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中国预托证券浮出水面

2001年06月28日 11:06  中国经济时报 

  华君/文

  随着国内证券市场超级航母——中国石化增发28亿A股的开始,国内的境外上市公司回国筹资已成为现实。这使得那些准备进入国内A股市场的红筹国企股和H股公司看到了美好的前景。有关专家建议,内地可以参照ADR(美国预托证券)的形式,尽早推出中国预托证券(CDR)这一新型的证券品种,让外资公司发行CDR。

  “CDR”即中国预托证券(China-Depositary-Receipt),是非中国内地公司在中国内地上市集资的一种方式,投资者购买CDR就相当于购买国外公司的股票。CDR的构想主要来自美国预托证(ADR)。1927年,英国法律禁止本国企业在海外登记上市,英国企业为了获得国际资本,便引入了ADR这一金融工具。具体做法是,由美国一家商业银行作为预托人,外国公司把股票存于该银行的海外托管银行,该预托银行便在美国发行代表该公司这些股票的可流通票证。

  按照中国的《公司法》规定,只有在中国内地注册的企业才能在内地上市,境外公司和红筹公司一律以外资身份营运。受此法律限制,香港上市企业纵然是超级航母,也无法在内地上市集资,因此,才有了按美国预托证券(ADR)模式推出的中国预托证券(CDR)构想。

  近来,国际资本市场已风光不在,境外上市筹资屡屡触礁已非鲜见。环顾国际股市,只有国内A股市场能够长期保持30倍以上市盈率发行新股,而一家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就可以创出几十甚至上百亿的市值,显示了国内资本市场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国内资本市场惊人的融资能力吸引了诸如中移动、中联通、上海实业、联想集团[微博]及中信泰富等大公司,这些红筹公司均表示有意在中国A股预托证券市场上市。中国移动[微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晓初6月中旬在香港提到,中移动希望以中国预托证券(CDR)形式进入国内A股市场。

  多数分析师认为,发行中国预托证券将使这类公司受益。因为这将使公司在对未来项目投资和收购项目筹集资金的能力上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中国内地投资者对于买卖在港上市的H股及红筹很感兴趣。近年国内不少人其实已经通过各种方法到香港买卖红筹股,造成大量外汇流出,让红筹公司在国内挂牌,可以留住部分民间外汇。一家红筹公司高层估计,红筹公司的市场流通股份中,有两成已由国内投资者持有。H股及红筹的市盈率远低于中国A股及B股,如果港股可以在内地挂牌,将使股价上升,从而均衡并刺激其境外的股价,这又反过来刺激国际市场,导致更多的国企到境外上市,起到另一种引资的作用。

  专家们认为,目前中国投资的品种少,加上中国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而现在内地居民储蓄达到六万多亿元人民币,外汇储蓄达到七百多亿美元,中国的股民有六千多万名,市场现有的品种不能满足内地居民投资的需要,因而发行新的投资品种给内地的居民投资是很有潜力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就曾表示,正研究有步骤、有限度地开放外资进入A股市场,其中包括允许香港蓝筹公司及大型国际跨国企业在国内发行A股。为了舒缓B股市场的压力,突破口很可能选择利用CDR形式。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表示,就允许外商在国内发行预托证券事宜,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及其他官员现已展开初步的工作及进行可行性研究。他指出,当局拟优先给予一些红筹公司发行预托证券。近期中国证监会已宣布:拟在明年推出证券新品种“预托证券”。从长期来看,类似于中移动、中联通这样按照国际水平规范化运作的国企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一方面能够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到中国电信[微博]业高速成长的收益,改变目前国内A股市场公司质量不高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市场走向规范。

  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担心,由于大部分中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在香港市场的股价表现都不是很好,很多公司早已在事实上丧失了再度集资的可能性。从目前看,CDR还仅仅是在讨论之中的事情,表面上可能成事的阻碍存在于各种客观问题之上,但真正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再度圈钱将影响市场利益的再分配,这里比的还是看谁的关系硬,而不是什么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国内上市企业筹到钱后,要么乱投项目,要么被母公司强抢豪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CDR的前景关键也在于监管。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