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李平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只是孩子”这一说辞,已经不能作为寒武纪业绩一再低迷的借口。
1
入不敷出,亏损加剧
近日,寒武纪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净利润-6.22亿元,上年同期为-3.92亿元,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期扩大58.9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33亿元,上年同期为-5.39亿元。
研发费用的增长成为寒武纪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寒武纪持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引进研发人才,研发费用支出达到6.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66.34%,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此外,为了进行智能芯片市场推广及生态建设,上半年寒武纪宣传及推广费用等较上年同比增长63.51%,销售费用达到3289.01万元,销售费用率达到19%,销售费用率较去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的加剧与商业化落地的困难,让寒武纪始终无法摆脱入不敷出的困境。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期间(2017年-2021年),寒武纪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49亿元,净亏损为28.61亿元。
自成立以来,寒武纪不断通过融资的方式维持企业的生存,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上市之前,寒武纪先后进行了6轮融资,合计募资金额46亿元。成功登陆科创板,寒武纪又募集资金25亿元。
不过,持续的烧钱总会有烧光的一天。分季度来看,今年二季度,寒武纪净亏损3.35亿元,亏损金额创下2020年以来新高,亏损状况进一步加剧。截至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8.46亿元,已经创下上市以来最低水平。
持续的巨额亏损也让投资者逐渐对头顶“AI芯片第一股”光环的寒武纪失去信心。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寒武纪最新市值为245亿元,而上市之初公司总市值曾突破1100亿元。仅仅两年时间,寒武纪股价下跌近80%,800多亿人民币的市值灰飞烟灭。
2
细分产品波动剧烈
从收入构成上看,寒武纪主要业务分为边缘产品线、云端产品线、智能计算集群系统、IP授权及软件等四部分。
分业务来看,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收入为13032.75万元,同比增长190.85%,营收增长源自于MLU290和MLU370系列产品为代表的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销售量增加;边缘产品线收入为3400.97万元,去年同期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实现营收为8374.38万元,同比下滑60%;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实现营收203.28万元,去年同期为617.26万元,同比下滑67%。
不难看出,寒武纪细分产品收入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司收入结构的不稳定,而这也是寒武纪除了持续亏损的又一大问题。
自2016年成立以来,寒武纪主营收入几经变化。公司成立之初,寒武纪主要依赖从华为海思取得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随着华为海思采用自研的AI模块,寒武纪IP授权营收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17-2019年,寒武纪对华为海思销售收入为771万元、1.17亿元、6877万元,占到整个营业收入的98.95%、99.69%、15.49%。
因此,过于依赖大客户风险一度成为寒武纪冲击上市的一大难题。不过,随着云端AI芯片在2019年成功实现量产出货,以及向政府机构及相关客户提供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寒武纪仍旧保持了营收规模的稳定增长。
2019-2021年,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在寒武纪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66.72%、70.96%和63.19%。自此,寒武纪主要收入来源由IP授权业务变为了智能集群系统。
今年上半年,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仅实现营收203.28万元,同比下滑67%,收入占比仅为1.18%。同时,云端产品线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3.62%提升至75.87%,云端产品线收入占比则由去年同期的60.74%下滑至19.80%。自此,寒武纪主要收入来源又变为了芯片业务。
从概念上看,AI芯片可以分为云端处理器、边缘端处理器和终端处理器三大类。其中,云端芯片主要应用于政府、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边缘AI芯片产品主要部署于智能驾驶、安防摄像头等领域;终端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
目前看,AI芯片已经成为主流手机品牌的标配,但华为、OPPO、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已经将芯片自研作为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寒武纪在终端AI芯片这一应用领域几乎无用武之地。
云端AI芯片两大应用领域为训练和推理,其需求来自于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目前,英伟达云端AI芯片市场份额超过90%,技术上处于绝对领先水平,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与此同时,华为、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云端AI芯片,留给寒武纪的蛋糕并不多。截至目前,百度已经和三星联手推出自研的昆仑AI芯片;阿里成立了平头哥芯片公司,先后推出自研的玄铁910CPU、含光800AI推理芯片;华为则先后推出昇腾910、310两款AI芯片。
由于政府背景过硬,寒武纪过去几年拿下了超算中心建设项目。2019年,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此外,寒武纪还向中科曙光销售了6384万元的智能加速卡。
不过,仅仅依靠关联关系来获取政府项目,显然无法实现长治久安,这也导致了公司云端产品线收入的波动性问题。而长时间依赖政府订单,寒武纪的商业估值很难被市场认可。
边缘端市场似乎成为寒武纪的救命稻草。2021年,寒武纪提出了“云边端车”的战略布局,并成立子公司行歌科技负责车载智能芯片的研发。据半年报披露,行歌科技进行了独立融资,引入了蔚来、上汽及宁德时代旗下基金等战略投资人。但截至2022年6月末,行歌科技尚未有营业收入,上半年净亏损金额为7596万元。
3
发展战略模糊不定
芯片+AI,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领域。但根据技术发展周期理论,一项技术在经历萌芽期、过渡期、幻想破灭期之后才能迎来复苏期和成熟期。目前看,AI芯片前景虽然诱人,但产业仍处于从“微笑曲线”谷底往上爬的阶段。
因此,如果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并通过真正的商业化落地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才是一众AI初创企业熬过“死亡之谷”的关键。
从技术实力上看,寒武纪无疑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公司技术落地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似乎太弱。显然,脱离市场谈技术并没有实际意义,企业不是研究所,商业化落地能力才是生存的根本要义。
从公司主营业务的频繁波动来看, 寒武纪似乎并没有找到公司的战略方向。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并引发了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
3月14日晚间,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已经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离职后,梁军将不再担任本公司任何职务。
资料显示,中科大毕业的梁军曾在华为工作了17年,曾作为主架构师完成了多款高端复杂SoC芯片的架构设计,累计量产芯片超亿颗。2017年,梁军加盟寒武纪,担任副总经理兼CTO职位,主要负责公司研发体系搭建及产品研发管理工作。
作为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之一,梁军的离职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公告发布次日,寒武纪股价暴跌超过18%。而根据公开媒体报道,有寒武纪董事会办公室人员曾表示,梁军和寒武纪的分歧在于,“公司希望聚焦产品广泛落地以及抢抓机遇期,而梁军希望在技术方面进行更多投入和钻研”。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就侧面反映出寒武纪已经对自身的商业化能力不足有了一定认识。但究竟如何促进产品广泛落地,仍是寒武纪目前一个大的挑战。
2020年年初,寒武纪CEO陈天石在一次采访中直言,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NVIDIA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
尽管寒武纪还没有长大,却已经被迫不及待地推上了资本市场,也就无法回避来自资本方和社会公众股东的期许与压力。“只是孩子”这一说辞,恐怕已经不能作为寒武纪业绩一再低迷的借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