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30万年轻人在豆瓣反消费,他们不为“双十一”花钱

2021-11-11 11:12:1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略大参考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来源:略大参考

  作者:未   未

  物欲横流的时代,精致主义和享乐主义常常披上生活美学的外衣,行消费主义的事实。

  李佳琦惊呼“OMG,这也太美了吧”,然后喊话“美眉们,所有女生们,给我买它”。

  各电商平台投放的广告,沉浸式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中。打开App是“双十一”的广告,坐电梯是“双十一”的广告,走在大街上,沿路的公交站牌以及户外广告,还是“双十一”的广告。

  仿佛每年的10月末、11月初,生活扁平到只有一件事情,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

  巨大的、集中释放的消费冲动,促成“双十一”的交易额,从2009年至今,增长了近一万倍。

  但是,年复一年的加购、预售、尾款,也带来了疲态。反消费主义回潮,一批年轻人开始在“买买买”的浪潮中不断“后退”。

  去年“双十一”前,一批年轻人在豆瓣小组,扛起了“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大旗,一年后,小组已经吸引来了近30万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只为一件事:不买不买,问就是不买。

  不囤货,从不为双十一花钱 

  来北京两年后,阿呆习惯了购买每样东西前,都要经过精心“计算”。

  买鸡蛋,要买一盒8颗装的,平均一天吃一颗,一周用量,到了周末刚好买下一周的。

  卫生纸也要一卷一卷地买,一周买一卷,就在楼下的便利店完成采购。

  姨妈期需要的卫生巾,也是一包一包买,每月买一包,她还精心挑选了适合自己用量的品牌和包装。

  阿呆精准控制着每一件产品的购买数量。她对此解释为,“购买严丝合缝地卡准需求,又是掌控住生活的一天!”

  不囤货,只买需要的,就是阿呆的消费方式。至于“双十一”,那是绝对不会参与的。她并非拒绝网购,只是当优惠需要以囤货的方式存在时,她是拒绝的。

  在她看来,因为追求低价去囤货,而购买了超出自身需要的东西,是更不划算的事情。

  上大学的时候,阿呆花钱也很仔细。但是,如此精打细算,是来到北京后养成的习惯。

  她觉得北京的意外来得太多太快,比如搬家。在北京呆了两年,阿呆搬了三次家。搬家的原因各种各样:一次是房东“毁约”,一次是工作从朝阳换到了海淀,还有一次是合租的朋友要搬走,她也只能跟着搬,否则就得承受两倍的房租。

  频繁的搬家,让她了解到自己的生活有哪些东西就足够了。第二次搬家的时候,阿呆一共打包了10个箱子。搬家那天,她把7个箱子寄回了老家,只留下生活必需品。

  但偶尔,精准控制的生活“用量”也会失控。上周六北京大风,快递停滞、预定的矿泉水没办法按时送达,楼下的便利店也闭门谢客,她坐在床上等了一上午,脑海中不断出现电影《沙丘》的画面:在极度缺水的厄拉科斯星球,人们穿着特制的蒸馏服,把体内蒸发的水过滤成可以饮用的水。当时她好想也有一套蒸馏服。

  当然,这样的“小意外”,并不足以改变她不囤货的生活。这个“双十一”,她还是什么都没买。

  保持现金流,警惕一切促销

  西西最近的乐趣是在豆瓣“回帖”。

  前几天,有人发了“双十一”的活动链接,一款白色羽绒服,现在打7.5折,折后1120元,对方说,想买,但四川穿不了几天羽绒服,心里纠结,发帖询问到底该不该买?

  看到时,西西果断在手机上打出两个字:不买。

  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有专门讨论要不要买的帖子,询问者会附上产品照片、价格和购买疑问,西西最近常常在小组内回复此类帖子。

  前两天,西西还劝了朋友不要在“双十一”买iPhone 13。起因是朋友手机还能用,但看到iPhone 13的促销有点动心,觉得也可以买。西西同样回答:不买。

  不买、不买、不买、西西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回复最多的就是“不买”。

  她有自己的一套购物哲学:如果只是因为产品打折了想买,那就不买。因为购买的欲望来自促销本身,而非切实需要。另外一种判断方法是:当你想买某一产品时,先取关这类产品的博主半个月。半个月后还想买,再买。

  在西西看来,直播间下单都是“幻想税”。这是半年前西西花一万块钱买到的“朴实”经验。

  前几个月,西西还在为直播电商“疯狂”了一阵,直到某一次的支付失败。

  凌晨1点,西西躺在床上买面膜,买10盒送5盒,还送各种小样。主播举在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西西还在根据主播的描述想象使用感觉,对面的主播已经开始倒计时了,评论区也不停地刷着“拍了拍了”,她下意识就去点链接。结果,余额不足支付失败,西西愣了一下:怎么可能呢?赶紧查信用卡,支出一栏写着3万。

  那天晚上,西西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明显加快了。“直播间的东西看着单价不贵,买多了很消耗现金流。”西西不得不给家里打电话要钱应急。这次之后,她笑称自己有了“促销应激综合症”,看到促销的第一反应就是质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

  现在,西西已经卸载了抖音和快手,她说等她还完信用卡就把信用卡也停掉。

  按时储蓄,为自己写消费评语 

  杭州的Iris是坚定的“物尽其用”者,哪怕是“一滴水”也必须花在刀刃上,为此她特意研究过:即便同样使用在脸部,两颊和T字区,因角质层的区别,需要的护理程度也不一样。T字区不那么需要补水的。

  得出这个结论后,用护肤品的时候,Iris会在脸颊部分多涂一点,脸部的T字区少涂一点。这样使用护肤品,每年至少可以少花一瓶护肤水的钱。“我现在一瓶护肤水是300元,相当于只护肤这一项我一年就节省了300块。咱们就从今年算起,坚持到我30岁换更高价位的护肤水之前,4年的时间我就能多攒1200元。”

  除了护肤品,Iris每个季度的衣服都只有三套,买新衣服的前提是,有一套旧衣服被淘汰了。为了降低衣服的磨损,她还在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找到了博主@whybear 介绍的保护衣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尽量不要洗衣服,哪里脏了洗哪里,必须要洗,就用洗衣袋。

  按这个方法护理衣服后,Iris已经一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毕业后,我每年都在调整自己消费和支出的比例,并为自己写下评语”:

  23岁大学刚毕业,税后工资4000元,每月支出4000元,占据收入的100%,无法攒钱;

  24岁第一次升职,税后工资5000元,每月支出4000元,占据收入的80%。开始尝试存钱;

  25岁第二次升职,税后工资8000元,每月支出5000元,占据收入的63%,稳定储蓄,正常消费的时候不紧张了;

  26岁跳槽涨薪,税后工资20000元,每月支出5000元,占据收入40%,存款增加的感觉明显提高了。

  Iris觉得存款增加带来的快乐,比购物多太多了,这是她从小的梦想。小时候,Iris问妈妈要钱太难了。“别人的妈妈是怕你钱不够,我的妈妈是永远KKSS。”

  从那个时候起,Iris就开始压制自己的欲望。每天睡觉前,把钱拿出来数一下,看看还能花几天。“我那个时候就喜欢攒钱了,钱多攒一点,就能晚一天问妈妈要钱。”

  现在,她也常常提醒自己:一个人在大城市生活,要攒很多钱才行。

  不为产品的营销费用买单

  林铛给男友过生日有一套流程:先确定预算,再让对方根据预算,自己挑礼物。今年男友过生日,她的预算是400块,男友在预算内,挑选了床上四件套。

  林铛跟男友一样,追求买东西只买实用的,哪怕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我俩都是营销专业的,我们专业流行一句话:咱都学了营销了,总不能被人营销了。”

  除了送生日礼物,日常购物林铛也常常“学以致用”,不为产品的营销费用买单。

  前段时间,林铛准备买隅田川咖啡,但点进店铺主页的时候放弃了。在她看来,和隅田川类似的三顿半与永璞咖啡都还没有请品牌代言人,而隅田川已经请了“顶流”肖战做品牌代言人。“企业支出是相对固定的,这个阶段就请’顶流’,我会担心他们是不是在营销上投入了过重的比例,而影响产品本身的质量。”

  林铛还有一套换算公式:一天消费50元,如果有非日常支出的时候,她就会换算,这次支出要花掉自己几天的日常消费。她定的规矩是,每年非日常支出,换算的天数不能超过104天,因为一年一共有104个休息日。

  她的这套理论,是营销活动给的灵感:“买东西的时候,导购为了模糊总价,常说平均每天才多少钱。”我这个人天生‘反骨’,偏要逆着来暴打消费主义”。

  不上课的时候,林铛会接一些广告文案写,她总结的经验是:只要是女性商品,写文案就两个套路:要么是买了就能做自己,彰显独立女性,要么是爱她就给她送XX,毫无例外。

  “这样的文案有什么意义呢?”她引用北大教授戴锦华的话,“买买买只会让你成为体面的消费者,而不是女性主义者。如果一个权力是需要靠消费才能获得的话,那不是真正的权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