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十二年来最强购房潮:报价6次,疯狂加价,我在硅谷买房太难了!

2021-08-02 14:08:07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硅兔赛跑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Amelie

  来源:硅兔赛跑(ID:sv_race)

  要说到硅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和北上广的大城市一样,承载了太多年轻人的买房梦。

  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时候比在疫情期间更能深刻地理解到,房子就是刚需。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彻底被疫情打乱的情形下,不少人在家工作,不少大厂纷纷搬去外州,硅谷的房地产居然能不跌反涨,甚至冲上了新的高峰。

  房价一直在涨,疫情笼罩下如何下定决心买房?硅谷的房子真的是“一房难求”吗?自住房和投资房区别很大吗?

  我们采访了3位在美华人,聊聊他们对这波12年来最强购房潮中的所见所想、所得所失。

  报价6次终抢到房

  口述人 Steven  硅谷软件工程师

  对,说得好听点,我是在一名在硅谷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接地气点,就是一名普通的码农。

  硅谷响当当的科技公司数不胜数,Apple、Google、Cisco、Twitter、Tesla、Facebook、Uber、Airbnb等,自然也吸引了全球技术出身的码农。要是走进硅谷的大华超市或者周边餐馆,看到穿T恤套帽衫、戴眼镜、黑头发、一脸懵懂的年轻人,那十有八九就是各大科技公司的技术人,我就是这群代表着硅谷“中国力量”的其中一员。

  当年来斯坦福读硕士后,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实习并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然后就留在这里生活,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硅谷这里科技精英汇聚,但男女工程师比例严重失调。我们的社交圈本身较小,接触的异性同胞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当“女朋友”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拼个人“硬实力”的现象在所难免。有个房子,能让自己在相亲市场多些底气吧。

  2018年房价涨得厉害,一度比较心慌,怕再不“上车”就更加难了,到19年、20年房价有些回调,就开始陆续抽空去看看房源。

  之前断断续续的看房经历对我来说就是了解房价市场以及挑选合作的经纪人的过程,从去年年初开始,就利用周末的时间集中看房。平均每天能看4个房子左右,一旦确定了预算和户型还有地理位置这些指标后,看房效率就提高不少。

  买房放在任何人那里,都是人生大事,提前做好功课、对于各个区域列出来自己心目中的优缺点还是挺重要的,在乎的点不一样所以优缺点对于每个人来说也不同。买房过程亲力亲为的话,会和很多人打交道,也需要多调研,花很多精力,选对银行、选准经纪人。

  对我来说,最看重的点是交通便利,以及房子本身的状态和格局。因为101车道的变态上下班高峰,我对看房的要求就是要保证逆车流上下班,优先考虑工作上交通的便利。之前对于学区的概念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遇到疫情这种情况,公司宣布在家工作时间变长,有些朋友的公司陆续在裁员,也担心这个节奏会导致硅谷房价下降,而学区房一般更保值一点,所以在后来看房的时候也会稍微考虑一下学区房这个因素。

  经历了2018年的暴涨期、2019年的冷静期,2020年年初的时候硅谷的房子已经开始反弹了,直追18年的势头,抢房也开始白热化。好在经纪人提醒买房要理性,不要跟风,多看多比较再下单,毕竟18年高位买房站岗的人不在少数。到3月份疫情很严重的时候,房市有了反转,很多买家和卖家都在观望,市面上的房源明显减少,价格高低不齐,看房也开始变得麻烦,没有了对外开放房源,每看一个房子都需要提前预约和签字。

  除了财力、看房精力、经纪人的能力这些因素,买房也讲“缘分”。好的房源不缺买家,即使是疫情期间,看房的人也不少。不过我制定的策略是,除非遇到很喜欢的且在财力能承受的加价心理预期之内的才会下Offer。以我买房的经历,前后一共下了六次offer,最终才买到了相对心仪的房子。

  从2020年年初开始看房到最终成交,花了4个月。比较幸运的是,在疫情变严重的时候已经可以入住了不用再外出看房奔波,买到的房子也基本是预期中的理想型。户型采光好,交通方便,有个大的后院,有中上等的学区。成交价格在市场价的基础上加了4%,4月份买入后到7月,房子价格上涨了将近8%。不足是装修陈旧,后期需要自己完善。

  总体来说,买房的过程也像是谈恋爱,所有的经历都会让人越来越成熟,也会在挑挑选选中更清楚自己的喜好。

  有些房子华丽大气,但高攀不起,费再大劲也抢不过拿钱去砸的竞争者;有些房子你喜欢,别人同样也喜欢,以为十拿九稳能拿下了,也可能半路被截胡;有些初看各方面都合适,快下Offer了才发现文件里有不能接受的硬伤...最后成交的,不管怎么说,就是“缘分到了,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

  至于买了之后,房价是跌是涨,就交给时间好了。自己挑选的家,住的舒服更重要。

  众里寻他“学区房”,加价8%才拿下

  口述人 Eric.Z 创业者

  作为一名扎根在硅谷创业的人,多年的创业经历也让我对房子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解。

  即使是自住房,其实也可以当作成一个事业去经营。美国的自住房本身就是一个有杠杆的标的物,而且每两年是可以把本金收益免税取出来用的,硅谷的房子价值比其他地方更高。买房涉及到的房贷杠杆比二级市场里的杠杆真实的多,这也就涉及到了买房时需要进行估价,得查买房者的信用和收入,找银行办贷款也需要找第三方机构给房子估价,查卖房者的信用等。从这个层面看,房子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都是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标的物。

  买到合适的房子后,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通过不断地翻新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怎么免税的Cash out,如何装修或者加建让房子增值,都是可以通过行动去实现的。

  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房价狠跌,次贷后在硅谷抄底买房的华人是捡到了便宜,过了这个节点,硅谷的房价就越来越高不可攀了。在大部分房子价格方面,持续低息,政府印钱,股市涨,加州已经是上涨的第8个年头了。

  疫情在美国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公司的业务在WFH状态下不受影响,随着WFH的常规化,居住环境的宽敞自由成了我选房的重要指标,短期来看通勤需求变小了,远郊房也开始在考虑范围之内。

  信息时代不比从前,现在网上几个大型网站使得找房源非常方便,确定买房后基本上每天都会刷看房网站,设置几项选房指标,把地图调到看重的区域范围内,逐个看推荐出来的房子有没有硬伤,一般像高速、高压线、交通情况、学区这种都能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看房子在streetview上的周围环境如何,比如社区状况、绿化,看到有合适的就会去预约时间看房。

  硅谷房价特别高的两个城市,第一个是Palo Alto,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在地,也是乔布斯过去住的地方;另一个是与之临近的Menlo Park,两地也属于旧金山湾区收入较高的城市。而涨价涨得很多的地方,都是华人爱买的地区。

  硅谷好的学区,亚裔比例都非常高。在美国人的基因里,不觉得买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也跟一些美国的朋友聊天,他们认为能够在家工作,那就证明了你自由了,你不需要待到一个地方,确定的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你可以过很多种不同的生活。但亚裔不同,除了中国以外,韩国人跟日本人也很爱买房,他们更加注重学区。

  我们家在去年秋冬季开始密集看房,热门交通房和这些房价过高的学区都不在首选范围内,所以预期是打算在硅谷非热门地区、竞价没那么激烈的区域下offer,如果有高分的学区那就更好。在美国,学校会按照升学率、师资质量以1-10分进行打分。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有打分在8分以上的学校的学区也算是好的“学区房”,这也是投资孩子教育的买房人选房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没想到的是,竞争并没有因为非热门地区而减少,看中的房子有几个,下了几个Offer都没被选中,经纪人打听到有几个买家多加了5%以上的价格。

  当我们看中一个方方面面都很适合自住的房子时,终于决定加价8%到预期上限,重新下了这间房子的Offer,希望能达成交易,经过几天的等待卖家选择了我们。虽然在后来,第三方给房子估价后发现比我们达成的价格低了不少,好在卖家通情达理,经过协商后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成交。

  在硅谷这个供需极度失衡的市场,能买到合适的房子其实已经是和创业旗鼓相当的运气事了,对于买房者来说,第一套房子大多是消费大于投资。如果经济基础相对稳定、身份无忧并且坚定确定会定居硅谷,那么买房就是必然选择。

  从买房中我的经验是:

  •   加价要谨慎。虽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讨价还价,在硅谷买房从来都是在房价上只加不减,但加价还是要量力而行,房子的估值没有做专业评估很难说会和市场的报价相匹配的,有可能会出入很大;
  •   买房碰到意外情况很正常,心态要好。遇到问题,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最好不要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责任。一家人以解决问题为首要任务,别因为房子伤了和气。

  疫情下无论是房市还是整个时代都在波动起伏,硅谷拥有一套自住房,也直接锁定了未来三十年相对稳定的居住成本。买到了房子,就放下患得患失的心态,无论房价如何波动,按时还贷,享受生活就好。

  房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口述人 Yair  刚毕业不久的留学生

  作为刚进社会的留学生党,疫情期间简直是一直在遭受着社会的毒打。由于刚毕业不久,目前OPT期间在硅谷科技公司工作。

  要说在硅谷买房,单靠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但家里人说,如果想在硅谷长久工作生活,买房也可以考虑。不过在我看来,年轻人生活的意义不该只是为了买房。

  买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人生大事。家里条件好的,可以考虑买投资房做长期投资,即便是买了房也可以“以租养房”,同时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挑喜欢的地段租房,来去自由。

  看了不少房子,但是能买到合适的很难。因为我一直觉得买房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初衷。如果是买自己的家,哪怕付出更多的溢价,起码是住的开心;如果是做投资房,有利可赚的条件下不用考虑太多。

  所以在选自己喜欢的住房是,难免顾虑很多。

  美国虽然是一个以二手房为主的市场,但是现在其实大部分的投资需求,甚至一些刚需和改善需求也在抢新房,因为新房开发商的房源相对来说价格还比较合理,比较可控,它会按照一个相对合理的阶梯去涨价,但是同样是一房难求。在硅谷比较好的社区街区,不光是新房,100万以下的二手房子基本上很难抢到,这些房子如果能做到租金覆盖贷款,基本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优质的投资了。

  100万的房子,如果首付20%,贷款80万,30年fixed,现在利率是2.86%,那么差不多每个月需要还款3300多美金。更何况稍微偏一些的地方也有百万以下的房子。这对于很多硅谷打工人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对比租金。对比在国内一线甚至二线城市的房价,硅谷的房价对于上班的年轻人还显得“触手可及”一些。

  主要是硅谷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是明显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所以房价一直都在快速拉升。都让人有种错觉,那就是只要能越快买到手,就会越有升值空间。

  但是像疫情一样,短暂的变化后,最终都会恢复供求平衡,硅谷各地区板块之间也在根据人们后疫情时期的需求而调整,到夏天市场应该还会沿着现在的趋势发展。

  在硅谷工作后,接触到许多不同族裔的人群,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顶着生活的高压在前进。这两年“逃离硅谷”的呼声很大,离开了不少人的同时,巨头科技公司大量的新职位也吸引着像我这样新的毕业生、年轻人前仆后来到这里。

  这里有四季如春的气候,暖洋洋的加州阳光,但不可避免的也有着昂贵的医疗保险、物美价不廉的各国餐厅美食、动辄高达40%的收入税金、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房价。

  向往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是人之常情,我没有所谓的“美国梦”,充其量是在认知范围内形成自身的“世界观”。目前是享受租房的轻松状态,生活的重心在工作和个人成长上。对于能否在硅谷买房,也是持“佛系”的心态,这也并不是一切随缘,将就着就好,而是要在买房这件事情上保持一个平和淡定的心态,在跌宕起伏的楼市中,在众说纷纭的购房建议中,保持理性,看准时机,坚定自己的购房计划。

  硅谷同比销售增加28%,创12年记录

  加州房产协会最近公布了2020年房产数据,湾区硅谷房产销售一路狂飙,由于在售房源数太少,导致抢房潮增加,同比销售增加28%,创下12年来的新纪录。

图源: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Realtors图源: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疫情期间,进入市场的房屋数量相比之前少了很多。

  虽然房价在涨,但房东普遍惜售,因为一旦卖出了,除非换到便宜地段,不然很难用同样的价格买到同地区类似品质的房子。

  房源少了,买房的人却在增加。新政府对外来移民投资房产上相对开放,也激励了海外买家重新回归美国房产市场。同时,疫情下高薪阶层有了迫切的居家办公所带来的置换需求,在创纪录的低利率刺激下,更多的人有了换房买房的需要。

  于是乎,挂出要卖的房子一般能很快地在几天内卖出,人们抢房的速度与2018年住房繁荣时期的高峰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疫情对人们居家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居家隔离意味着日常活动空间受到大大限制,买房人对大院子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在家的时间变长了,拥有更大的室外空间、专门的家庭办公室这些成了眼前紧要的事。后院大一些,自主活动的范围相对宽敞些,隔离才显得不至于那么难以忍受;有个自己的家庭办公室,WFH才有工作气氛,不至于和家庭琐碎混淆。

图源:Twitter图源:Twitter

  HBO前两年完结的爆款美剧《硅谷》中有这么一个设定,巴克曼在第一次创业成功后,选择果断买房,结果其他孵化的项目和投资都糟糕的一塌糊涂,唯独房子大幅升值。他把房子租给创业者住,不要租金,要股份,又歪打正着实现了事业的第二春。

  现实情况就是,硅谷周边房价是美国平均水平的6倍,价格比美国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平均房价还要高。

  硅谷的巨头们也都在为年轻人的住房问题努力。

  Google曾宣布10年内将投资10亿美元建造约2万套住房;Facebook同样决定在10年内拿出10亿美元在总部周边建设1500间住房公寓,低价租给员工住;Apple也宣布将捐赠25亿美元来应对加州的住房危机,包括提供10亿美元住房投资基金、10亿美元首次购房者贷款援助基金、3亿美元用于建造经济适用房的土地、1.5亿美元湾区(旧金山一带,包括硅谷)住房基金等。

  这些动作,振兴当地经济的同时,也推高了生活成本。由于科技巨头和创业者还在硅谷积极圈地扩张,大家都认为,高房价在短期内很难得到真正解决。

  疫情期间,科技公司们又出了很多新的政策:Twitter说员工可以永久地在家办公, Facebook也说员工可以在美国境内选择任何城市办公,Uber也把自己的开发团队向外转移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状态下想买房的人只会更想早点买到又大又好的房,有个更舒适适合在家办公的居家环境。

  一个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开始,工作5到8年,成长为资深工程师,平均年收入40万美元,但想在硅谷核心区买房非常不容易。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新人,他们的年均收入水平可能刚刚超过低收入标准线。

  不管是青年才俊、移民多年的创业者、还是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们,在这边土地上,工作、生活,这样一群和我们一样在海外奋斗的人,无论是有房的还是在买房路上的,曾经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着和我们相似的人生。

  买房虽然不是人生的意义,但为了买房而努力奋斗,积极生活也是人生的意义之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