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信托业报告:每年融资缺口3至5万亿

2013年11月28日 11:48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11月28日,平安信托联合麦肯锡发布《中国信托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点击下载:中文版英文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中每年的融资缺口达3-5万亿人民币,无法被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所满足;到2015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将超过190万人,可投资资产近58万亿人民币。

  《报告》认为,中国信托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正面临空前的挑战,目前行业收入中约有88%存在不确定性,长期看来不可持续,转型之势,已迫在眉睫。

  以下《报告》内容摘要:

  开启行业转型序幕:重塑商业模式,打造核心能力

  —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3)

  为什么要变革: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信托业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信托行业非常独特。国际上,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形式,以实现风险隔离和税收优化为目的。例如,国际上的私人银行通常使用信托这种法律形式帮助客户进行财产传承或慈善捐赠管理。在中国,信托则是一种特殊金融牌照,专业的信托公司在此牌照下开展一系列截然不同的金融服务。

  当前,中国的信托公司主要围绕两大业务模式开展业务:

  私募投行业务,即撮合有融资需求的较高风险企业客户,和有投资需求的高净值个人客户和企业/机构投资者。

  通道业务,即利用信托牌照,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投向某些受限制的资产类别,以此发行理财产品或达到其他目的。在所有金融牌照中,信托是唯一可以进行跨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和另类投资(如企业贷款,和非公开交易的股权等)的牌照形式

  过去五年中国信托业实现了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管理资产规模达到7.5万亿,到2013年三季度末更是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超越了保险和基金行业的管理资产规模。由于种种限制,银行和资本市场无法为飞速发展、资金需求旺盛的某些行业和客户群(例如:房地产、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是造就信托行业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信托行业通过承接个人和机构投资客户对于高收益投资回报的需求,广泛接纳社会资金,弥补了金融体系中的融资空缺。高净值个人客户(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万美金或600万人民币以上)对于低存款利率和股票市场长期投资表现的失望,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信托行业资金端的高速增长。

  然而,在规模繁荣的表象下,信托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据估算,当前中国信托公司的业务组合中,88%的业务收入都将在中长期面临严峻的挑战。2012年,通道业务贡献了信托行业收入的约39%。伴随着信托业务结构向非信托金融机构的逐步放开,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将在五年内趋于消亡,使得信托形式的使用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私募投行业务目前贡献了信托业收入的另外49%。国际上,私募投行业务的“撮合”(信用中介)角色,一般是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承担的。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逐步转向中小企业和其它高风险客户群,资本市场向着更加灵活和成熟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高收益企业债/垃圾债市场的出现),信托行业的私募投行业务在长期还有多大空间以及利润水平,都尚不可知。但是,毕竟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银行风险偏好和风控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之内,高风险、高增长经济领域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在此期间,信托公司的私募投行业务模式仍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私募投行业务的另外一个挑战在于,管理资产规模和收入体现出很高的波动性,对于整体经济环境、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高度敏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信托贷款的放贷标准相比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传统渠道更为宽松。由于信托贷款集中于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较高风险领域,一旦宏观经济开始周期性下行,信托贷款业务势必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市场对于信托贷款的需求,与政策监管和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导致行业整体波动性较大,这从过去五年投资热点和投资规模的频繁变换中可见一斑。

  因此,信托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曾经带来繁荣增长的核心业务模式将在未来变得不可持续。在金融体系逐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信托行业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便是未来究竟应该选定怎样的战略定位,采取何种业务模式。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一些信托公司已经开始在新兴的高增长领域开展业务,尤其是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然而,要向这些相对不熟悉、市场相对不成熟的业务模式转换,中国信托业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变革,而不是在个别领域修修补补式的改良。未来五年将是信托公司业绩加剧分化的五年。能够率先转型、开创新的发展路径的企业,将可能快速建立起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平台。它们也更有可能具备单独上市的条件,并在终将到来的行业整合浪潮中成为赢家。而那些无法成功完成变革的信托公司,其业务发展将面临艰巨的挑战。极端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成为整合并购的对象,或者退出行业舞台。

  三大业务领域:信托公司未来生存发展的舞台

  信托行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开拓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来弥补通道业务逐步消亡以及私募投行业务波动性过大对于整体业务的影响。我们认为,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是两个高潜力的新业务领域。首先,随着社会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去存款化的大势所趋,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将是未来十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金融服务领域之一。其次,当前这两个业务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上缺乏成熟的业务模式和专业性很强的机构,有利于信托公司作为新的力量进入市场。其三,信托公司在资产获取网络的建立和高净值个人客户的积累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使它们在这两个业务板块中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第四,全球来看,和其他一些金融服务相比,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两项业务更为稳定且占用资本金更低,是对目前高波动性、高资本消耗的传统信托业务的有益互补。自2008年金融海啸开始后,全球金融业对于波动性和风险更为敏感,加上去杠杆化和资本金管理更为严格的大势所趋,使得国际资本市场更为看好收入更为稳健、风险相对较低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而这也在行业估值中得到了体现。我们相信,这样的趋势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市场。因此,大力提高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的业务占比,将使得信托公司从战略上抓住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高增长领域,并使得其收入和利润更为稳定。同时,建立更加持续稳定的业务模式,将有助于为未来的有志于独立上市的信托公司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私募投行、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将是可能支撑中国信托行业未来十年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的业务。信托公司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能力禀赋,有选择地重点发展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业务模式。

  私募投行业务:对于大部分信托公司而言,私募投行仍将是核心业务之一,但需要优化和转型,建立一种更为专业化的作业模式。与传统的由关系驱动、高度依赖银行渠道的信托贷款业务不同,新型的私募投行业务必须做到对特定行业板块内基础资产的专业化直接覆盖。随着银行决策流程的集中化,信托公司需要建立起按行业划分的资产获取团队,以形成更为有效的总对总合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扩大资产获取网络的地域覆盖,向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延伸,以捕捉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心的机遇。

  另类资产管理:未来可能成为更为成熟的信托公司的核心主业。另类资产管理作为新兴领域,业界尚缺乏成熟的专业化的本土企业,所以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前景光明的发展领域。随着机构投资者和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群体的日趋成熟,他们更加需要另类资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配置。国际范围内,另类投资的主流化也是大势所趋,另类资产在机构投资者组合配置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这些趋势为信托公司开展这项业务,将其打造成为新的收入与利润来源提供了绝佳的历史契机。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拥有像“黑石”(Bl ackstone)、“凯雷”(Carl yl e)这样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的大型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可能不乏从信托行业中涌现出的佼佼者。

  私人财富管理:是信托公司的另一个战略选择。致力于全面服务高净值个人客户投资需求的信托公司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核心业务来打造。中国个人财富聚集的速度是惊人的,而且从2012年开始有加速增长的趋势。麦肯锡预测,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高净值人士,到2015年末将达到约200万人,可投资产约60万亿元,而2010年这两个数字仅有87万人和21万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在岸财富管理市场。但是私人财富管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明显不同于信托公司目前具备的业务能力,且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建立。已经有一定的高净值自有客户基础、具备一定规模和分销网络的信托公司可以战略性地涉足这块业务,进一步提升业务组合的稳定性和利润率。

  无论是信托行业还是信托公司层面的转型过程都将是艰难的。首先,信托公司需要在与证券、基金公司日益激烈竞争中维持私募投行业务的稳定与增长,保持短期业绩。其次,另类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与传统信托业务所需要的能力截然不同,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和管理层精力进行培育。其三,即使在新兴的另类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领域,信托公司也将面临广泛的竞争。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另类资管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都在这些领域跃跃欲试,竞争已然相当激烈。

  八大核心能力:信托公司的转型路径

  新的业务模式需要打造新的业务能力。而私募投行、另类资产管理及私人财富管理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所需的核心能力也不尽相同。

  我们总结了三个不同业务板块必需的八大核心能力如下。

  私募投行方面,需要建立:

  能力一:资产获取能力。信托公司应建立基于行业专业化、深度区域覆盖的资产获取团队,来大量获取高质量的基础资产。

  能力二:机构客户销售和服务能力。信托公司有必要建立专职的机构销售团队,加强总对总的合作关系,以及升级针对政府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客户的销售和服务团队。

  能力三:风险管理能力。信托公司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与银行类似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优化信托贷款组合管理,以及一套标准化、集中化的信贷决策流程,提升信贷业务质量。同时,需要建立覆盖前中后台的风控文化,并得到信托公司的考核激励体制的支撑。

  另类资产管理方面,需要建立:

  能力四:专业投资能力。制定明晰的投资策略,吸引和挽留优秀人才,优化投资管理机制和流程。

  能力五:投后管理能力。建立运营专家团队,打造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投后管理能力,提升所投公司的经营水平。

  财富管理方面,需要建立:

  能力六:产品筛选能力。建立开放式产品平台,形成支持资产配置业务模式的产品体系,引入外部产品,为高净值客户的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能力七:投资咨询能力。建立严谨的投资咨询流程,通过顾问团队、产品支持专家、远程客户服务等渠道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有效的客户交互组织保障:为了确保三大业务支柱的发展和业务模式的顺利转型,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组织保障能力,作为业务发展的基石。

  能力八:战略方向和组织保障。清晰的战略方向、高效的组织架构、专业的人才团队和灵活的体制机制是信托公司实现成功转型和长期发展的基石。

  外部助推器:信托业转型所需的外部监管环境

  信托公司的转型除了内生式的变革之外,也需要有一个市场化的、开放式的政策环境。基于对国际资产管理、私募投行和财富管理行业监管环境的研究,我们建议监管机构考虑从四个方面着手,为信托业成功转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促进股权多元化,提升信托公司的企业治理能力。更多元化的股权将可以为信托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二、支持优胜劣汰和行业整合,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并在这一过程中支持一系列有实力的信托公司独立上市。

  三、加强对信贷风险管控和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监管。尽管信托公司理论上并不承担信贷风险,但是一旦违约率激增,将出现广大投资者的重大损失,形成行业性的信誉危机。监管机构应该严密监管整体行业和各信托公司的“杠杆率”,引导行业降低在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的业务集中度,进行严密的压力测试,以充分了解不同风险因子将带来的潜在影响,并鼓励信托公司形成风险管理文化与能力。

  四、鼓励另类资产管理和私募投行业务的模式与产品创新,取消产品的事前审批,为来自行业的新想法、新尝试亮绿灯。

  □ □ □

  信托业已经走到了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需要转型才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托公司应明确转型愿景和定位,描绘转型路径,励精图治,投入足够的资源与管理精力,尽快建立一系列核心能力。配以适当的监管环境,我们相信,信托业将能够从过去五年的大发展经验中汲取精华,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定位的商业模式,为广大投融资客户和整个金融体系创造卓越的价值。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家信访局副局长涉违纪违法被调查
  • 体育15分钟5球!足协杯恒大6-3国安进决赛
  • 娱乐李云迪同天公布恋情 “叫板”王力宏
  • 财经财经副主编罗昌平离职 曾实名举报刘铁男
  • 科技运营商4G牌照并非免费 占用频率需交费
  • 博客青岛博主:爆炸事故中失去老婆和胎儿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两成大学生恋爱为满足生理 99万人国考
  • 易鹏:GDP差距背后的明规则
  • 朱大鸣:为什么十二城市争相调控房价
  • 张捷:土增税的避税乾坤大挪移
  • 孙晓明: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何其难
  • 陶冬:储蓄出走与风险
  • 曹彤:突破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期
  • 钱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刻不容缓
  • 安邦智库:中国经济去杠杆注定漫长
  • 张明:企业走出国门为什么这么难
  • 周彦武:房地产调控会越来越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