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量银行资金向股市分流已成必然

2001年06月11日 12:58  中国经济时报 

  范国英 成家军/文

  长期以来,银行资金与股市的关系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我国,目前间接融资占相当大的比重,个人资产的绝大部分以储蓄存款的形式集中在商业银行,证券市场的涨跌起伏又带有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征,因而银行资金的动向就更加受到有关各方的密切关注。

  存在银行系统的储蓄资金一直被视为股市重要的潜在资金供给。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增长速度较快,到今年5月底,储蓄余额已达到亿元,一些业内人士视这种高额储蓄为“笼中虎”。而仔细观察储蓄资金与证券市场的指数变动,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如1996年下半年储蓄增值逐月减缓,至11月份跌入低谷,当月新增额不及前10个月平均数的一半。这正好和股市1996年下半年明显走强,并在11月份进入高峰的周期相对应。增加1022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800亿元。

  银行储蓄存款与股市的这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重关系。尽管存款仍被许多商业银行银行认为是自己的“生命线”,但是逐渐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却是各方都比较认同的发展思路,因为毫无疑问这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因此可以相信,随着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为此已出台了许多政策),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大量资金向股市分流已成必然,长期看储蓄存款增量趋缓已不可逆转。

  然而,流入股市的银行资金并非只有储蓄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也是一个重要源泉。有情况表明,自去年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有较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尤其是短期贷款)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了股票市场,推动了股指的上扬。如在去年的信贷增长中,短期贷款增长远远快于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同业存款也急剧增加。在短期贷款中,期限为6个月的贷款增加更多,这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三类企业”持有股票的时间不能少于6个月的规定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巧合。今年3月末,股市没有新股发行,相应证券公司同业存款回流到企业和个人账户1644亿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某支行的调查,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战略投资方式。一家上市公司用银行贷款购买未上市公司的股份,成为该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待该企业的股票上市后,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炒作;(2)个人信贷方式。通过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不动产、动产的按揭贷款,使资金投资于股市;(3)三方协议方式。银行、证券公司和企业分别签订相应的协议,使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4)循环存贷方式。经过存贷款的循环周转,产生乘数效应,使信贷资金流入股市;(5)企业股票质押贷款。企业申请股票质押贷款,投入股票市场;(6)银证通透支。对于开立银证通的客户,银行根据其信用程度给予其一定的透支额度;(7)流动资金贷款。企业以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的名义贷款,资金到账后,将其转出投入股市进行炒作;(8)子公司方式。即由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子公司专门从事投资业务,每当有新股上市,集团公司连同其他子公司将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转入该子公司账户,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9)开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异地企业之间发生真实贸易往来,以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时,收款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拿到银行进行贴现,再将资金转出投入股市;(10)其他应付款方式。异地大公司与本地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异地大公司不要求其支付现金或马上进行转账结算,而是以本地企业的“其他应付款”形式对异地大公司形成负债,异地大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一个新公司,再将信贷资金注入新公司,进行证券市场投资运作。

  按照我国当前的有关规定,在上述10种方式中,只有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中的一部分是合规的,剩下的均为不合规或不能界定是否合规。银行信贷资金的这种动向使得管理层、尤其是银行的主管部门感到不安。因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大量信贷资金涌入股市,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增加交易成本,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并且使金融风险加大。与储蓄资金是银行的负债不同,信贷资金是银行的资产运用,在目前我国股市投机成分太多的情况下,过多地违规投入股市会使银行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和股市系统风险。

  正因如此,监管部门在一直都强调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今年以来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也出台了这方面的规定。但是,从目前股票市场的一些迹象看,效果并非十分明显。原因很简单,因为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的大部分在实际中是无法界定其是否违规的,又怎么可能有效地堵住它的源头呢?

  事实上,有大量银行资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流入股市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一是实业投资不景气,贷款大多没有抵押,回收率低,商业银行对此兴趣不是很大(银行宁愿把大量资金放在国债投资和超额储备上),其他业务品种又不是很发达;二是我国当前利率处于历史上的低水平,企业贷款炒作股票的成本较低;三是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定价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够,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对信贷资金形成很大诱惑;四是银行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产权关系、经营机制上仍然存在权利责任不对称的弊端;五是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本上是分割的,很多银行资金无法通过合规渠道流入股市。

  鉴于此,要想防止信贷资金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单靠银行系统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况且商业银行本来就对证券市场兴趣十足,必须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完善、改革或规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协调配合,需要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市场化改革。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所有银行资金都不能进入股市,而是使银行信贷资金尽可能少地违规流入股市,以防范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事实上,银行资金(包括储蓄资金)的有序流入股市对经济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可以改变企业融资结构和宏观融资格局,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国有企业转制及其股票的上市发行;扩展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加强对证券市场的间接调控等等。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运行报告指出,长期以来,在企业融资渠道中,金融机构贷款占96%,股票及企业债券仅占4%。但最近这种格局发了较大变化,到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为84%,下降12个百分点,股票及企业债券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16%,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这种状况恐怕与银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