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付危机来袭:信托业难永远稳赚不赔

2014年02月14日 09:16  中国经营网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继中诚信托之后,吉林信托的松花江(77)号信托项目由于“无法挤兑”再次将矿产信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尽管业界关注度极高的中诚信托刚性兑付案最终化险为夷,不过大量矿产类信托的存续让刚性兑付的神话在2014年能否保证金身不破仍然存疑。吉林信托曝出兑付危机或许是这一危机的开始。

  中诚信托与吉林信托兑付事件

  近期,关于“诚至金开1号”30亿信托计划无法兑付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投资者报报道,1月22日,离“诚至金开1号”30亿信托计划兑付日仅剩8天,中诚信托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山西紫鑫矿业集团交城神宇煤矿取得了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而且正在与有意向的若干投资者商谈。

  但是中诚关于“信托财产在2014年1月31日前变现还存在不确定性”与工行“不负主要责任”的说法,仍然让刚性兑付高悬头顶。面对外界的质疑,中诚信托采取一律避之的态度。更令投资人难安的是,类似“刚兑危机”正在集中到来。一旦中诚信托违约刚性兑付,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大危机。

  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二季度到2013年一季度大约发行了5.3万亿元信托产品,它们都将在2014年一季度集中到期兑付。其中,2014年房地产信托到期量约6335亿元。此外,此前发行的矿产资源类信托规模超1000亿元也陆续迎来兑付高峰。

  值得玩味的是,在中诚信托事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优质的那座煤矿因为旷日持久的纠纷,到现在也没确定采矿权是谁的。另一座在前几天才确权。于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摧残”之后,这个项目别说收益了,连收回本金都有问题。截止2013年12月31日,账户余额仅剩566万元,明显到期偿付能力不够。

  另据媒体报道,截至2011年12月底,振富集团债务已达98亿元,原始本金62亿元、利息36亿元,其中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30.3亿元本金和13.2亿元费用(利息),占了其中重要部分。另外还有345人直接给振富集团放高利贷,高利贷本金计29.8亿元。

  面对公众的质疑,中诚信托这家由银监会直接管理的8大信托公司之一,真的很难再说出“与中诚信托携手,安全稳健,增值财富”之类的豪言壮语。公开数据显示,中诚信托2013年实现总收入24.15亿元,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分别下跌11.17%和3%。无论是净资产还是净利润,均跌出行业前三。其中,自有业务收入更是同比大降35.5%。

  此外,除了“诚至金开1号”产品陷入兑付困境,中诚信托旗下另一款产品“诚至金开2号”也未能按照预期收益率分配当期信托净收益。再加上2012年7月陷入兑付危机的“中诚农戈山铅锌矿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中诚信托在近期陷入刚兑危机的信托产品就已多达3起。

  不过,在公众普遍担忧风险的背景下,神秘接盘者出手兜底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项目,投资人本金悉数到账,只损失了一小部分利息,30.3亿元的信托兑付危机以“刚性兑付”的形式告终。

  相比中诚信托的的“有惊无险”,吉林信托的危机来得更加结实。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购买“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投资者在前三期均逾期兑付情况下,此款信托项目的第四期又出现了逾期兑付,整个项目共6期涉及资金近10亿元。

  1月27日,多名建行高端客户,亦是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投资者,来到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抗议、讨说法”。他们认为,建行作为投资者的项目推荐方、资金募集方,以及联盛的监管方,在项目出现问题时却几经推诿、毫不作为。

  投资者表示,出于对建设银行的完全信任,在建设银行业务经理的无风险保证下,购买了该信托产品。购买过程中,产品推介、合同签订、汇款操作等一系列流程工作均在建行提供的“一站式的服务”下完成的。“但是在融资企业兑付时点出现问题的时候,建行却有违当时掷地有声的承诺,没有了‘一站式’兑付的踪影。”投资者说。

  根据吉信·松花江【77】号的产品推介书显示,信托资金用于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受让山西福裕能源有限公司子公司投资建设的450万吨洗煤项目、180万吨焦化项目以及20万吨甲醇项目的收益权,募集的资金用于这三个项目建设。

  1月22日,吉林信托发给投资人公告,首次披露联盛重组信息,其核心内容为:山西省金融办于2014年1月6日印发的《关于签署(山西联盛战略重组指引)的通知》,山西联盛、各债权人、各有关机构已在签署过程中,但个别债权银行尚未签署该重组指引,山西省金融办将督促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尽快反馈意见并签署《山西联盛战略重组指引》。

  吉林信托还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现已进场对山西联盛及相关方进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重组前的准备工作。此外,吉林信托驻山西项目处置人员并未获得其他有价值的消息,近期到期的产品暂无兑付信息。但是联盛如何重组依然是个谜。

  需要指出的是,该项目的增信措施为“由山西福龙煤化有限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由山西联盛实际控制人邢利斌、李风晓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实际上,吉信·松花江【77】号并没有任何实物抵押,融资方、担保方实际均为山西联盛实际控制人邢利斌、李风晓。

  而在2013年11月29日,山西省柳林县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受理山西最大的民营煤炭企业——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及其下辖公司等12家企业的重整申请。根据柳林县法院公布的数据,目前联盛能源金融负债近300亿元,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

  据了解,邢利斌1967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柳林县留誉镇,1990年从中阳承包铁厂起步,逐步介入煤矿开采。2002年,山西柳林县转让兴无煤矿,邢利斌斥资8000万一举拿下,在此之后,依靠廉价的开采成本,邢利斌迅速做大,成立联盛集团。

  2012年,邢利斌曾在海南花费7000万嫁女儿,引起舆论极大关注。虽然邢利斌予以否认,称只花费了1500万,包括朱军、周涛、阎维文等明星都是他的多年好友,是作为朋友来帮忙的,没要一分钱,但煤老板阔绰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过,在大张旗鼓办婚礼之际,邢利斌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困境。由于煤价的下跌,联盛经营越来越困难。一年之后,联盛从信托借的钱相继到期,联盛却没有资金偿还。而根据此后柳林县政府公布的数据,联盛已经千疮百孔。

  对于吉林信托是否会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第一家,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联盛能源还不上钱是大概率事件,但打破“刚性兑付”概率不大,最终的解决办法很可能效仿中诚信托诚至金开项目,找一家接盘方接盘解决此事。

  刚性兑付是否打破?

  近几年来,矿产类信托项目兑付风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信托公司最早开始涉猎矿产类信托是在2008年,直到2010年在国家积极推动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各信托公司加入到煤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并购融资中,掀起了一波煤炭行业整合潮,矿产类信托开始风靡,近两年发行数量才逐渐减少。

  发行量减少但兑付风险却没有减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4年矿产类产品的兑付风波很可能会更多。2014年进入矿产项目集中兑付时间,据用益信托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期兑付的矿产类信托产品规模至少在113.33亿元以上。涉及到13家信托公司,共计40款矿产类信托产品。其中,中融信托有9款产品,长安信托有7款产品,中信信托有4款产品。

  对于矿产类信托项目频频爆出兑付风险的原因,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表示,由于2012年5月份以来,煤矿行业产能过剩,煤炭市场进入整体低迷,产品入库压港,企业资金回流不畅,导致融资方资金链断裂,出现了无法到期兑付。

  帅国让还表示,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还有一定的下跌空间,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将受到很大的考验。所以,大部分信托公司近年来减少了对于矿产类项目的发行。投资者进行此类项目的投资时,也应该保持谨慎。

  另据金融投资报报道,四川本地一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考虑到矿产类信托作为周期性的产品往往存在集中兑付的情况下,今年刚性兑付能否延续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此前发行的产品来看,无法兑付的情况较去年还将有所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信托公司开展矿产能源类信托的存量规模超过1400亿元。其中,去年2013年信托公司需要兑付的矿产资源信托规模约为420亿元。而在今年仅是在集合信托领域,信托公司就要面临超百亿元的兑付压力。

  此外,用益信托数据显示,矿产资源信托的平均期限为1.7年左右,2013年和2014年是“涉煤”信托的兑付高峰期,预计2014年共计有8547个信托产品将到期,总规模达到12733.06亿元。其中,矿业信托和小型民企房地产信托项目兑付风险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信托产品最大的吸引力除了潜在的高收益之外,就是“刚性兑付”这一“包赚不赔”的心理预期。所谓刚性兑付,即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将兜底处理。

  然而随着中诚信托此次刚性兑付神话的几近告破,投资者对于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也不禁打了一个问号。根据《信托法》,信托公司不能承诺信托计划的收益,也不能履行信托计划正常损失的赔偿义务,所以信托公司理论上没有刚性兑付的义务。

  “前几年信托行业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信托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使得信托成为一种风险与银行理财产品平级,但是收益最多高出近一倍的理财产品。在当前的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从2013年来看信托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就已经开始增加,预计今年这种情况有增无减,只不过刚性兑付是否会被打破这个仍需要观察”。

  一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亦表示,预计下一步刚性信托的神话被打破将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信托而言更是如此,“此前发布的‘107号文’叫停信托业非标资金池业务已经传递出信号,即信托高速增长的态势将很难见到。同时,去年新成立了不少新的信托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实力有限,因此拿到的项目也大多有瑕疵,一旦有风吹草动,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实际上,中诚信托兑付事件将对今后影子银行市场投资蒙上一层阴影。“银信合作、甚至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的信心出现了裂痕。”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信证券认为,中诚信托兑付风险将推动高收益债市行情,但无需过度高估对债券市场的冲击。“由于国内债券市场较强的道德风险预期以及在整体信用体系中相对隔离的地位,无需过度高估此次兑付风险对于债券市场的冲击,该信托产品最终实现兑付,可能更加刺激市场对于政府救助的预期,推动高收益债市场形成一定行情。”

  不过,有信托人士认为,中诚信托兑付事件将对今后影子银行市场投资蒙上一层阴影。“虽然投资人拿回了本金,只损失了一小部分利息,表面看这次事件对于工行和中诚信托的商誉造成了一定影响,背后则是银信合作、甚至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的信心出现了裂痕。”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撰文评价了中诚信托兑付危机,他认为信托或影子信贷若违约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打击投资者对影子银行市场的信心。

  “由于信托公司不同于银行,不能创造货币、没有高杠杆,且几乎没有证券化,因此信托违约对金融体系产生的直接影响(例如通过支付体系产生的影响)应当较为有限。”汪涛指出。

  他认为,银行或许会因支持或分销这样的信托产品而遭受相应的损失,但损失规模与其资产规模相比要小很多。但是,违约事件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托和其他影子银行信贷市场丧失信心,致使这些市场上的流动性收紧,从而产生信贷紧缩。

  对于中国信托业兑付危机事件频出,野村、巴克莱资本、美银美林等外资银行也纷纷通过媒体喊话,希望中国监管机构和中央政府允许信托产品违约发生。在他们看来,既然政府决心改革金融体系、灌输正确的风险定价,即将发生的违约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巴克莱表示,如果该信托产品违约,这将是测试金融体系的首次违约,并不意味着会引发金融系统崩溃。因为,信托产品买家也不同于理财产品,他们都是高净值投资者,这些人应该了解投资,不太可能在街头抗议。

  美银美林更是从六个方面评估了中诚信托违约的风险,认为“诚至金开1号”是一个很好的违约候选产品。美银美林说:“由于牵涉到风险,永远没有一个最佳的去杠杆良机。但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为政府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盾,来抵御违约和接下来的信贷收缩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仅仅过去一月时间不到,金融体系的信用事件已经暴露多起:1月3日,同捷科技称其发行的“12同捷01”存在违约风险,有可能成为第一只违约的中小企业私募债。1月13日,华锐风电公告称,价值30亿的两只债券“11华锐01”和“11华锐02”债可能被暂停上市。

  “蓬勃发展”的信托业拐点来临

  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披露,2013年,信托业资产总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10.91万亿元,与2012年的7.47万亿元相比,同比增长46.00%。信托业固有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加,经营持续保持良好势头。不过,尽管信托业规模再创新高,但增速趋缓,发展开始显现疲态。

  就同比增速而言,2013年为46.00%,较2012年55.27%的增速下降了9.27个百分点;就季度环比增速而言,2013年前3个季度环比连续下降,只有四季度环比增速回升到7.66%。数据显示,从信托功能看,目前融资类信托占比最大,为47.76%;从资金信托的投向看,仍然是工商企业占比最高,为28.14%。

  事实上,2013年,信托业面临多重考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加了信托公司经营的宏观风险,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加大了信托公司经营的市场风险,年中和年末两度出现流动性偏紧,以及频繁发生的个案风险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信托业系统性风险的担忧。

  行业竞争方面,2013年商业银行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推出资管计划,加剧了竞争。

  监管政策方面,财政部等4部委2012年底发布的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463号文”以及2013年3月份银监会发布的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的“8号文”,增加了信托公司政信合作业务和银信合作业务的不确定性。

  由此,尽管规模依然可观,但信托业隐忧显现,根本原因是支撑信托业快速发展的主流业务模式——发挥私募投行功能的融资信托业务模式开始遇到不可避免的挑战。而以贷款、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买入返售3种方式运用的信托资金,规模达6.96万亿元,占资金信托总规模的比例则高达67.49%。

  必须指出的是,支撑过去信托业增长的私募投行业务模式,其基础已经发生变化。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加快建设,以往通过信托融资的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将逐步回归银行和资本市场,而需要通过信托融资的客户资质将逐渐降低,融资信托市场将呈现微观风险递增的趋势。

  同时,监管部门陆续推出的资产管理“新政”,赋予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类似信托产品的私募融资功能,资产管理泛信托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信托业拐点是否已经来临的疑问,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信托业的成长拐点尚未到来,但信托业的经营拐点已经到来。

  从中短期看,信托业会受政策取向转变与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但从长期看,最终还是取决于理财市场的需求规模。周小明说,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信托资产的规模与GDP的规模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是GDP规模的2倍上下。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目前,我国包括信托业在内的资产管理规模尚不足40万亿元。因此,中国的理财市场仍然处于成长周期之中,理财需求规模的拐点远未到来。这预示着信托业长期增长的周期还没有结束,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信托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仍然可以期待。

  说信托业的经营拐点已经到来,是因为支撑信托业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主导业务模式即非标准化的私募融资信托,在多种因素挑战下,高成长性不再,这意味着信托业再也不能简单依赖机会驱动的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信托业要想抓住未来发展的大机遇,经营模式确实迫切需要提升和转型。

  用益信托工作室首席分析师李旸也认为,信托业“拐点”到来一方面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托业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资管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加大,信托业继续“独享”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而最近不断爆出的信托产品兑付危机,同样成为影响信托公司未来业绩的“定时炸弹”。中航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前有很多信贷资金都通过银信合作的形式流入了煤炭、房地产等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煤矿市场低迷,煤矿抵押品价格贬值严重,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煤炭、房地产等强周期行业面临的行业风险将会逐渐增加,信托贷款违约案件或将成爆发式增长。

  诺亚财富研究员李要深亦预计,2014年将可能会发生信用违约事件,而眼下不断爆出的信用风险事件已可以被当成预警。“信托业的刚性兑付很可能在2014年被打破。”

  信托业内人士坦承,刚性兑付就像悬在信托公司头上的一把利剑,时刻有可能给其重重一击。“去年以来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已经明显下滑,为了吸引投资者,在具体产品出问题时,信托公司总是想办法来实现刚性兑付。”

  而一旦信托公司动用自有资金对项目进行刚性兑付,对业绩的影响尤为明显。2013年由于河南裕丰公司信托计划的本息逾期,陕国投被迫动用自有资金进行刚性兑付,影响了公司的整体业绩。其2013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较2012年同期下滑49.7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116.02%。

  对此,用益信托分析师闵青华表示:“信托业经过了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刚性兑付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助推了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行业的风险积累,一旦信托计划超出了信托公司"兜底"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违约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兑付危机已经成为信托行业发展的绊脚石,整个信托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值得警惕。”

  监管层摸底信托产品登记

  据证券时报报道,银监会已于近日启动信托产品登记系统的调研工作,其中包括向信托公司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信托产品登记系统建设的具体方案。该系统的正式筹建,对于信托产品的转让有着破冰意义,对于管理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的信托业而言亦是一大利好。

  消息人士称,继去年年底银监会相关领导在信托业年会上提出要“建立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后,相关部门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该系统的建立,并就建设方案向各信托公司发布了征求意见函。

  据悉,监管层此次的思路是整合现有的信托公司非现场数据申报系统,将信托产品登记系统进行全面升级。该系统将通过登记信息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各家信托公司将信托项目要素信息整理,通过信托产品系统客户端完成报送。

  实际上,业界对信托登记系统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便成立了国内首家信托登记中心—上海信[微博]托登记中心,该信托登记中心主要负责办理信托各项登记手续、信托登记事项的公告等。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该登记中心一直停留在地区性平台发展,且疏于维护。记者登录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官网发现,初始登记公告在2013年竟无一条更新。

  “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可以说是信托产品登记系统的一个雏形,但却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其并非由全国性监管机构牵头,信托公司并没有动力上报相关产品数据。”中部地区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

  而随着信托业的迅猛发展,建立产品登记系统显得愈发迫在眉睫。在去年年底的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明确提出,要建立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这是信托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去年底的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杨家才称,信托产品登记系统将具备四大功能:一是产品公示,每家信托公司开发的每一个信托产品,入市前都要先录入到这个系统里面去,监管部门可在系统上直接进行审查;二是信息披露,这个系统建起来后,所有信托产品的优缺点都在这个系统上写清楚,包括这个产品适合哪些投资者,钱投到哪去,有什么投资风险等等。

  只要通过系统把这些问题都说清楚了,就能从根子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误导销售问题。此外,他还表示,通过这一系统还可以实现信托确权功能和交易功能,“大家都在讨论信托产品怎么盘活,怎么增强流动性,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逐步解决。”

  在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看来,“通过这一系统,监管机构将可以全面实时地了解到信托项目更详细的情况,这对行业意义重大,目前监管层得到的统计信息都有些滞后。”

  李旸认为,通过建立这一系统还可以完善信托行业整体数据,目前信托产品的数据比较笼统,不够细致。该系统建立后,不仅可以让监管层掌握的情况更全面,同时也可以让信托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更规范。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则认为,由于担心大规模崩溃爆发的可能性,政府经常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实施救助,这是道德风险发生的原因。因此,问题越大,风险投机者越安全。中国信托业总资产规模占GDP之比为18%,可以被认为是“太大而不能倒”。

  由于大多数信托产品都是短期的,一旦投资者信心崩溃,整个行业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受信托业支撑的实体经济活动都将停止,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也会减少投资活动,经济体可能在短期内遭到沉重打击。

  然而,系统性危机可以在政府不实施救助的情况下被避免。2008年,美国政府原本可以将所有的银行国有化,让股东和债权人承担所有损失。对有问题的银行实行资产重组后,政府可以通过让他们重新上市以获取收益,最大限度地减小纳税人的损失。整个金融体系也还是可以正常运作。然而美国政府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维护债权人的所有利益以及股东的部分利益。

  中国也有这样的选项。如果信托产品支持的项目是重要的,政府可以把这个项目接过来,通过另外的融资渠道让它继续运作。这样,金融市场的风险就不会向实体经济蔓延。

  如果一个信托产品违约,所有信托产品的投资者是否都可以获得救助?一旦这一违约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置,多米诺骨牌效应将立马显现。以这样一个逻辑要求对所有人实施救助,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表面上问题解决了,但道德风险行为得到鼓励,更多人会加入这一行列。这个行业暂时不会面对流动性问题,但更严重的问题会在之后浮现。这种大规模、高成本的融资活动必然是庞氏骗局。

  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能提供超过10%的收益,信托融资成本则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当实体经济不能满足这个所需回报率,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借新还旧,即庞氏骗局。没有任何形式的庞氏骗局能无限期持续下去。在某个时间点,经济体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这个模式持续运作。政府对信托行业的救助可能最终摧毁中国的金融系统。(编辑:姜小鱼)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党报批色情业有益无害论:你家里人知道吗
  • 体育冬奥李坚柔夺中国首金 张虹中国速滑首金
  • 娱乐古巨基将娶女助手 20年爱情长跑终结果
  • 财经王石称今年楼市“非常不妙”
  • 科技中电信4G套餐出炉:上网卡半年300元包6G
  • 博客美军司令称“不介入中日之战”始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白领为建房转做足浴师称人生被毁
  • 朱宁:兜底和隐性担保会破坏市场规则
  • 江濡山:谁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搅混水
  • 陶冬:从腊肠滞销说起
  • 郑风田:户籍制度改革困局
  • 姚树洁:习近平的外交攻略
  • 叶檀:为信托地雷买单
  • 刘杉:新兴市场或有更多货币贬值
  • 高善文:经济增长将继续下滑
  • 徐斌:中国决策层现在颇为纠结
  • 林采宜:上海自贸区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