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农业科学家,跟阿里巴巴一起做了另外一件大事

2020-12-21 22:23:27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罗超频道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兴农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数字农业成为大方向。

一个新频道,替农业院士们解忧

12月18日,2020(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到会的有30位农业院士和科学家,还有农业农村部和云南省农业厅的政府官员、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团队,农业科技与数字科技融合已是与会者的共识。

现代农业在落地层面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产销脱节。在生产侧,农业科学家们田间地头搞研发,农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搞种植。在现代育种、无人机施肥、机器耕种收割、智能灌溉、有机化肥等等农业新技术赋能下,新品种不断涌现,农产品越来越优质,但就是卖不出好价钱。

农民没有增收,科学家没有实效,优质却不优价,“科技兴农”走不通,用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刘艳的话说,“始终觉得差了一口气!”

破解问题的关键是产销打通,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在论坛上,科学家们与阿里的合作项目“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在手机淘宝首页“土货鲜食”正式上线,首批入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13位科学家,带来各自新技术示范基地培育的辽宁大米、云南青提、四川红原牦牛奶粉等新品。

消费者可以直接在专门频道购买农业科学家用新技术培育的优质农产品,在行业尚属首次,通过此举,农业科学家与农民们耗费心血打造的好产品,有了品牌、技术与品质溢价,就可以卖出好价钱。

淘宝已是中国农产品上行第一平台,2019年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继续稳居各大电商平台之首。

淘宝、天猫、聚划算、盒马、芭芭农场、1688与阿里国际站等平台均在持续贡献交易额,淘宝有足够大的用户触达能力,让农业科学家基地的直选产品有销路。同时,淘宝具有成就农产品品牌的能力,阿里正在系统性地打造100个价值超10亿的农产品地域品牌,大概率会成为中国农产品品牌第一平台。

“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上线,是科学家们与阿里农业的第一个正式合作项目,论坛上的信息显示,双方的合作将越来越深入。除了产销对接,院士专家们与阿里还将联手探索数字农业创新,共同推动农产品产地、生产过程等多要素的数字化,为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赋能。

实际上,此前院士科学家们与阿里农业就有多次互动,他们与阿里合作越来越深入,正是我国数字农业渐入佳境的一个佐证。

“一生只做一件事”,院士专家们有了新思路

说到农业科学家,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1964年以来,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水稻事业。

像袁隆平这样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农业科学家还有很多,有的专家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种出更好的柑橘,有的专家一辈子在研究如何科学养猪,还有的专家一辈子在跟马铃薯打交道……

多年来,这些院士专家们都在思考与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提高产量,比如种植专家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亩产量,杂交水稻做到亩产一千(公)斤解决我国14人口吃饭问题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数字农业的出现,让农业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虽然农业科学家们依然“一生只做一件事”,但做事的思维却变了,核心思路是从向土地要产量升级成向技术、品质与品牌要价值。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将农业科技与数字科技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农业现代化、自动化与品牌化,在同样的土地上创造更多价值,这也是阿里“亩产一千美金”计划的初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院士专家选择与科技巨头牵手,他们不只是关注农业科技,同时对数字科技寄予厚望,与拥有数字科技、愿意躬身务农、具有落地能力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巨头合作。

阿里巴巴,成了院士科学家们的首选平台。最先与阿里牵手的科学家,就是袁隆平院士。今年1月10日,阿里“亩产一千美金”院士助农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根据合作协议,袁隆平院士站负责种植技术的推广,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负责搭建科技农场,打通产供销体系,双方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就是要在中国分布广泛的盐碱地上,推广种植耐盐碱地水稻1亿亩。

2月17日疫情最严重时,由“柑橘院士”邓秀新和“花生院士”张新友领衔,30位中国农业产业领域的领军专家加入到阿里巴巴“爱心助农计划”,共同帮助因疫情受困的农民渡过难关,这些院士专家成为阿里“外脑”,给出建设性建议帮助农民们解决滞销问题。这一次入驻“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的首批科学家,很多都曾参与“爱心助农计划”。

复盘可以看到,一年下来,农业科学家和阿里巴巴的合作有了显著进展:

与阿里合作的农业科学家,从袁隆平院士一人到单个单个合作,再到一群人集体进驻;

合作形式从疫情非常时期的爱心助农,变成开通直选频道这样的日常合作;

合作内容从产销互通,逐步升级成科技农场、生产过程数字化等数字农业全链路协作。

 “袁隆平+阿里巴巴”模式正在被快速复制。

为何阿里成为农业科学家们的共同选择?

在一众具有数字化技术的科技巨头中,院士专家们相中阿里巴巴,原因在于多方面:

首先,疫情加速农业数字化进程,让院士科学家们感受到阿里数字基础设施的实力。

参加“爱心助农计划”的院士就看到阿里数字化体系对农产品的赋能实力。阿里打造了从采摘、包装、运力到销售的全链路数字供应链,直采原产地农产品直供全国。在海南,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与天猫、菜鸟协作,两天内紧急重建本已瘫痪的供应链,三天卖出超500吨海南滞销农产品,这让首次接触阿里体系的农业科学家看到了后者的数字化实力。

其次,袁隆平等科学家与阿里合作的成果,让更多农业科学家们看到实效。

10月,全国10万亩海水稻即将迎来丰收季,袁隆平院士与阿里的合作得到落地,海水稻热销,他亲笔题字“荒滩变福田,丰收正当食”在网上刷屏。

在阿里平台,越来越多像“院士大米”这样的高科技农产品,正在成为爆品,比如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发的沁州黄小米等大批科研农产品成为线上网红品牌;再比如盒马和阿里数字农业联合陕西猕猴桃专家李晓阳共同为即食猕猴桃设立数字化标准,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即食猕猴桃,上市一月实现日销量翻12倍,超过此前畅销的进口品牌。

随着成功案例的不断增加,更多科学家们看到了实效,纷纷加入到阿里数字农业大军,这就是典型的“头雁效应”。

最后,阿里巴巴将数字农业当成系统工程来做,让农业科学家们看到了决心、耐心和落地能力。

自2018年推出“亩产一千美金”计划以来,阿里一直在实打实地系统推进数字农业落地。阿里数字助农的愿景宏大, 要解决的不只是农产品产销这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要系统性地解决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问题。

2019年阿里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聚合经济体超过20个涉农业务力量,构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依托“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这一核心抓手,20个涉农业务,从供应链、销路、品牌、金融、农业科技等等维度来助力中国农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阿里农业做得很“重”。一方面,花大力气做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11月,阿里全国5大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产地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阿里还建成了超过120个“盒马村”,成为数字农业基地中的代表。另一方面,阿里数字农业团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业科学家与农民兄弟们泡在一起,解决现代农业的具体问题。

阿里巴巴做农业也很有耐心,其与袁隆平院士的1亿亩耐盐碱地水稻项目周期,就长达10年,这样的合作周期在互联网行业并不多见。因为阿里深知,农业跟第二第三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长周期,理解农业且具有耐心是做好农业的关键。

阿里做数字农业不是来分利或者玩票的,而是真心实意要用数字化技术帮助中国农业实现转型升级。正是这样的决心、耐心与能力,让农业科学家们愿意通过牵手阿里巴巴,来探索农业科技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最终实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标——这一点正是数字农业的初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