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评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股原因何在

2001年06月27日 09:0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 王微[微博] 李映宏[微博] 王君择

  眼看时下不断涌现出的上市公司内部人控股之举,不免让人凭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感慨。这种已在国外证券市场上司空见惯的现象,现今发生在尚不太成熟的国内市场,这正表明,随着国内周边配套市场的成熟与完善,以及市场环境的日趋宽松与健康,我国证券市场已渐趋成熟。

  所谓周边配套市场的成熟,即指经理人市场与公司控股权市场的成熟。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孔翔认为,经理人市场的日益成熟,使经理人渴望独立成为了必然。在国外,一旦经理人对公司激励机制不满,或是认为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难以一致,或是发现当前公司机制可能制约公司资产增值,或是认为公司市值被低估之时,由经理人以收购兼并方式控股公司、将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握于一手,就成了经理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选择。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成熟,又保证了经理人实施控股的积极可行。通过收购兼并,经理人的目标与公司目标趋同,公司资产增值成为共同的第一大目标,由此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避免了由“股权不相干”或“股权相干甚少”的经理人对公司进行委托代理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因此,如果市场成熟完善、中介尽职履约、监管全面得力,那么,公司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件好事。

  孔翔介绍说,公司管理层收购上市公司在国外是较为提倡的做法,且多是银行贷款予以支持收购。而在目前多家上市公司推行管理层收购的公告中,对收购资金的出处均没有作任何的交代,欠缺对收购行为公平性、公正性的判断依据。对此,孔翔认为,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模式并不值得提倡,并需要对其今后可能发生的关联交易予以特别的关注。他提到,有国外案例证明,一旦“一股独大”的公司因关联交易而遭到其他股东的质疑时,第一大股东就有被“逐”出公司的可能。

  上市公司内部人控股现象的增多,据分析,还有一个历史原因使然,那就是还民营企业以本来面目。

  以往不少上市公司的前身实际上为民营或私营企业,但为了争取上市名额,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得不挂靠某个上级主管部门,即戴“红帽子”,由此衍生出了所谓的国有股权。而随着政策环境的宽松,随着国有股减持的推出,这部分上市公司便通过“内部人控股”,还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

  而对目前市场谈论较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孔翔认为,“内部人控制”是指来自公司外部与来自公司内部的监控均处于失控状态的情况,与“内部人控股”不能混为一谈。目前如东亚家族制企业,就属于内部监控式,欧美公司则以市场监控为主,德日公司多以银行等外部监控为主。

  可以说,周边市场的成熟,是上市公司内部人控股现象出现的催化剂,而选择现阶段掀起内部人控股的热潮,则是在“国有股减持”大潮带动之下的顺势而为。正如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的段亚林博士后所认为的,随着国有股的减持,推出BMO的上市公司将会越来越多。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