜芯,分开堆放。当记者提出:“这些线为什么放在一边呢?”女民工告诉记者:“是准备用火烧的。”而燃烧的地点就选在里屋。记者表示要进屋看看,受到了妇女们的阻挠:“别去!里面有狗。”
屋子里面传出阵阵浓烟和刺鼻的焦味。据这些妇女介绍,以前都是在屋外面烧烤,但是最近上边管理很严,很多烧烤都迁移到较远的郊区,或者干脆移至里屋,为了防范外人,几乎这样的加工点都专门豢养了至少一条看门狗。
横行的塑料毒气
为了能看到真实的烧烤场面,记者决定去郊外看看,于是租了一辆出租车,车主姓付,河南人。老练的付师傅便一眼看出记者的身份:“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来暗访,他们的记者也坐过我的出租车。那次采访,当场抓了不少人。现在的贵屿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的老板可比以前警惕了。“
“你看,那里冒黑烟的地方就正在烧板。”付师傅指着前面不远处说道。一片已经荒废的田地就是所谓的烧烤场,几个外地民工正在烧一堆电路板。“烧过后就可以拔下各种电子元件了。”烧烤工告诉记者。
据付师傅介绍,贵屿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烧板厂就是在室内烧烤的。在记者的坚持下,付师傅于是驱车来到这个烧板场。虽然一阵阵刺鼻的气味不断袭来,但是怎么看也只看到一个简单的仓库式的门面,里面堆满了回收来的电子垃圾。
记者在这个仓库门面看到,堆满了各种电脑配件,有硬盘,有光驱……。
付师傅告诉记者,这样的一个封闭烧烤地,一般有几十个工人,但里面的“环保设施”只有几个风扇和几个大的排气扇。因为烤板收入较高,尽管烧烤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巨大,很多民工还是愿意干这活。
除了分拆和烧烤,在当地人眼中,更赚钱的便是用硫酸水洗电路板,就是把电路板上的镀金洗下来。由于这种酸洗会产生大量含硫酸的废水,污染极为严重,这一方式目前在贵屿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这样隐蔽的酸洗厂也存在不少。
破灭的回归梦想
由于长期严重的污染,贵屿所有的河里都是浑浊的黑水,河水中散发着恶臭。因此,在贵屿,水显得异常珍贵,贵屿的饮用水全部是靠从周边镇里买来的,在贵屿经常会碰到卖水的车子。
在贵屿,有近10万来自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民工,一项调查显示,他们中的80%在这里工作一年以上都染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明知电子垃圾的危害,但为了逃脱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些外来工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从事这一危害性极大的工作。
“在这里,年轻的女孩不能干太久,尤其是烧板,做久了将来没有生育能力。”一河南籍民工说,“女孩在我们这里的流动性最大,一般都是暂时性的。”记者发现,在贵屿镇上,很多的招聘启事都写着“招女工”。
随着贵屿这个“电子垃圾王国”的曝光,许多“垃圾老板”们也意识到这个行业不是长久之计。但十多年来,因为电子垃圾创造的“一夜暴富”
神话不断上演,对于从业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诱惑。一个民工告诉记者,他的老板以前就是靠一批20万元的货物,拆解后卖了1000多万发家的,“有钱了,我也搞一个厂子。”
“按道理,现在粮食价格提上去了,重新发展农业也可以带来收益,但贵屿的问题是土地都已经破坏了,靠什么再做回农民?”一个地方干部感慨地说。
当地地方干部告诉记者,贵屿镇历史上是一个农业镇,由于处在一片低洼地的中央地带,属严重的内涝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农作物严重失收,农业生产毫无保障。早在解放前,当地大部分农民为养家糊口,到周边甚至更远村落,上门收购鹅鸭毛、猪骨、废旧铜锡以及塑料物品,分类转卖,赚取转卖费,并逐步发展成一支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专业“大军”。
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贵屿镇开始从回收废旧塑料、废旧五金发展到回收废旧电子电器产品,规模逐年扩大,从业人数逐步增加,并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最主要的电子废物拆解回收销售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条电子废物回收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从外地购进废旧电子电器进行拆解加工,1997年至1999年,拆解量达到高峰,也因此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基地”。像这样满载废旧电子物品的货车随处可见。
拆除来的废件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一群妇女正围坐在地上劈旧电线,把塑料皮破开,取出铜芯,分开堆放。 许多工厂的门口都能看到这样的招聘广告。报料线索一经采纳,奖金至少百元 ,还将进行线索评奖,奖金最高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