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任雪芸
来源/最话 FunTalk(ID:iFuntalker)
时代的一粒沙最终落到了脉脉的头上。
一度被互联网员工视为情绪出口的职场社区脉脉,近日被爆出裁员。6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其在端午节后开启了一轮比例为30%的裁员计划。
对此,脉脉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近期,公司对员工做了结构性调整,整体优化比例小于15%。2021年,脉脉扩张较快,人员规模较去年年初增加近一倍。此次结构优化,是对扩张节奏的一次调整。
事实上,早在今年四月份,脉脉app中,关乎脉脉平台裁员的内容已经在频繁出现,而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的关键词是“高福利”和“不卷”。
这很脉脉,这个因为很难删帖,而令大厂HR感到头痛的匿名职场社区,就连自己的负面都不删。
前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用户对职场社交只有三个强需求,匿名社交、找工作、建立人脉。尽管他带领的“赤兔”最终败北,但这三个关键词却在日后被林凡在脉脉的业务中内化到了极致。
只是在这个以人而非企业为核心的职场圈中,企业与员工逐渐形成了对立。理性来说,人力资源原本就是一种对手交易,但真要用各种具体的事情、宏大的价值观,将这种对手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多少有些残酷。
谈到这种对立,林凡近期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多次表示,希望平台中的信息流转应该是平等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也应该是平等的。
这句话未必会得到很多HR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在脉脉,企业都是实打实的名字,而员工在发帖时通常只用一个代号。
在经历大裁员时,企业的这种痛感会特别明显,因为很多离职员工仍然会以公司员工的名义发帖,但对他们的管理简直鞭长莫及。
本质上,这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要知道,每一个信息的不对称都蕴含着商机。
批量举报与撞库
裁员,是每家公司HR最头疼的事情,有时候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
互联网行业资深HR莉莉(化名)依旧记得,那时她所在的公司发生了大规模的裁员现象,没几天,脉脉的同事圈里都骂疯了。“说实话,匿名之下,爆料中真的会有不少的虚假信息,因为影响公司的品牌,我们很想解决。”
这些攻击公司的帖子有时会出现在同事圈里,有时会出现在开放社区里,发帖者虽然匿名,但却被标识为公司的员工,其实公司也弄不清,这些发帖人到底还是不是自己的员工。这是因为,按照脉脉的规则设计,在未人工干预的前提下,用户拥有是否更改个人简历的自主权,即一个用户虽然已经从A公司离职,但只要他自己不在后台修改简历,发帖时仍然会被标识为A公司员工。他仍然可以自由登陆同事圈,并且发帖。
正当莉莉头痛不已时,脉脉的人提供了一种名叫“撞库”的服务选项。
在黑客的世界里,撞库是一种攻击技术,通过收集泄露的用户账号及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从而去批量登陆其他的网站。而在脉脉的语境中,这个词语被解释为帮助公司解除外界对于其“品牌”侵扰的对策之一。
莉莉告诉《最话》,“我们提供公司员工的在职名单,脉脉拿到后在一个黑盒里和他们的人才库对比,把那些离职员工给‘撞’出去。”
《最话》从接近脉脉人士了解到,上述撞库服务按单次收费,每次20万元。“我们没有签单,一方面担心员工信息被泄露,另一方面裁员是持续的事情,我们担心形成依赖,毕竟价格也不便宜。”莉莉说。
的确,互联网公司的裁员和优化往往会分批次进行,每一批次又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让人员的流出成为了一种常态。作为公司的HR部门,其实也很难把握究竟在哪个节点去选择与脉脉撞库。有时候可能还没撞,人先走了,负面的帖子也已经发出去了。
据了解,今年,脉脉针对类似的互联网HR“头痛症”,又迭代了一版“治疗方案”,不再撞库了,而是改成了批量举报。
上述接近脉脉人士告诉我们,现在企业可以在线上直接使用批量举报功能,每次批量对100个人的身份进行举报,需要上传举报文件,例如提供离职证明,这样就可以一次性处理这100个人的身份信息。“处理后,非在职员工就不能进入同事圈查看和发帖了,可明显减缓此类问题。“
“非在职员工的情绪会多一点,容易带节奏。”上述人士表示。
不过,虽然批量举报由企业在线上自主发起,但其实也是收费的,据介绍目前的定价为20万元/年,不限次数。
这种方案显然比之前撞库更容易让企业接受,理论上来说,企业可以一直循环对离职员工信息进行举报处理,只是如果企业一次性裁员几千人,这类工作可能会给HR造成负担。
对于脉脉来说,这项业务当然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淘汰率加大的当下,因为在这个平台上,目前运营着超过2万家千人以上公司的同事圈。
林凡的社区梦
不久前,《最话》曾向脉脉的一名级别不低的离职员工询问,是否了解“撞库”业务,对方表示一无所知。
从林凡的朋友圈里,同样也看不到相关内容。在那里,有关同事圈的治理方案,看起来要阳春白雪很多。
今年6月中下旬的朋友圈里,林曾发起过这样一个话题——同事圈自制管理方案探讨。
在他的描述中,在目前脉脉的规则体系下,员工似乎占据了相较于企业更强势的话语高地。或许是为了平衡这座天平,他向朋友圈的一众行业人士、高管们发出邀请:
“欢迎各位CEO、HR和各界人士看到这个帖子后留言或者和我一起探讨,在和员工平等对话的前提下,CEO应该拥有什么特权?除了CEO以外,哪些管理层又该拥有怎样的特权?”
在林凡那条朋友圈下,他晒出了“同事圈用户自治方案”的截图。
上面写道,“为了构建良好的社区氛围,共建同事圈内容生态,平台会逐步将圈子管理权移交用户,实现社区用户自治。”同时也给出了详细的用户贡献度计算方式、票数分配机制、帖子投票治理方式,以及CEO特权。
林凡提到,今年7月份,这一方案或将在一些公司试点。一位公关觉得,这或许是脉脉在向企业端靠近,毕竟此前的林凡曾拒绝过无数投资人和CEO的删帖/查信息的请求,也如他所言,脉脉也因此接了无数的官司。
事实确实如此。2019年,脉脉用户曾以哔哩哔哩员工身份在职言区发布信息,被B站以“利用虚假用户发布、传播虚假不良言论、构成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告上了法庭。
近日,在作业帮与脉脉的一审民事判决书中,脉脉再次因同样的理由被告,且因在收到作业帮法务函后未及时删除不实帖子而被法院判令承担连带责任。
不止于此,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百度、BOSS直聘等都先后将脉脉告上法庭。
但即便与如数大公司交恶,林凡仍然是匿名职场社区的捍卫者,这是他身上最突出的标签了。上述离职员工告诉我们,作为2000年初的清华理工男,林凡身上有很深的程序员气质,他有和宿华等人很接近的思维逻辑,认为UGC社区的活跃度,代表着一家公司的价值。
在一些员工和林凡的接触中,每个人都被传达过的一个观点是,脉脉要做的是社区,而且与领英不同,这个社区一定有匿名的属性。
于是,在2014年,脉脉甚至于将自己的宣传标语从“中国版领英”改成了“工作版微信”,不断弱化招聘功能,推出了群聊和私信,进一步靠近“职场社交”。
“中国的职场里大家普遍压力都比较大,用户有非公开表达的需求。”林凡终于抓住了C端用户的表达痛点,在职场+社交+匿名的加持下,脉脉的注册用户开始飙涨。2019年6月,脉脉的月活数据为740.5万,同一时期的领英仅剩88万。到了2020年6月份,脉脉用户总数已经突破了1.1亿。
在2021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林凡提到,拼多多60%的员工都是脉脉的日活用户,字节跳动有8000名研发工程师,其中6000名活跃在脉脉的职言、同事圈里。
对于脉脉的崛起,沈博阳也在一篇文章中评价,它的确踩中了“自带流量”的匿名社交,从而火了起来。
当然,这种匿名的职场社交并不受企业欢迎,但林凡仍然坚持这么做,在接受采访时,他一度把球踢给了对方,那些向脉脉提出过抗议的公司,“当所有公司都有平等对话的内网,职言就可以关掉了 。”林凡说。
这句话应该也可以这么理解,职言现在没有关掉,是因为并非所有公司都有平等对话的内网。
孤岛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互联网裁员是脉脉的一种商业变现要素,但作为互联网公司的脉脉,其实也在裁员。
“脉脉一共就700人左右,这次是业务部门有部分员工被优化,那些离增长比较远的部门才是重灾区。”一位接近脉脉的人士告诉《最话》。
他说,和公告所言一致,这次裁员的确是发生在端午节前后,最直接的原因是增长乏力。上海封控一个月以后,紧接着是北京,市场大环境影响下,脉脉的商业化越来越难。
在内部看来,这是林凡做出收缩决定的直接导火索。事实上,市场上关于脉脉的商业化表现,在领英退出中国时、在竞品发财报时,在脉脉的八卦上热搜时,都会被反复拿出来“咀嚼”。
公开资料显示,脉脉的产品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包括社交业务,内容业务,商业化业务,以及个人相关模块,相对应的是营收业务是雇主品牌广告、会员和招聘。
从招聘业务看去,在拿到的一份脉脉招聘产品价格表单中,脉脉的招聘套餐被分成了标准版和高级版。标准版有6个账号,价格为39800元一年,高级版有12个账号,价格为88000元一年。
但被吐槽的点在于效率本身,一位HR告诉《最话》,可能是因为简历库不够丰富,脉脉的匹配效率极低。这就导致企业在做招聘预算时,脉脉只能吃到很小的一部分份额。“我们用了BOSS直聘、猎聘和脉脉,在脉脉上花的费用只占到了个位数比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前程无忧、BOSS直聘和猎聘三大头部玩家,已经占据了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近70%的市场份额。
后来,脉脉还推出了“企业号2.0“、“可以聊”等招聘功能,但在格局初现的当下,也都被淹没进平台的满屏职场八卦中。
在雇主品牌广告业务模式下,一位了解过的HR表示,这是定制化的,通过内容奖项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整套雇主品牌的服务。
可矛盾的在于,雇主品牌和招聘业务被放置于一个“C端负面言论”主导的环境下,企业的钱包已经难以向脉脉敞开。
林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他提到,每次开会时候,广告、招聘的负责人跟职言的负责人都要打架。“广告部门会认为,职言负面影响了广告主的投放,而招聘业务负责人也觉得会影响企业HR的招人效率。”
至于会员业务,有用户向《最话》抱怨,通常是被扣了续费才发现自己买过脉脉的会员。根据其平台显示,脉脉的会员单价达到了每月68元。
在C端用户层面,去年拼多多辞退脉脉上爆料员工一事,将脉脉置上了风口浪尖。原有的匿名属性遭遇了冲击,在如今的脉脉平台上,一些负面帖子下,提醒贴主减少信息泄漏,吐槽脉脉匿名不安全的声音时而出现。
看起来,那个曾经试图当一个平衡者的脉脉是越来越难了。
此前,脉脉曾对外透露,其在2016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但林凡又在2019年10月表示,“公司接近盈利”。《最话》从一名去年面试过脉脉的员工处得知,HR曾说,脉脉是盈利的状态。
而同样扑朔迷离的不止是脉脉的盈利状态,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有人说脉脉的招聘业务占比在20%,居于其他两个业务后,也有人说招聘的收入已经过半。
2019年,林凡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了上市的计划。一位接近脉脉的人士也说,就是2021年,林凡还曾聊过上市的只言片语。而到了今年,他已经闭口不提。翻阅公开信息,我们发现,脉脉的最新一轮融资已经停留在了四年前。如果这家公司尚未盈利,那么危险的确在向它靠近。
当然,从林凡的公开发言中,你能感受到的仍然是平和和理性。他谈的最多的还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认为彼此的“博弈本质是话语权之争”。有意思的是,虽然是一名企业家,林凡一直反对996,他一再呼吁互联网应该慢下来,在职场上鼓励竞争,但不鼓励内卷。
根据我们的了解,在这方面,他做到了知行合一,脉脉的确一点都不卷。“我们提倡别的公司不996,总不好意思自己996吧。”上述离职员工表示。
另一些员工向《最话》补充了细节,“早十晚七,不打卡,十点半大家才陆陆续续地来。”“一个简单的产品需求,几个月都不解决,一直在排期。”“在一些高层会议上,甚至听不到争论,气氛相当和谐。”
这样的氛围放在互联网行业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于是脉脉最终长成了一座孤岛。
一位接近过脉脉的行业人士告诉《最话》,林凡每天都会写日记,但是只开放给总监级别及以上的人看。“不过,在一些向下传达的只言片语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压力。毕竟这个公司已经成立9年了,大家都需要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