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牧歌
来源/螺旋实验室(ID:spiral_lab)
腾讯的又一个短视频App停止运营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告别让不少人倍感伤感。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都在表达着震惊与不舍,“已经用了五年了……为什么毫无征兆地下架了”。
腾讯放弃过的短视频App不在少数,不论是社区型还是工具型,但极少有像VUE这样,能够在下架时引起这么多用户的感慨。
其中蛮尴尬的一点是,腾讯自家做的很多短视频App,本身就没有红过,所以也就谈不上用户基础。
但VUE不同,自2016年推出以来,它就是初代手机剪辑软件中的佼佼者,高峰时期,曾拥有1200万的注册用户。
2020年9月,腾讯以5000万美元的全现金收购VUE,但仅仅过去不到两年,VUE便迎来了关停的命运。
有人说是因为剪映等软件的崛起冲击了VUE的用户群,也有人说Vlog的内容形式本身就不具备广泛传播性,但在螺旋君看来,VUE最后的结局,其实在卖身腾讯时就已经写好。
一个短视频App的离去
VUE最后的高光时刻,是在转型Vlog社区后的那个春节,2019年,VUE宣布升级为VUE Vlog,从工具型软件开始向社区转型。
做出这一商业探索的初期,VUE也曾收到了不错的成果,根据相关报道显示,VUE的3.0版本总安装量过亿,日活在100万以上,社区内累积超过1200万个优质视频,同时拥有超过10万名的优质内容创作者。
2019年春节,VUE Vlog实现了活跃用户数量及用户使用时长的双增长,环比增速高达40%。
从工具型软件转型内容社区,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其实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尤其是在视频领域,其最好的范本便是快手。
鲜有人知道的是,2011年诞生的快手,最早是定位于做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因此其早期的产品名称也叫做GIF快手。
2012年,已经有了一定用户基础的快手开始转型做内容社区,虽然起初并不顺利,但幸运地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爆发的时代,成功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App。
或许也正是有了快手珠玉在前,VUE转型做内容社区引来了巨头的关注,2020年9月,在短视频领域雄心勃勃的腾讯出资5000万美金,以全现金的方式将VUE收入囊中。
彼时正是腾讯投资部门在市场上疯狂扫货的黄金年代,2020年全年,腾讯战投部以每两天半投资一家公司的速度四处出击,娱乐和游戏行业则是布局重点。
同时那也是腾讯在短视频战场上处处失意的一年,抖音和快手的凶猛崛起让昔日的巨头感觉到了不安,但是自家推出的多款短视频应用却都没有在市场上泛起浪花。
在收购VUE之前,腾讯至少上线了微视、闪咖、QIM、DOV、MOKA 魔咔、MO 声、腾讯云小视频、下饭视频、速看视频、时光小视频、yoo 视频、音兔、哈皮等十几款短视频 App,但无一例外的都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刚刚转型社区的VUE,虽然在体量上算不上头部,但是工具型软件的基础和特有的Vlog社区属性,还是让腾讯决心再赌一把。
Vlog时代的落幕
在进入到腾讯版图之后,市场并未给予VUE更多优待,反而是Vlog风潮的式微,让VUE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Vlog,全称为video blog或video log,中文一般称之为视频网络日志,2018年,作为舶来品的Vlog概念从欧美传入中国,并首先在明星和网红之间传播,2018年也因此被看作是Vlog元年。
Vlog的兴起对于国内中短视频的发展是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抖音最初取消视频时长的限制,也是想要吸引更多的Vlog创作者,而在微博、百度好看视频、B站等平台上,更是推出了多项针对于Vlog内容的激励活动。
但后来中短视频的发展方向却显示,人们并没有选择Vlog,而是选择了短视频。
如果没有全部在Vlog赛道,或许VUE还有一线生机,但是短视频的影响实在太过于强大,一条三分钟制作精良的生活录片的流量,往往抵不过一条15s拍摄简单却充满喜感的视频段子。
对于视频拍摄者而言,Vlog创作者的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容的输出,专业的设备和构思脚本台词的功底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
此外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并不像明星网红一样丰富多彩,千篇一律的生活才是常态,这样的素材内容,即便用心记录,也很难吸引观众。
如果可以选择,可能更多人还是喜欢打开手机对对口型/玩玩特效就能产出的视频形式,而且前者的流量还不一定有后者的高。
VUE创始人邝飞曾认为,太强调特效和模板的话,很容易导致用户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除非能天天做出很流行的特效,否则不能持久,更重要的是视频的内容。”
但在速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喜好就是这么奇妙,无论是基于内容还是基于算法,Vlog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
越来越多的观众跑去了抖音和快手,越来越少的创作者也不再坚守VUE。抖音、快手、B站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剪辑软件,不仅有更多更符合市场的特效和模板,而且主打免费使用,甚至于用各家的剪辑软件上传视频,还可以获得流量加权。
结局早已写好
即便是Vlog已经不再流行,其实VUE也不至于这么快沦落到停止运营的命运,定位于做小而美的垂直平台,或许不会成为主流应用,但强撑几年应该也不成问题。
但前提是,如果平台自身仍然保持独立运营的话,如果进入到企鹅的版图之下,便没有了中庸的生存之道,要么成为卓越,要么走向消亡。
众所周知,腾讯内部对于产品有着自成体系的“赛马机制”,几个团队同时做同一个方向的产品,谁先拿到结果谁便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在过去,这套机制下最为成功的产物便是微信,虽然在短视频时代,腾讯还未跑出一匹快马,但却并不妨碍“赛马机制”的持续运用。
十多款短视频App先后折戟,其实都可以视作是赛马制的炮灰,而在短视频剪辑的产品方向上,VUE其实也不是最早被放弃的选手。
早在2018年,另一款视频剪辑软件“猫饼”就已经被腾讯收购,值得一提的是,猫饼的创始人是业内知名的产品大牛郭子威(网名纯银),但猫饼被收购后,其本人并没有选择加入腾讯。
猫饼的遭遇和VUE惊人的相似,在成为腾讯旗下的产品之后,仅仅一年多之后便不再更新版本应用,App陷入彻底荒废的状态。
那这些App原本的市场使命,会将由谁来继承,答案是腾讯再会组建新的产品团队,比如VUE停止运营之后,就有传言称团队的相关人员已经转去做秒剪,后者是腾讯去年刚推出的视频剪辑软件。
抛开产品最初的情怀和初心不谈,作为一款商业化的应用,当用户已经不再增长,营收也已陷入停滞,及时止损或许就是最体面的结局。
在独立的创业团队中,囿于创始人的个人意志,产品的死亡流程可能会被拖得又臭又长,几番挣扎之后才不甘心地咽了气。
但在大厂,没有这样挣扎的机会,即便能够看到转型成功的希望,那也会有新的团队来承接这样的使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产品背后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从VUE决定卖身腾讯的那天起,其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做好停运的准备,何况那时的VUE,在原有阵地上已经无力再扭转与其他竞品之间的竞争颓势。
VUE的创始人邝飞,曾经在腾讯广州研发部工作四年,与张小龙一起共过事,他当然也明白老东家对于互联网产品的理解和态度,把VUE交给腾讯,或许已经是其当时最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