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奋斗一代不如一代?焦虑一代胜于一代?

2021-05-03 00:00: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秦朔朋友圈

上周末,秦圈作者去外地聚会,在车上,自然谈起了育儿问题。一个作者提到了自己上二年级的女儿和同学们一起参观某著名高校。期间,同学们被问,想不想上这个学校啊?要不要当科学家啊?诸如此类的励志问题,孩子统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要,不要”。问他们想做什么,统一回答竟是——“退休”!

10后从小思考的问题,竟然是退休。是孩子们从小学这学那行程安排满满的像上班一样,压力太大了吗?还是他们知道的太多,以至于很早就觉得奋斗将无意义?韩剧《顶楼》和国剧《小舍得》,那些极力渲染地爱孩子,为孩子付出到极致,得到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再努力还是也不如你。

人们对于教育的焦虑,在孩子那里是截然不同的佛系反馈。忽而感慨,这个世界真的是一物降一物,且物极必反。

在这个时代,奋斗和焦虑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这无疑还是个奋斗的时代。但是奋斗的结果可能会一代不如一代。原来二三十岁能做到的事情,比如上市、当CEO高管、做地方官、总编辑等等诸如此类的奋斗成就,现在在同年龄层想要做到何其难。以前二三十岁成家立业,买房生娃,就是普通的人生程序,如今这个年龄段,结婚率低,离婚率高,生育率低,单身人口数越来越多,而人口负增长时代正式来临……

这无疑还是个更加焦虑的时代。70后、80后和90后,他们是真正的夹心层,在逼仄的虚拟空间和现实内卷之下,共享同款焦虑,啃同一个娱乐圈的瓜,做着同一个中产的梦,关注同一个热点,生差不多的二胎,焦虑房子(学区)和孩子……。原来那些大家互不干涉的代际空间相互融合,毫无缝隙;原来大家对问题理解有不同层次,如今各种观点混作一团,却难以形成共识。三十年的差异性,被堆叠在舆论空间里,看似平静,实则汹涌,时常爆发热点。

奋斗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了吗?这好像能获得很多例证,子辈非常难以超过父辈,这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因为奋斗是需要时代支撑的。就我们国家而言,改革开放之后,有过什么红利呢?总结一下是以下几个:

1、卵巢红利。

如果父母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拼命奋斗,不断抓住机会,积累家业,还是能诞生很多富二代的。会投胎,确实是大本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只要懂得积累,就算不能非常富裕,也能家境殷实,创造家族连绵不断发展的基础,也让卵巢红利可以持续。

2、外企红利。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不仅领子是蓝色的,他们喜欢穿的工装,也是蓝色的。改革开放后,他们的衣服才开始斑斓。白领和金领,是西方的舶来品。1951年,米尔斯出版了第一部成名作就叫《白领》,在美国,政府官员、银行职员、教师、推销员和办事员等都是白领的传统职业。因为有了白领,也就有了中产阶级的坚实组成部分。

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白领曾特指外企雇员。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领这个概念,则是在90年代末期。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带来了“领子的变迁”,其内在机制是因为对世界开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切都是因为生产要素与人的变化而产生的。1978年到2008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翻了一番,白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第一波比较公平的机会和红利,是外企红利。外企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新技术、前沿方法,许多人也因此获得了高收入和高技能。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企才开始去魅,因为诸如雷曼兄弟之类的那些大而不倒的企业也会崩溃。外企红利的高潮,应该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达到的。

3、早买房红利及拆迁红利。

自从1998年房改之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这个世纪初,嗅觉灵敏的人们,在各个城市布局自己的房子。比如,2000年,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被称为“温州炒房团”。这股浪潮甚至席卷进了校园。笔者印象非常深的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校的风云人物,85后女生,在2003年左右,倒腾了数套房子。

所谓买房趁早,大概就是最好不要晚于2008年置业,那时候北京的朝阳和海淀的均价,不过一万出头……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海淀妈妈”,一定程度上,教育焦虑也是房价高企消费力膨胀的产物……

另外,城镇化也诞生了一个奇特的永远不会再复制的稀缺群体,即拆迁大户。

4、国运(体制)红利。

2008年,虽然BAT等等互联网巨头都已经上市,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面影响生活和产业的势头。所以,我先不谈互联网红利,先谈两个数据——2008年,考研人数首次过百万;2009年,国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这两个百万,实际上意味非常深。说明,年轻人对于就业,在困顿、在选择、在纠结、在转向……奋斗的压力在加强。

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大量的人力资本经过十年的积累,经过金融危机的压力测试,它的进步性、局限性,都在被放大。扩招也算是一种教育红利,但这种红利会轻易被就业压力吞噬掉。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了。人们面向世界越来越有底气。体制红利,让红领诞生了,所谓红领就是体制内的工作者。很多人选择体制的安稳,因为有国家保障,有时代特有的稀有的安全感,不会受到任何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会流离失所。

中国是全球教育企业家之都。2018年,在外语培训潮中崛起的俞敏洪不再是教育领域的第一,被育儿焦虑中崛起的好未来的张邦鑫超过,2020年,又被做公务员考试培训的中公教育李永新超过。胡润曾评价道,很难想象全球教育领域最富有的公司,是做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的。

4、独角兽红利(估值红利)

互联网的真正崛起,其实是移动互联网诞生之后,两微的诞生是标志性事件(2009年微博诞生,2011年微信诞生)。移动互联网热潮,一定程度上还合并了政治上的热潮——“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这让无数独角兽在这期间崛起。

独角兽的崛起,除了诞生了数百位上榜富豪之外,其实也让不少规模的“无领”,因为股权和期权,实现了部分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领是体制内的工作者,而无领则是互联网从业者,们爱自由,爱穿黑毛衣和T恤衫。21世纪10年代,互联网成了大学生就业最好的选择领域。2020年,收入最高的大学专业薪酬排行榜top10中,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排名前四。201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者为186万人,2019年为455万人。

随着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意志和新冠疫情的影响,除了互联网,科创板也在创富,制造新富阶层,主要利好生物医药产业。各种热门高新技术行业,覆盖了不少因选对赛道而获得估值红利的人。

如果有以上红利,大抵上,他们获得了选择的自由,为下一代也积累了发展基础。但还是会焦虑,为什么?因为代际的话语体系、生活模式趋于一致,竞争人口太多太猛。就像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的人一起上课,连带家长们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各种有形无形的竞争。但这几代人的社会资源、能力、基础其实是不一样的。混合竞争、复合竞争,让竞争的压力倍增。

从外貌上看,你也很难区分谁是70后、80后和90后,70后一样生着二胎,健身和医美,使他们保有着良好的外貌状态。各种鸡汤、励志、疗愈,也成了共同的刚需。

70后2.19亿、80后2.28亿、90后1.75亿,这6亿多人,差不多一半的中国人,夹心层的主流,是焦虑的主流人群,他们也善于制造话题和舆论。

曾经,代沟是明显的,大家做着不同的事儿,有明显的思想观点分化、职业分化、追求分化。而70后、80后和90后,更像是一致行动人。

他们是真正的夹心层,上有老,下有小,最关心房子和孩子,关心同样的国际国内问题,啃着同一个娱乐的瓜,被种着同样的消费的草;他们知道自己被算法画着像,也甘愿提交自己的信息;他们连二胎都是一起生的,养着相同年龄的娃。他们把二三十年的差距不停融合,创造了共同的竞争话语体系,他们搞教育军备竞赛,掀起了一阵一阵的反复性焦虑。他们是同一个教育体系下的产物,又决定奔赴同一个战场。

仿佛除了搞钱、搞房子与搞教育,人们都无力再想第四件事。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这种最直接的生存与发展中。专注力极强,火力极强,子弹贼多。为了保持自己的中产阶层及以上地位,在寻找各种机会和信息,生怕错过暴富、跃升的机会。层固化,内卷,成了顶流的热词。而其他方面,又是这样的撕裂,民粹主义在全球流行,动不动就可以割席分坐。

作协副主席张玮在写苏东坡的《斑斓志》里写道:“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就在不停地追求速度和效率,我们在默许中不停地追赶、喘息,却以这种提升速度的技能为荣。实际上,我们投入的是一个被速度改变的时空,是一场人类的悲剧。”

谁还会关心星辰大海?人们的未来,还是要仰望星空的,因为地里结的东西有好有坏,接地气,有时候是有流量,但也有正气和浊气之分。

人生路太长了,太多机会、可能性了,人们焦虑,是因为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也极其害怕失去。其实人生应该是见过很多世面之后,做一下减法。

焦虑有什么用呢?定定心心地做好每件事,做个不恶不坠的努力研究沉淀的人,就一定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崛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尹汝贞,1947年出生,25岁结婚,37岁离婚带着两个孩子,48岁东山再起,74岁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韩国人。

人生不是三四十岁就结束了,可以一直努力奋斗下去,不问结果,等风来。要跑太快。做一辈子的打算有时候得到就是失去,失去也是获得把焦虑仅当作一种社会氛围,自己随时可以从这种情绪中逃离。

世界那么大,可以关注的事情那么多,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世界里,做更多可能性的事情,才是救赎。

回到文章开头,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是焦虑最旺盛、最顶峰的年代,“焦虑达峰”,也是时代之必经,从00后开始,会慢慢变得理性、平和,望10后及之后,气定神闲的一代,可以诞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