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公司上市前就已亏损累累了,但最终不但获得了上市资格,而且还能以“业绩优良、前景广阔”的姿态出现在证券市场上。中介机构在这魔术般的转变过程中固然难以免责,但是,相当多假报告背后却有着当地政府的身影。一位曾长期从事过注册会计师业务的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他曾供职过的那家事务所就得到过地方政府“包装”被审计公司财务报告的授意。
郑百文上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家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经过企业的包装和中介机构的审计,居然变成了一家10年间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的名牌企业。在这过程中,投资者看到的是地方政府时隐时现的身影。作为地方政府政绩的体现,“创造条件”让该公司上市,自然成了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工作指针,同时也成了在政府管辖之下、急于得到业务收入的中介机构的执业标准。
中南某公司在被中介机构包装上市的过程中,也有着地方政府那挥之不去的身影。这家公司上市后不久,就因大股东拟以其股份质押贷款为第三大股东还款而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一些媒体就披露了该公司在地方政府参与下、主要发起人虚假出资的作弊事件;虽然其真实性目前还未有定论,但是在该公司发行上市时公开披露的材料里,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审计该公司上市报告的某事务所在其有关文件里称,根据某某字某某号《验资报告》,截至1994年6月29日,该公司实收股本为4500万元,但该省体改委明文规定的其总股本应该为4100万元。
一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甚至向记者透露过他的一次从业经历:在某公司的上市过程中,他们在当地某一定级别领导的带领和授意下,将事务所的公章带在公文包里到北京去搞“公关”;审批部门说哪个材料不合格,他们就根据该部门的标准在宾馆里出具一份“合格”的报告。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之所以长期未被发现,是由于他们隐藏很深。而综观几个已经曝光的重大造假案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造假都是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如内部人的矛盾纠纷外部化、巨额潜亏实在包不住了,或者巨亏后的资产重组过程等被发现的。一旦一家造假公司东窗事发,就会“拔除萝卜带出泥”,如大庆联谊案曝光后,就有中央国家机关、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大庆市等各级政府的76个部门的179人得到了巨额非法收入,其中涉及厅局级干部17人。
深圳市中洲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夏永认为,一味指责中介机构也是不合理的,在许多案件里,中介机构只是矛盾聚焦点。造假背后权力不等的各级利益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造假案的查处困难重重,也可能是对那些重大造假案中涉案中介机构及相关会计师处理太轻的原因。(李映宏[微博])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