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编辑/林三
来源/锌财经(ID:xincaijing)
一走进仓库,映入眼帘的就是货架上摆满的琳琅满目的临期商品。无论是距离保质期还有5个月的瓶装水,还是接近保质期的大牌日用品,你都能在仓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且相较一般的零售价格,这个“神秘”仓库几乎打了“骨折”——便宜一半。
这是最近四川观察在成都市温江区一郊外小镇上,在一家临期商品仓里拍摄到的画面。
外观上看,它仅仅是一间平平无奇、造型简单的民房,门店旁边专门设立了“食品折扣店停车场”。然而,一走进店内,才发现内有乾坤:装满商品的纸箱堆在两面墙边,几排整齐的货架上摆满了商品,无一例外都贴了张白纸,上面写了商品、保质期截止日期和售价,售价几乎是正品货价的2-5折。
国人一向崇尚节俭、不浪费粮食的精神,况且这些临期食品又便宜、还是正品,因此小仓库的客流量还不少——只要赶在保质期之前吃完,就赚了。抱着这样的心态的年轻人,让临期食品渐渐撑起了百亿市场。
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产品流入到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
临期食品这个行业虽然看着“香”,然而,它的特质决定了要与时间赛跑,抢在过期之前把“货”卖出去。加之,货源不确定、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让这门看着容易博取年轻人欢心的生意,充满了未知数。
打折还美味,快乐加倍
一包原价8.9元的52g悠哈葡萄味软糖只需5.5元;
一包40g的美国经典原味的乐事薯片仅卖2.99元;
5瓶比尔森啤酒总共只要21.8元……
这并非是大超市在做促销活动,而是当你在淘宝搜索框输入“临期食品”,显示的第一家裸价临期特卖店铺里显示的数据。
这样的店铺,并不少。
据央视财经报道,某电商食品行业负责人称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差不多近万家。90后、大学生以及在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上班族是购买临期食品的主力军。
为了抚慰自己的口腹,那些出了大学象牙塔、被职场毒打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踉踉跄跄地明白了消费降级并非丢人的事——虽然快到保质期了,但它还是在保质期内的,划算又好吃,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一百块就能买到一大箱进口零食的诱惑力度太大了。艾媒咨询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35岁的占比47.8%,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性价比较高。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了很多看似花里胡哨、实则平平无奇的新网红零食,定价却贵到离谱。与此同时,小红书、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始“返璞归真”,充斥着大量“临期食品真香”、“叫你如何选购临期食品”等内容。互相安利临期食品仿佛从一件抠门的事儿,变成了当下最时髦的消费方式。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就像“我爱临期食品”豆瓣小组的简介一样,每天,小组成员都在交流购买临期食品的心得和挖掘到的宝藏店铺。虽然成立不到一年,但其成员已经暴涨到七万多人。
除了线上的店铺,最近一段时间,线下临期商店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以超低价(有的甚至低于网上价格)为噱头,色彩缤纷的包装袋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赏心悦目的同时还治好了“强迫症”患者。
“临期风潮”正在席卷年轻人的心,因“捡便宜”、“支持环保,杜绝浪费”等关键词一时上头、纷纷下单。笑得最开心的,是那些早已嗅到商机的企业。
白菜价不能持续保鲜
第一波临期食品的生意诞生在十几年前的上海,最先入局的商家早已不动声色地赚得盆满钵满,直到这两年互联网和新消费的一波大潮打来,才逐渐站到了聚光灯下,站到了资本和消费者面前。
2019年3月,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甩甩卖”获得3500万元战略投资;今年3月,食惠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领投;4月11日,以售卖临期商品为主的南京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宣布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愉悦资本领投。
托年轻人的福,临期食品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现下,临期食品赛道上有两类玩家:一类是很难拿到好货源以及存在供应链难题的自营小店;另一类则是创业型玩家,资金和资源较为充足。
以好特卖为例,其于2019至2020年间连续获得4笔融资,目前已经入驻了北京核心商圈及各大购物中心黄金位置,成了招商眼中的“当红炸子鸡”,消费者眼中的打卡圣地。
据悉,其全国门店数量在150家左右,在上海和杭州也已有数家门店。 另外两号玩家,小象生活和食汇邦也正分别以南京和天津为据点发展业务,前者在社区开店,主打二线及以下市场,提供家庭消费的品类,同时开辟To B业务,后者直接面向小B供货,供应包括临期食品在内的折扣零食、饮料、酒水、牛奶等快消品。
虽然模式上似乎略有差异,但面临的问题却很相似,临期食品要赛跑的不仅是保质期时间,还有消费者的热情。
购买临期食品的原因大多在于:囊中羞涩,或厉行节约,想要用最少的钱购买大牌零食。但有多少网红、热门的商品会因为滞销而成为临期产品?
近期的“临期风潮”之所以能够红火起来,与2020年的疫情有不小的关系。去年线下零售实体店被迫卷入“闭店”漩涡。许多薯片、方便面等包装食品大量囤积,与其在仓库里待着过期,不如作为临期食品流入其他渠道,好歹回点本。
很显然,例如疫情这样能够涌出大量知名品牌的极端情况并不多见,临期食品的赛道里,更多的反而是货源不确定的不信任感。
不确定的货源
据灵兽曾经报道,以三只松鼠、来伊份和百草味等品牌为例,单品数量高达数百,其中销售情况不理想的单品就成为了临期食品市场的“货源”。
倘若在商超、电商等渠道不受欢迎的商品流入临期食品品牌,再便宜的价格也只能做为尝鲜的偶尔尝试,很难做复购。
临期食品货源不稳定、很容易断供,一些伪造品牌也因此以极低的价格进入了市场,浑水摸鱼,搅乱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对于品牌厂家和连锁商超来说,也并非对这一现象乐见其成。
有知情人士透露给《第三只眼看零售》,对品牌厂家来说,无论临期商品是否客观存在,它在市场上流通都会影响其正常的采销体系,并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混乱,损害品牌商利润。因此品牌商对临期商品的干预时有发生,近期就有乳制品品牌实施控价,导致临期商品拿货价提升。
大型商超近期也开始关注临期食品,包括盒马鲜生、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都开始做临期食品促销货架,便利店连锁品牌便利蜂部分门店已经布局临期食品折扣专柜。
高性价比一直是临期食品的卖点,但不稳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