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没有百度的时代,只有时代的百度

2021-02-10 07:31:57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左林右狸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之宁

  来源/左林右狸(Left-Right-007)

  过去一年里,百度的股价从低点一路飙升,涨幅高达220%。包括高盛、瑞信在内的国际知名投行和投资机构纷纷看好百度的发展前景,素有“女版巴菲特”之称的凯瑟琳·伍德旗下三大基金近期更是重仓百度股票。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百度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究竟是短期的市场刺激?还是打开了长期增长的新通道?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能打的百度又回来了?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百度是不平凡的一年。近日来,关于百度股价大涨的分析,可谓不绝于道路。

  核心无非是两点之争,现在的市值是之前的补涨?还是新业务的开拓价值被市场认可?

  但无论如何,对于百度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愉快的消息,因为在此前,百度已经忍受了太久的横盘停滞。

  在那段时间里,百度什么都要忍耐,因为股价就像一个失灵的温度计,怎么加温就是不见水银柱的上涨。

  落子AI、进入人工智能国家队……这种概念加持,如果换在一家新巨头可能早就暴涨,但百度不涨。

  小度音箱大卖,成为全球智能音箱三强、百度APP月活过5亿、百度成为全球公认的四家AI领导企业,这种硬业绩拿出来,百度也不怎么涨。

  有句老话,在这里应该反过来说——人们总是高估百度的短期困难,却对其长期努力的价值给予低估。

  但是,这一切终于在2020年变成了过去,机构猜测,随着不久后百度四季度及2020年全年报的发布,百度的市值有望重回千亿美元区间,成为数年内的高点。

  综合各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资本市场来看,主要是百度的长期估值过低的问题,引起了投资机构的巨大兴趣。

  1月27日消息,全球知名财经与投资研究平台Seeking Alpha发文称,随着疫情平缓及经济的恢复,中国已经日渐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地之一,国外投资机构纷纷看好中概股。其中,百度成为各大机构的首选。在PGJ的投资名单中,百度以11.8%的持股权重占据TOP10榜单第一名。与此同时,美国投研机构Market Screener也表示,百度的估值对投资机构具有极大吸引力,联盟信托也在增持其股票。

  其实,在这些机构给出的理由中,最主要强调的依然是,移动生态及AI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增长是投资机构选择百度的主要原因。

  但问题在于,近一两年来,百度在夯实移动生态和发力AI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并非一夜之间才有这些成绩,为什么这些机构在2020年中后期才认可这些成绩?

  联盟信托的英国股票负责人Hugh Sergeant给出的一种解释或许更符合情理,他认为,过去百度在视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投入,暂时压低了百度的盈利能力,但现在情况已不同,从发展前景来看,未来随着自动驾驶等AI新业务加速落地,百度的盈利能力将不断提高,其股价和市值的增长空间还很广阔。

  这其实意味着,外界长期以来以对网络推广业务的估值尺度去给百度全盘估值的时代已经过去,百度新的价值得到认可。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百度AI的收获期越来越近。

  2020年对于中国AI产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大顺之年,无论是行业头部企业,还是初创企业,都意识到资本对于这一领域的态度越来越持重谨慎。

  “大量的AI企业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存在问题,很多企业单点突破,有亮眼的技术,但缺乏能够证实可以持续获得商业收入的实绩,市场规模有增长但还比较脆弱,AI企业需要证明自己”,一位资深的分析师告诉笔者。

  但对于百度来说,其AI业务的模式已经比较清晰,分别是通过其移动业务生态的成熟业务如语音、搜索、地图等进行AI能力分发;通过小度科技的独立融资,希望进一步在完善软硬件结合的AIoT链路;通过飞桨等平台继续扩展开发生态;通过百度大脑+百度智能云建立成熟的赋能方式,面向千行百业。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云也是推动百度股价上涨的主要业务之一。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20H1)》报告显示,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排名中国第一,这是它连续三次在AI Cloud市场排名第一。其中,百度智能云在人体识别、图像视频、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市场份额第一,整体行业用户认知度最高。在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的同时,智能云业务商业化提速。

  此前,百度2020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得益于智能云业务收入攀升,百度核心非在线广告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4%,这被看做是百度复兴的关键证据之一。

  另一个对百度股价有重要积极推动因素的是百度在智能驾驶生态上的成绩,百度将要“造车”的消息已被证实。

  对于百度来说,发力自动驾驶乃至智能交通,是一个必然。技术赋能式的生态打法是一种选择,直接造车也是一种选择。目前,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机械性能变成了智慧驾驶能力,百度通过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可以从设计上就前置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设备的逻辑链路,从硬件基础上丰富AI赋能,也可以更加直接的把技术提供给消费者和市场,对于需要加速自动驾驶生态落地的百度,这是一个必选题。

  更何况,在自动驾驶方面,《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0》显示,仅这一年百度测试里程以112.53万公里稳居榜首,比其他所有玩家加起来还要多20倍,总测试里程更是超过700万公里。北京的道路测试难度分为4个等级(R1-R4)。目前进行R4级测试的,仅百度一家企业。同时,全国最高技术等级、最高标准、测试场景最难的开放道路测试资格认证(北京T4牌照),也还只有百度拿到,如此强大的优势如果不迅速切入市场分一杯羹,我们反而要责备百度浪费了良好的时机。

  以上这些明确的信号,使得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即百度的部分业务、特别是AI业务更适用于PS估值。这是因为,对于高速成长的业务,PS的估值方式更为合理。

  P是股价,S是每股的销售收入,P/S或者用总市值除以销售额,这样算出的值叫PS,它的特点是,收入乘数对价格政策和企业战略变化敏感,可以反映这种快速变化的后果结果。

  百度快速发展变化的主要包括智能云、智能交通、车联网等,它们都更适合PS估值。

  上季度的财报信中,百度曾提出,“这是今年最好的一季增长,同时也有信心,这是百度进入持续增长周期的开始”,现在看来,这句话正在变成事实,那我们就要回顾一下,百度是如何穿越漫长的逆境,重新打开进入长增长周期的入口。

  探索再多的商业模式不如“技术流”打法

  百度是一个生于技术,成于技术,一个依靠“技术流”打法的企业。

  如果仔细回顾一下百度的发展史,会发现,基本是一部技术史。

  2000年,李彦宏回国创立百度,它的意义绝非一家一姓的成功,而是使中国成为了当时全球唯二的享受到第三代搜索技术的国家,这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社会的诞育和成熟,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李彦宏李彦宏

  百度在2000年6月,正式推出中文搜索引擎,到2002年,百度向超过80%的中文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服务。

  然而,在搜索引擎的超级商业模式落户中国以前,绝大多数的门户只是把搜索作为一种附加服务,所以它们付给百度的服务费,每家一年不过几十万美元。也就是说,百度依靠提供技术服务的年收入,最多维持在700万~800万美元,发展空间很有限。另外,这种模式对门户网站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百度被拖欠技术服务费是常事。

  为了寻求独立发展的机遇,百度在2001年8月发布了Beta版的搜索网站“Baidu.com”,从后台技术提供者转为面向公众独立提供搜索服务。

  所以,百度的第一次成功,表面是从B到C,背后其实是以技术为核心路线的再次校准,相对而言,百度选择的商业模式,无论是竞价排名还是百度网盟等,都是一种模式相对简洁、比较轻的业务,这似乎也意味着,那一刻起,百度就存在某种“长于技术,拙于商业”的短板。

  如果你熟悉百度第一个极盛期的发展史,会发现主要的节点也基本是技术性的,比如,百度通过“闪电计划”彻底超越对手,本质上是当时中国科技企业里,极少的以堂堂之阵正正之师,正面击败世界顶级技术对手的一次酣畅淋漓的战役,这种量级的胜利,直到今天仍然不是太多。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够鲜明,我们可以再看一个小例子,百度网盘。

  为什么比百度更有资源、更有钱的企业的网盘业务都撤了、或者大幅提高收费、容量缩水,但百度还能基本坚持一个正向免费运营。最核心的原因,是百度网盘的运营成本最低。一位前百度高级技术人员告诉笔者:“其实网盘撑得住,是因为百度最早实现去IOE化,对于百度这样一个对分布式存储和云计算的成本极度敏感的企业,如果还在用IOE早就死了。在这种替代上,我们比行业早3-5年,而网盘的用户又足够多,其实是摊薄了成本,所以百度网盘活得下来,主要还是技术基因够强。”

  但从某种程度来看,强于技术,极度自信于技术,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小代价。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从表面来看,百度似乎高歌猛进,移动收入不断提升,但是在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商业本质的探索,百度却少见的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路径犹豫。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百度尝试了许许多多的新的商业模式,包括外卖、O2O、长视频、OTA等等,可以看到的是,这些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此诞生的去哪儿、爱奇艺至今都是各自赛道中的头部选手,但这些商业模式的频繁尝试,并没有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即百度在移动时代的“商业主干”到底是什么?而由于没有一个新增业务看上去能够替代搜索作为百度的核心,行业对于百度的估值开始了一个长期下调的阶段。

  在这种出现方向性困难的时候,百度面临一个思考—-是继续尝试更多的商业模式?还是回归到自己熟悉的技术流打法上来?

  在这个重要的关头,百度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也就是“夯实移动基础决胜AI时代”。

  这两句话听起来非常简单,但真正执行起来有很大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瓶颈期出现,红利已经大不如前,如何“夯实”?;AI看似很美,但还停留在概念早期,如何“决胜”?

  但事实证明,只要选对了方向,百度的技术执行力从来都不是问题。

  从夯实移动来说,百度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随着整个行业的APP化,信息开始孤岛化,PC时代可以抵达一切的搜索被一个个私域阻挡;新的应用如信息分发、短视频不断出现,占据了大量的用户时长,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日益碎片化、粉尘化,百度到底如何发力,或者说找到什么着力点才能重新“夯实”?

  百度的选择,其实是相当于把移动生态“重做一遍”,在这种前提下,百度明确了小程序、百家号、信息流的核心地位,提出了知识化、服务化的口号,其本质是重新创造一个以知识为导向、以提供更多的人格化、服务化的连接触点为黏性,试图在不可逆的去中心化浪潮中重新强化百度APP的中心化位置的过程。

  但这正好进入了百度的好球区,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指出,百度移动生态从人格化、服务化两大方向上继续发力,以满足用户在新时代下的新需求。而百家号、智能小程序、托管页是百度移动生态的三大支柱,也是完成上述两个战略落地的关键基础。三大支柱的建设以及服务化、人格化进展,百度移动生态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到了这一步,百度的移动基本已经得到“夯实”,更重要的是,无论局面再怎么困难,外部怎么质疑,百度从来没有停止的一件事就是激进的在AI上投入。

  可以说,AI是百度的背水一战,AI成则百度复兴有望,AI败则百度会被时代拉得更远。

  令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敬佩的是,百度对于AI的投入不是一年、两年、三年,而是在整体模式受到质疑、市值掉队、新锐企业不断赶上等诸多让百度“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不断发生的过程中,百度一直没有放弃在AI方面的投入,仿佛外面世界的沸反盈天并不存在。

  这就是百度的技术决心和战略定力。

  2013年,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成立。那时候,李彦宏说:“深度学习这一波起来之后,我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需要在理论上、算法上,在很多方面有长远的布局和突破,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大规模地投入去吸引人才,去推进算法,才决定做研究院。”

  那一年前后,因为应用了AI技术,百度“在语音识别准确率方面,一年的提升就比过去15年提升的总和还要多,也成为我们语音产品厚积薄发的最好机会。同样,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全网搜索以后,以图搜图的准确率一下子提升了60%”。那一年,AI在搜索上带来了更好的结果。

  由此,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视觉、深度学习等全方位的技术积累,奠定了后来“百度大脑”的问世。

  百度在各种挑战、嘘声、质疑中,开始走上了AI之路。

  还有比百度更合适做AI的公司么?

  选择AI,听起来风光,其实非常艰难。

  自从1956年大名鼎鼎的“达特茅斯会议”开始,人工智能领域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共识、不按线性发展的领域,由于它没有明确的路径和验证过的模式,所有的努力都在无人区里。

  达特茅斯会议后,曾掀起一阵人工智能浪潮,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内很多机构满怀希望投了很多钱,但由于算力等基础条件不具备,人工智能在1970年和1990年迎来了两次寒冬。

  李彦宏去美国留学,想学习人工智能,导师却告诫他这个专业学了找不到工作,这件事按今天推算,大概就是发生在1990年前后,可见“AI寒冬”对学界影响之深。

  虽然出国遇到AI的第二次历史性寒冬,但李彦宏对AI的兴趣不减,特别是从1997年后,人工智能似乎开始再次繁荣,标志性事件是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和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一件事情导致了中国创业领域开始密集扎堆在AI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和AI有关的创业公司在数年里成立了上万家。

  但是,AI的前沿性决定了,既不是某一家公司起步早、资金雄厚就一定干的成,也不是一个赛道、一个方向上鏖集的企业越多、投资越多,就一定是正确的方向。

  就像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温床”的搜索引擎领域,为什么是谷歌和百度在全球崛起,而不是当时资金充裕的多得多的微软、IBM或者阿里、腾讯?

  AI比搜索引擎更鲜明的具有前沿性质,它是一个严重依赖根源性创新、针尖式突破的行业,一个小但是带头人层次高的企业,有更大的概率超过团队庞大、但缺乏先进理论引领的企业,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领者、研究者的境界和层次。

  但是,你可以说国内还有比百度更合适做AI的公司么?

  人工智能需要的分布式计算、存储、响应等等方面的能力远超过其它公司,而百度早就具备。

  简单说,搜索业务的基础,就是把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镜像搬到百度的服务器里来,规模小了、成本高了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百度在AI基础设施的自研上布局很早。在国内,单就AI的基础设施方面,百度实在领先太多。

  事实上,百度大脑的硬件基础,是国内最大的GPU和FPGA异构服务处理器集群,最大的并发数据处理集群和运营效率最高的数据中心。

  关于百度,有两句大实话。第一句是“搜索是最大的云计算应用”,没有云根本谈不上做搜索,“百度是在云里出生的”。

  第二句大实话是,“搜索就是最大的人工智能项目”,这句话往深里说实在太深,我们只能粗略的说,搜索就是一个通过不断的让机器来理解人,然后又不断用人的反馈来训练机器,最终让人的体验和机器的“智商”都双向提升的闭环。

  现在的共识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实现历史性的汇合,所以上面的两句大实话又催生出了第三句大实话——那就是“做人工智能就是百度的命,没得选”。

  除了血脉相连、模式相通,笔者对百度必然走向AI还有第三个解释,那就是AI人才的扎堆效应。

  人工智能在2015年井喷之前,圈子实在不是很大,彼此间盘丝挂腾的很容易聚到一起。

  百度在人才这个面做的非常好的就是,AI业务启动期的决策层(李彦宏)、核心层和实操层(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都是性格随和、心胸开阔之辈,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延揽人才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后来也经过变动和对手挖角,但百度始终保持了AI人才上的行业最高水平的储备,是百度过去、现在、将来能够在AI领先的原因。能够吸引这些人来,骨子里和百度是个搜索公司终究密不可分,因为这些人才都非常清楚,搜索引擎公司可能是业界能找到的最好的研究AI的地方。

  2015年后,百度对AI从“小步快跑”而变成“火力全开”的状态。

  2015年是百度的AI“大年”,机器人助理 “度秘”开启了个人智能服务时代,无人驾驶事业部成立,李彦宏正式在政协提案里提出“中国大脑”。

  2017年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而到了2020年,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分别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处于第一位,并有260多篇论文被国际顶级会议收录。百度研发人员占比高达61%,AI技术团队实力雄厚,百度CTO王海峰、百度研究院David Forsyth 、Mark Liberman等科学家成为AI界的世界级专家。

  至此,百度的AI部署已经非常明确:百度大脑是顶层设计,深度学习是主要路径,开源框架是生态基础,无人驾驶、语音助手等是主要赋能方式,至于to B和to G的业务,现在也找到了落点。

  由于百度切入人工智能的领域越来越多,我们就选择一两个重点方向做解读。

  在整个行业里,我们发现,百度的AI站位最高,其它的企业或多或少跟随自己的发展路径进行规划,而百度的站位是“构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勾画智能经济发展蓝图”,还是满满的技术视角。

  而在现实中,从百度在2017年成为科技部正式确立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有了多个此类平台,合称“人工智能国家队”。

  如果追溯一下历史,会发现百度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平台身份的方向是“自动驾驶”,但随后的提法已经远远超过自动驾驶层面,新的提法是:“在开源深度学习平台、算法和算力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智能云等领域打造国家级平台”。

  换言之,开源深度学习、算法算力一体化、智能云都是百度的发力点。其实,按百度自己的提法,百度的未来设定是“全栈式AI一体化平台”。

  很多人可能对全栈式这个词有点陌生。其实,这是典型的技术人员才会使用的语言,据考证,这个词最早来源于Facebook的工程师Calos Bueno在2010年底时写的一篇文章,指的是了解技术体系的方方面面、涵盖前端+后台、对体系和跨体系的技术都熟悉和了解的一种通才。

  也就是说,百度认为,开放的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应该是多向的、全栈赋能的。事实上,这和“新基建”的定义非常吻合。因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意识到AI是焕发产业潜能、降本增效的利器,百度也已经联合各方合作伙伴,在交通、医疗、教育、零售等各个产业取得了大量的AI应用落地。

  因此,从需求侧来讲,“单一的通用方案”的概念已经过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需要更加多元化、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而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出现全栈式的第三方解决方案提供商,使企业可以更多的聚焦于业务主脉而把专业的事儿留给专业的人干。

  事实上,中国大多数传统企业本身缺少开发和应用AI所必须的技术能力,所以落地AI应用时,就需要服务商提供一体化的方案和更高集成度、更好用的产品,由此也可见百度的立足点并不仅仅是从百度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行业、产业的大局着眼。

  百度现在的大体局面是: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已开放270多项核心AI技术能力,超过265多万开发者通过百度智能云对外应用于互联网、工业、农业、金融、城市、医疗、能源、教育等诸多行业。仅仅在近期,百度与拥有4万家分支机构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提供AI PaaS服务;百度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打造AI PaaS平台,为开发区内的400多家公司提供大数据和AI能力。

  百度飞桨累计commit16万次,开源贡献者超过5000位,发展飞桨开发者技术专家(PPDE)97位,基于飞桨训练34万个模型,服务10万家企业。在城市、工业、电力、通信等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都在发挥价值。

  在芯片层面,百度自主研发的百度昆仑芯片,是我国首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和飞桨融合,芯片+操作系统的组合,可以构建强大的软件生态护城河,同时实现了自主可控,大幅降低了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遭遇“卡脖子”的风险。目前,百度“昆仑1”已经量产超过2万片,在百度搜索引擎和智能云生态伙伴等场景广泛部署。

  2020年过去的10个月,百度股价涨多200%。去年11月发布Q3财报,之后两个月,百度股价涨了近100%。去年12月百度造车消息甫出,之后一个月,百度的股价涨幅超过50%。

  百度多年来忍受质疑、承担挑战,坚持夯实自己的AI底座的做法终于有了回报,而现在引起的市值提升和被重新评估商业价值,也才是刚刚开始。

  最好的时代

  如果说,百度的技术努力在2020年终于迎来破冰,我们不能忽视几个大背景:

  其一,中国互联网企业基本把能做的行业都做了一遍,商业创新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要继续发展必须依赖根源技术创新,而诸多头部公司中,百度的根源性创新扎根最深,积累最厚;

  其二,2020年的疫情倒逼线上经济,新基建概念落地加速,AI彰显价值;

  其三,造车、抗疫、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不断深化,而百度作为提供底层生态的企业,其商业想象空间激增;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命题,百度的时代又到来了?

  其实,还是那句话,没有百度的时代,只有时代的百度。

  我们如果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现今的成果的取得,不是一个决定,而是一系列决定;不是一个人在坚持,而是一群人在坚持。如果简单分析一下,这段历史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概是百度决定发力AI的头一个三年,标志是深度学习研究院成立、美研建立、全球招募AI科学名家、专家,这个阶段里的整个互联网行业对于AI的认识几乎为零,甚至百度内部也不能说完全充分理解,但是由于决策层的远见,启动了AI这个大方向,进行了许多长期主义的投资和研发投入,从现在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启动的早期,百度就无法在现在的AI格局中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第二个阶段应该是从2016年到2019年,这个阶段的突出时间是人工智能历经两个“寒冬”后连续迎来两个“春天”,AI行业骤然成为风口,上万家和AI有关的创业公司出现。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单点式创新、甚至是PPT创新,即使有一些企业确有创新,但也没有很好的商业路径。百度在这个阶段里,遇到的困难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对AI有了期望,但AI的价值为何无法评估,这也是前文我们分析,百度的AI四面开花,但股价不涨。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的做法是战略上继续保持高力度投入,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升AI的渗透率,借助移动生态、语音助手、智能音箱、无人驾驶等方式继续普及AI的渗透率,同时开始认识到AI商业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G端、B端开始多方设法,争取落地,展示和证实AI价值,这个工作更加考验百度的战略定力。

  第三个阶段是2020到2021年,魔幻般的2020开启了抗疫、新基建、内循环,也开启了线上经济的又一次上升期,只不过这次上升已经不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基于新基建的技术创新成为时代的风口,这时候人们再去回看百度的努力,才发现每一份努力都自有其回报。而随着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科技要自立自强。百度这样深耕技术、并在前沿技术领域居于全球领导地位的企业会受到更大的重视。而且,和很多在本次逆全球化寒流中被卡脖子的行业相比,我们会发现,百度的技术自主程度其实是相对很高的,无论是深度学习框架、还是AI芯片,还是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基本都实现了自主化,或某种情况下的自主可替代,加上前文所说的由大量专利组成的“专利墙”,我们可以大胆预言,即使国际形势出现某种程度的波动,百度AI基本不会受制于人,有长期独立发展的潜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决定命运的。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愿景在激励百度做如此之难的事情。这个问题也许并不太好回答,但有一个人却尝试做了回答:

  这里我要引用一个很有趣的材料,是一封投资者写给百度创始人的信,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信里是这么说的:

  我认为你需要的,是让自己身边充满有智慧,你又相信的人。

  你的为人非常谦逊而理性,但是你的内心是骄傲的。

  一个无傲气,有傲骨的人,在遇到低谷的时候很容易看不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非常希望你身边现在有一个你尊敬的人,一个搭档。也许是你的CFO,也许是公司外的人。他可以帮助你更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我没有看到你有什么盲区,但是我认为你在这个时候去主动寻找盲区,是非常高收益的行为。

  我大量持有你的股票,所以百度的股价对于我是有利益上的实际影响的。

  但是我依然希望你忘记股价,按自己的想法走。

  你有投票权,百度不需要融资,没有必要在乎股价。

  如果你失败了,世界会嘲笑你;如果你成功了,世界会崇拜你。

  但是这些都一点都不重要。

  这些都绝对不是衡量百度存在价值的尺子,

  重要的是百度能否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到了那一步,钱只是成功的附带品。

  据说,百度在最新的总监会上分享了这封信,我认为理由只有一个——人生贵相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