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 新浪首页
《中国企业家》杂志:佛山劫——压倒顾雏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年前,顾雏军和张海前后脚进入佛山,今天仅相隔四个月,张海和顾雏军又先后跌倒在同一个地方,不但企业经营失败,昔日被迎为企业主人的收购者还被手铐伺候。
    这一切令人产生了一个本能的疑惑:这两个并行发生的故事套路仅是种巧合吗?这两起备受关注的案例是否寓示着某种“佛山现象”、或者“佛山模式”的存在?
主  文
佛山劫——压倒顾雏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9月9日,顺德看守所里的顾雏军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海信出资9亿获得了他控制的广东格林柯尔所持有的26.43%科龙电器股份。顾雏军不到四年的科龙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关于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整合、收购调查及成败分析,已报道者众。《中国企业家》此篇封面故事要展示的,是包围顾雏军进退科龙这个核心事件的生态系统——它有一个什么样的轮廓?压倒顾雏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何方?
    自顾雏军被拘后,《中国企业家》数位记者在北京和广东两地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采访,试图通过还原最后三个月围绕“顾氏科龙”的各方博弈,来为所谓的“佛山模式”找到事实上的依据与解释。 《详细内容》
  文

佛山模式
    一份研究广东经济发展之路的文本指出,如果说东莞是靠外向型经济、外资起飞的标本,那么佛山就是负债起飞的典型。负债经营的发展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负债”方式与佛山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相结合,就有可能产生一种依赖银行、依赖政府的经营嗜血症。
    有人用“用钱银行贷,还贷下一届,经理用钱,厂长负盈,政府负债”来概括当时佛山企业、尤其是顺德企业的状况。由此,顺德等地在90年代中期曾掀起了范围广阔而影响深远的改制运动。而像健力宝、科龙这样的知名大企业,其改制任务则被延至2000年以后,直到企业增长出现显著颓势、负债重重、几成地方财政的拖累,改制命题在种种压力下才突然变得迫切起来。 《详细内容》
专家观点
看得到的手为何屡屡前移?
     在市场经济里,政府干预经济的惟一理由是市场失灵。政府当然应当管市场,尤其是转型时期的市场。但问题是政府什么时候该管市场,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应当是制度层面的、宏观的,而不是介入微观的个案操作;市场中成功失败的案例都属正常,一个个案的问题并不能显示出市场失灵。德隆、健力宝、到格林柯尔,政府的介入越来越具体。在法律工具论理论的支持下,地方政府打着法治的旗号,法律和法律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工具,可以按地方政府的意志随时出击。顺德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或许受健力宝事件的启发,转而变成了一只看不见但却能感觉得到的手。 《详细内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中国企业家》杂志、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中国企业家》杂志 孙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