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我们何时能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农业?

2020-12-11 08:30: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秦朔朋友圈

这是我第一次在视频会议平台上(ZOOM)看一场比赛,花了4个多小时时间。

“2020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12月6日举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拼多多支持。

我用会议的密码登陆,看完了比赛。除了因技术和翻译原因偶尔有些小卡壳,整个过程津津有味,更像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的比赛。

这是“不是农业的农业”,是用创新技术打开未来想象的农业。

这场大赛被行业视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最大的线上数字农业科创峰会。也是继“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拼多多启动的又一支持数字农业青年科创的活动。

农创客,指的是农业领域的创客。

创客(maker)一词的流行,和2012年美国畅销书作家、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安德森出版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有关。他讲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创业者们如何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的桌面,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当时他预言,“百万车库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

“在接下来的10年里,人们会将网络的智慧用于现实世界之中。未来不仅属于建立在虚拟原则之上的网络公司,也属于那些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的产业。”安德森写道。

今天,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在农业这个和大地关系最紧密的产业中,农创客们能掀起一场新农业革命吗?

“全球农创客大赛”是一个观察的窗口。它是全球创客对农业的情怀和表达。

初赛吸引了150多支队伍参加,都是数字农业科创方向的年轻人。进入决赛的有12支队伍,5支来自中国,其余来自尼日利亚、美国、玻利维亚、西班牙、孟加拉国、利比里亚/美国(合作)、乌干达。

每支参赛队伍通过视频播放PPT,边放边讲,然后接受6名评委的提问。

FAO副总干事Beth Bechdol是决赛评审团主席。她希望借助大赛推动国际一流数字农业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让更多小农户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农业科技变革”。

最终,利比里亚/美国合作的“无土栽培和水产养殖的新型混合型创业项目”获得一等奖,来自中国的“数字化养蜂项目”和“Mi Terro-食物蛋白提取保鲜膜项目”获得二等奖,西班牙、玻利维亚和乌干达的三支创业团队的数字化垂直种植、果蔬专供、食品电商项目获得三等奖。

未来已来,有些项目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数字化养蜂”是四川成都一家蜂业科技公司“天府蜂谷”的创业项目。

三个主要创业伙伴,一个36岁,有13年IT和5年数字农业创业经验,家里三代养蜂;一个35岁,擅长物联网、嵌入式、机器人、算法;一个27岁,有4年集成电路研发设计经验。

这些很IT和数字化的年轻人为什么爱上了蜜蜂?他们说,全世界超过75%的粮食作物都依赖于蜜蜂授粉,所以蜜蜂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中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蜜年产量47万吨,但大多是小作坊式养殖,劳动强度大,生产规模低,品牌意识差,营销推广难,养蜂人又日益老龄化,急需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几个伙伴洞察到蜂蜜在中国需求大、信任低、蜂难养、蜜难卖等痛点后,于2015年底创业。他们以蜂箱作为切入口,把它做成智能化的数字蜂箱,集成GPS、温湿度、重量声音传感器等300多个电子元件,可以采集蜂箱内部的环境数据,蜜蜂的生物学数据,生产过程中的产量数据(包括蜜蜂每天进出蜂箱的活动数据),对蜂箱实时监控。

蜂箱的数据传至“大蜂慧”平台后,根据算法和数据的异常,可以主动向养蜂人发出提示,精准地管理蜂箱和取封盖蜜,无须频繁开箱、频繁取蜜。

几年实践的数据表明,传统养蜂进行智能化升级后,饲养效率提升80%,蜂箱产量提升20%,财产损失减少40%,职业病患病减少30%。

在回答评委提问时,陈述者说,希望智能蜂箱的技术能推广到国外。像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在中国的销量比产量都多,如果用智能化和区块链技术进行可信溯源,消费者权益就有保证了。

|天府蜂谷团队的智能蜂箱。(图片来源:天府蜂谷)

同获第二名的团队也来自中国,只不过他们是在洛杉矶创业。两个领军者,一个只有25岁,是南加州大学的MBA,已多次创业,另一个29岁,在材料科学和化学方面有7年经验,拥有新泽西理工学院的化学硕士学位。

Mi Terro是公司名,他们的项目是将蛋白质食品废料(如过期和变质的牛奶)转化设计成可以替代塑料和棉花的薄膜纤维,其质量与石油基塑料薄膜相似,又比其他生物基材料便宜,可以用于时尚、医疗和包装,起到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更加环保的作用。

在陈述项目时,他们说,全世界每年有40%的食物变成垃圾,有1.28亿吨的牛奶被浪费掉,有33亿吨温室气体排放,这都是环保问题。在中国,大约53%的垃圾被送往垃圾填埋场,其中塑料垃圾占19%。他们希望用技术进行一些改变,比如将废弃的牛奶变成塑料替代的包材。

|决赛答辩以远程视频会议形式举行,12支队伍面向全球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讲述成团背景及技术方案。(摄影:朱标)

当你看到全球农创客带来的类似数字化养蜂这样很硬核、很有趣,也很性感的项目,看到理工科背景的年轻博士、硕士向你汇报科学实验室那样的数据,你会不会觉得农业这个看起来离科技最远的产业,正在成为创意、创业、创新的风口?

2020年,我有机会看了一些农业项目,在湖州,在北大荒,在佛山。和金融科技公司引发了颇多争议不同,农业科技和科技农业正在成为所有人的期盼。

国内的现实情况是,还有5.6亿人住在农村,占人口40%,而农业占GDP的比重只有8%。

农业农村部研究人员的报告显示,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相比,中国农业的基础竞争力乏力。以玉米为例,2018年中国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为2125.99元,美国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仅为962.31元,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2.21倍。

提升农业生产力、竞争力的出路在哪里?农业科技必不可少。

一个普遍的担忧是由于农业吸引力不足,直接的影响是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民越来越老龄化。又由于老龄农民对现代科技和业态掌握有限,农业现代化的挑战更大。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比想象的可能更加漫长。

|在“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比赛基地中,来自全球的青年科学家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策略实现自动化种植草莓。(摄影:穆功)

全球农业创客们在参与竞赛时,就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富民县,还有另一群极客在挑战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策略在高原环境下种植草莓。他们是参与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数字农业青年科学家、新农人,目标是在4个月的时间中,用先进算法和园艺经验,种出品质最优、产量最大、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草莓。

其中,一支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屯特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青年学者组成的AiCU队,在无人前往现场且队伍无草莓种植经验的情况下,通过植物模型、算法策略来挑战跨国跨时区的远程种植。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降雨量、二氧化碳、光合有效辐照等传感器的API接口。(图片来源: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组委会)

这支青年队伍中,有人研究作物模型,有人研究植物栽培环境调控,有人研究算法程序。通过不断收集数据,利用AI算法的仿真能力和数据分析方法,结合种植专家经验,构建用于开发作物生长潜力的算法及模型,从而指导农户种植,给植物提供最优生长环境,让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AiCU队员闵钱希曦,是一名来自云南的小姑娘,她认为AI能以更高效、更聪明的方式,适应不同生产模式,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美味的蔬果,为种植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希望我们的AI算法可以为家乡现代农业的发展添一份力。”

这个比赛,是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与拼多多举办的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邀约全球青年科学家参与高原草莓AI种植挑战赛,探索“人机协同”的草莓种植方案,用人工智能、算法策略实现自动化种植草莓。

从“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到“全球农创客大赛”,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拼多多,并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一起共同推动的支持数字农业青年新锐发展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人的蓬勃动力,以及前沿科技应用对农业的改变。

拼多多副总裁韩东原说,拼多多对农产品全价值链和基础设施的合作保持高度关注。两个比赛中的获胜队伍,拼多多将进一步沟通,探索将前沿技术应用带到中国农业产区的田间地头。

在2020年的调研中,我真实地看到了科技赋能三农的希望之光。

在北大荒建三江七星农场的信息中心,我看到巨幅电子大屏上,显示着通过各个气象点、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温度、湿度、土壤信息,每一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卫星定位、作业轨迹都能实时呈现。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只有很少的技术人员通过无人农机设备进行作业。耕、种(插)、管、收、运全过程,现在都可以通过无人农机作业来实现。

在广东南海九江镇南金村,多年前引进加州鲈养殖,其后对鱼苗进行自主孵化,选育优良品种,对鱼塘进行方格化整治,让每个鱼塘都能独立排灌和接电;近年更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水产品方向发展,生产免浆黑鱼片、酸菜鱼、一宵鲈鱼鲜等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个村从事加州鲈养殖的350户人家,每年有上百人获得百万元的收入。

所有这些,以及这次在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的所见,让我意识到,农业不仅是脚踏大地的事业,也是仰望星空的事业,农业需要用创新去激发。

无论世界哪个角落,科技都可以让农业发生点点滴滴的,然而深刻的改变。

当然,科技赋能农业不像移动支付和网约车那样能迅速流行,而有许多具体复杂的场景。技术使用的成本也是一个问题。比如,目前中国给一台深松整地机加装能够准确测量上报深松作业质量的传感器需要1200元,而深松整理作业的政府补贴为每亩40元。为了监督政策落实,一个传感器相当于作业300亩的补贴,这样的技术监督执行成本显然太高,有待技术进步不断带来价格递减。

从产业和经济学角度来看,国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仍然需要全方位创新。

一是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如何从点状的存在,到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不仅需要各地政府、农村和互联网公司的努力,还需要包括土地制度、金融供给、产业组织、城乡融合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与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空白的填补,涉及到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互联网公司是推动者,但光靠互联网公司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农业硬科技方面的突破。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扎根农业农村领域,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全球农创客大赛”,探索将农业数字化的前沿技术引入国内落地,帮助农民从“卖得好”到“种得好”,也在积极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农业,为这个传统古老的行业带来新鲜血液。在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它逐渐地将从一家单纯的互联网农产品上行平台,进化为互联网农业科技平台。

无论如何,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振兴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老话,今天的逻辑应该是,有科技则稳,则富,则活,则兴。

当全球创客纷纷用科技创新加入农业,当拼多多这样的公司也开始向农业科技方向升级,当农业科技化成为社会的共识,农业被仰望的时代可能不远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