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评论:信托产品失守刚性兑付是必然趋势

2013年01月14日 01:3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方丽

  2012年底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超过7万亿,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二把手。而信托业的疯狂生长,“刚性兑付”起了关键作用。在这一通行规则下,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几乎和高收益存款划上等号。但随着产品风险的逐渐暴露,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刚性兑付”被打破将是必然趋势,值得所有投资者关注。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金融机构对所发行的非信贷类金融产品承担本金与利息的支付安全保证。实际上,此前“刚性兑付”仅是行业内约定俗成遵守的理念,并无法律约束力。但因种种原因,信托公司都在默守这一潜规则。在这一潜规则下,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彻底异化,成为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宝贝。每年8%至12%的无风险收益率,吸引了全社会资本的疯狂涌入,先是100万以上的高净值客户,然后是小客户的合伙团购、实体企业的闲置资金,甚至一部分地区的养老资金都冲了进去,这也是信托业规模暴增的主要原因。

  不过,近几年实体经济下滑,信托产品兑付风险不断暴露。去年下半年,就有中信信托、中融信托等信托公司旗下多只产品出现兑付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一例信托产品无法兑付的情况,但信托产品的潜在风险在不断累积。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已经暴露出的兑付风险只是行业全部风险的冰山一角。“刚性兑付”正摇摇欲坠。

  不少第三方人士认为信托产品“刚性兑付”必然被打破。好买财富指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监管层通过一系列管控举措,要求信托公司在前端将风控做得更严格,也是有意将信托产品的兑付实现市场化,而不是无论何种情况之下均遵守“刚性兑付”。这一通行规则何时打破,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已有不少成熟投资者也已经开始注意这一点,更加关注项目的资质,也开始注重分散在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的配置比例。

  启元财富投资分析总监汪鹏也表示,随着信托行业规模不断的增长,个别项目出现兑付风险将难以避免。一旦某个时期内一家信托公司旗下多款产品集中出现兑付风险,可能会出现即使信托公司主观希望实现兑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目前,监管层的态度是“买者自负,卖者有责”,并不鼓励“刚性支付”,也要求信托公司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并加大投资者风险教育力度。“从长远而言,打破刚性兑付所产生的将是正面效应,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投资者不计风险盲目追逐的非理性现象,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不少人认为2013年信托产品将出现结构分化,这就要求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有清晰的了解,不要单纯地将这类产品等同于高收益存款,投资自己熟悉的产品,严格做好风险控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朝鲜宣布正计划进行第三次核试验
  • 体育澳网-李娜横扫莎娃 第3次进大满贯决赛
  • 娱乐于是之清晨告别 人艺演员鞠躬哀悼(图)
  • 财经基尼系数官民数据打架 灰色收入是主因
  • 科技谷歌CEO佩奇暗示X Phone手机确实存在
  • 博客李银河: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 读书天国往事:三千女兵成洪秀全最后屏障
  • 教育中国留学生哪些问题最让老外看不惯
  • 育儿双独夫妻因春节回谁家起争执离婚
  • 管清友:中国会发生债务危机吗
  • 石建勋: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损人不利己
  • 朱大鸣:抛售豪宅是因为官场潜规则改变了
  • 倪金节:德国央行何以高调搬回黄金
  • 章玉贵:中国银行业勿蹈美欧覆辙
  • 陶冬:日元的贬值之路
  • 刘远举:全价站票是不公平的
  • 王安:房妹废了经适房
  • 李迅雷:均衡发展战略能否实现均衡
  • 安邦智库:全球央行汇率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