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科技巨头造车,百度先“干”为敬

2021-01-11 23:25:12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罗超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雷科技汽车出行组  

  来源:罗超频道(ID:luochaotmt

  无论是车企,还是互联网企业,谁都无法放弃智能汽车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空间。就在今天,百度宣布将进军汽车行业,将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可能有部分读者很惊讶,百度不是做搜索引擎之类的互联网公司吗,怎么突然会跑去造车呢?简单来说,百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智能汽车市场,在2015年大规模投入无人车技术研发,当年12月即在北京进行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全自动驾驶测试;2016年9月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11月在浙江乌镇开展普通开放道路的无人车试运营。旗下的Apollo与吉利、大众、丰田和福特等汽车公司均有合作,也能够帮助它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但百度不满足于此,这次百度希望组建一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并由传统车企代工模式生产电动汽车,如此看来百度更渴望自主造车。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投入了巨量资金和时间,或许正是这其中的些许问题促使了百度再进一步造车。

  百度并不是国内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外行”,在它之前也有不少“外行”已经开始布局智能汽车市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非就是华为、腾讯、阿里以及小米。那么这些厂商也会像百度一样亲自下场造车吗?

  我们不造整车——华为

  事实上,在这波“造车热”之前,多数科技公司只愿做供应商,还有很多科技公司誓言不造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为。

  去年11月份,有内部人员爆料华为可能会开始造车,原因是一份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即业务单元)业务管辖关系正式从ICT业务调整到消费者业务,从To B调整到To C。

  但就在当天下午,华为在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文件再度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车,成为互联网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在文件结尾处还放了一句狠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此言论一出,基本可以确定华为在短期内不会去生产整车,毕竟一个外行企业想成为一个造车的主要角色,要投入海量资金,回报周期很长,成功率也不高,没有一定的决心和长期的投资打算,很难成功。如果做车企背后的增量部件供应商,不但不用背负太多的资金,还有可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那么华为到底可以给传统车企提供怎样的帮助呢?我们都知道华为是依靠通讯起家的,而这恰好就是汽车的短板,未来的自动驾驶模式需要保证极低的信息延迟,需要借助5G互联网才有可能实现。而华为早已推出过能够用于自动驾驶场景的AI芯片,通过自身的优势为智能汽车提供优质的网络以及极低的延迟,未来华为还会针对不同场景推出不同级别的AI芯片。

  当然,华为也会继续完善自己的车机系统,前段时间的鸿蒙OS 2.0开发者版发布会上,华为明确表示会将鸿蒙OS应用到车载系统上,随后发布的车载智能大屏也验证了华为的决心,会尽力打造出一个全场景通用的生态OS。

  目前,华为已与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公司、上汽集团等首批18家车企,共同建设5G汽车生态圈,启动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创新,加速5G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不难想象,在未来可能会有不少汽车在软件方面全部采用华为的技术以及相关系统,华为作为背后的技术商自然能够赚得盆满钵满。

  科技巨头不会轻易入局

  除了华为,之前也有关于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要造车的消息,但目前仍看不出有造车的打算。它们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如何将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融入到汽车的车载系统中,与华为有异曲同工之意。

  与华为声明“曲线造车”相比,阿里巴巴则更直接了当些——投资造车,早在2015年阿里就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了斑马网络,重点研发方向仍是车载系统,经过近五年的磨合,斑马网络的发展并不如预期。但是阿里自己透露,斑马网络面世四年半后,搭载该系统的车辆也不到百万辆。

  2019年,阿里又投资十亿美元与AutoX达成合作协议,掌握了L4及L5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并且想将这一技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大有想做大做强的趋势,足见阿里的野心。

  但目前阿里仍未显现出要亲自造车的想法,在智己汽车(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联合组成)的官方通告中,阿里对外表明了自己的定位:“以用户的大数据、达摩院的最新技术、阿里云等生态圈的协同优势,共同为智己汽车全面赋能,助力其抢占全球智能汽车领域的先发高地。”简单来说就是为新车提供软件上的服务,在硬件方面并不打算插手。

  腾讯、小米等企业的趋势也大致相同,都是只想做背后的供应商,相比单纯的靠汽车硬件赚钱,技术和软件产生的盈利想象空间更大,也更具持久性,这个大方向是绝不可能会错的。这些科技巨头大多不会亲自下场去造车,毕竟一旦从车企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会迎来“鸡飞蛋打”的局面。

  当然,小雷也不排除这些企业在与传统车企的合作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后,摇身一变成为车企。不管如何这些公司的都是以利益为第一目的,百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华为公告的三年有效期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科技对汽车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如今的汽车行业已经迎来近百年内最大的一次改革,电动、新能源、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汽车行业势必将迎来更多变数,传统汽车巨头的优势可能会一步步遭到缩减,而以技术为主导的科技巨头很有可能会成为“跨行业抢夺者”。随着互联网巨头们不断加入,这场造车运动会愈演愈烈。

  总的来看,互联网造车算是近几年的风口,虽然如今的互联网造车行业龙蛇混杂,但随着大浪淘沙,剩下的“金子”会为汽车制造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