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上周在沪透露,一个完整的国有股减持规则目前正在国务院五个部门会签,有些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签署完毕经国务院批准后可进行更为广泛的减持工作。国有股减持成为“五一”前后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财政部官员在多个场合的讲话表明,国有股减持实施在即,现已进入最后的行政手续办理阶段,只待国务院批准实施。有消息甚至更为具体的披露,国有股减持将采取多种实施方式,不单靠二级市场配售,还包括回购、协议转让、增量发行等。伴随着投资者对国有股减持的种种议论,减持的预期已明显影响到二级市场行情的演变。投资者对国有股减持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担心国有股减持带来市场扩容,若按此前的说法,减持计划第一步先将国家股及法人股所占比重从67.8%降到51%,可变现资金就将达上千亿;另一方面,国有股减持引发市场新热点,电器股份、冰箱压缩等股本结构不合理、有国有股减持预期的个股纷纷受到追捧。
国有股减持,似乎是我国股市始终散不去的阴影,近年来大盘的多次调整均与这方面传闻有关。而从相关高层人士近期对国有股减持操作方案的议论来看,投资者或多或少存在过敏症,更多的压力仍在于心理上。国有股不是洪水猛兽,国有股减持对股市利大于弊,而且“弊”主要是短期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且不说国有股减持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单从市场角度而言,不可流通的国家股及法人股比重高达六成多,是制约市场长期发展的一块“心病”。如果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妥善地分阶段解决,股市的发展总也受其拖累,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必然大打折扣。事实上,中小投资者非常清楚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环境的改善作用,那些有减持可能的个股还受到追捧。如果减持后二级市场配售价格与原有股价差价较大的话,参与配售的老股东就能获得一次摊薄持股成本的机会。
但现在让中小投资者担忧的是,国有股减持会不会像1999年中国嘉陵和黔轮胎试点时那样完全偏心国有股股东一方的利益?减持带来的市场扩容会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据悉,在目前较可能出台的减持方案中还包括增量发行,即类似中国航信年初在港发行H股时的做法,将新股募集资金中的一定比例用于减持国有股缴付社保基金。从市场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议论来看,此项工作顺利与否关键看两点:一是市场能否在资金供给上消化减持带来的扩容;二是涉及到向流通股股东配售的价格、比例等是否公平。而就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而言,第一个关键问题已不难解决。经过1999年“5.19”行情以来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对扩容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曾经同样为市场恐惧的转配股,较原计划提前一年消化。超常规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得市场不再为发展所需的资金供给而愁。上周又有消息称,规模约60亿左右的保险定向募集资金有望在7月前问世。保险资金源源不断地入市,及社保基金入市投资为期不远,显示有计划地适度减持国有股,其扩容影响完全可靠市场现有力量消化。
中国嘉陵和黔轮胎1999年试点的不成功,就是卡壳在第二个关键问题上。国有股减持必须避免由行政来决定具体个股的实施价格,而应该让市场说了算。具体减持时应在确保减持的配售价格不低于净资产值,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上,争取国有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双赢”。很显然,中小投资者只要认同价格也就不会抵触国有股减持。对目前的市场来说,减持价格的确定远比流通盘的扩容更敏感。只要管理层在实施时更多地采取市场决定的方针,国有股也就不会被视作洪水猛兽,市场有望在实施方案公布后迎来新的转折点。(本报记者 张炜)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