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手是怎样伸向ST猴王这个“唐僧肉”的?

2001年03月27日 07:0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截至2000年底,资产总额才3.7亿元的猴王集团贷款本息已高达14.18亿元。猴王集团何以在短短数年间借到这么多钱呢?股份公司何以成为“唐僧肉”的角色?ST猴王的一些股东在接受采访时为记者解开了这些疑团。

  ST猴王前5大股东之一的一家单位负责人说,猴王集团此前有自己的融资渠道,是造成企业大肆借钱的重要原因。这位负责人介绍说,猴王集团的融资渠道由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集团下属的信用社吸收存款、通过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拆借资金和下属子公司在券商处融资。

  其中,信用社是猴王集团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该单位由猴王集团于1993年与其他两家法人单位合办,到了1995年底,由于该信用社债务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清理。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是猴王集团融资的另一个渠道。根据有关规定,信用社可以在当时的武汉证券交易中心开有席位,进行融资活动,猴王集团通过信用社席位融到了大量资金。武汉证券交易中心于1994年停办,在还债清理时发现,当时猴王集团已经是入不敷出。

  下属子公司也是猴王集团融资的重要途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向下属子公司的借款主要被集团公司用于炒股。由于融资渠道多而且方便,加上资金乱用和内部管理混乱,使猴王集团仅在1993、1994和1995三年中,不断将借款“变”为亏损。现ST猴王大股东代表陈华远称,以前别人争着戴上猴王集团下属企业的帽子;等到猴王集团欠债逐渐为人所知时,别人转而惟恐避之不及,生怕被猴王集团的债权人上门追债。

  当地一些股东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猴王集团债务和亏损迅速扩大,与企业炒股有很大关系。当地一家券商负责人回忆,当时猴王集团开始炒股时亏了钱,但在后来大市较好时,反而赚进5000万元,尝到了甜头。但好景不长,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有大量“老鼠仓”,使亏损逐渐加大。仅这位负责人了解的情况,猴王集团先是亏损1亿元,而后亏损额上升到3亿元。当一些以券商为主的债权人向当地法院提起法律诉讼要求猴王集团还债时,猴王集团则以股份公司法人股作为资金清偿,抵债中既包括ST猴王绝大部分法人股,也有猴王集团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的法人股。

  许多股东单位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欠债“雪球”越滚越大,猴王集团“拆东墙补西墙”未能维持长久,债务问题终于在1997年起开始爆发。资料显示,截至2000年底,猴王集团作为被告的经济纠纷案件达成230多件,涉及金额达14亿元。当地一家券商负责人介绍说,此时此刻,猴王集团将几乎所有股份公司的股权,作为债务清偿给债权人。在股份公司前10大股东中,除大股东宜昌市夷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二股东猴王集团席位外,全部是猴王集团债权人。这位负责人说,这是猴王集团长时间以来“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

  那么股份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充当怎么样的角色呢?一家股东单位的负责人在评论猴王集团时表示,“当你说了第一句假话时,你就会想办法用另外100句假话为第一句假话服务”。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早已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猴王集团情急之下,瞄上“唐僧肉”———股份公司。1997年起,猴王集团成为猴王A第一大股东,在不到两年时间中,猴王集团拖欠股份公司8.9亿元,同时,股份公司为其提供的担保金额达到2.44亿元。

  担任ST猴王董事时间最长的任宏杰说,集团为了达到目的,一套人马周旋于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在股份公司资金投向的重大问题上,集团根本不把其他董事放在眼里;在一些项目上,连书面通知都不给外地董事单位,相当多的股东单位没法知道股份公司经营班子在做什么。“结果,泡沫越来越大、真实成份越来越少、股份公司治理结构越来越差,最终使股份公司走上了绝路。”任董事这样说。

  最终,长期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的ST猴王,被猴王集团逼上了破产被告席。(记者谢潞锦)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2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 曼联胜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
  •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