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得不关注的力量--造系者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3日 17:51 《新财经》 | ||
中国证券市场一种力量在不断地增长,目前这种力量已经发展到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时候。这便是证券市场中的“系” “系”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演变,已由过去机构投资者为了坐庄而打造的资金链,变成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集团化企业资源配置。前者的典范“中科系”由于机构在资本游戏的失败,从导致整个“系”的崩塌。后者,著名的“德隆系”,仍然运用其利用资本市场资 不论是目前错综复杂、花样不断、“系”列辈出,不外乎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在资本市场融资。资本逐利无不为了利润最大化。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失,给不断涌出的“系”提供了机会 “可以毫无避讳地说,我造系其一是为了融资,其二还是为了融资。”3月19日中午,一位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控制着数家上市公司的造系者张先生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一向行事低调的张先生答应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的前提是,不公开他的姓名和他运作的上市公司。当《新财经》记者问他,如果这篇文章发表后,会有人根据上市公司股东排名查出其控制的系,那时怎么办?“我现在还不会做得这么明了,我会用我的关联公司去收购,只要我能控制住就行。目前,造系者都是为了融资而造系而且渐成主流,这种主流正处于被扭曲的阶段。公开少的话,对我们今后的资本运作要好。当然,你要最终确认我是幕后系的控制者,除非你查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三代。” “这是一个被扭曲的造系运动,为了快速融资,许多和我们一样的人,加入了造系者的队伍。”张对《新财经》记者说。“中科系”模式至今仍然被一些机构运用,只不过他们在资金链的维护与安全性方面,无疑更加强了防范。“现在的市场机构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在二级市场上速战速决,控制上市公司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配合股票运作了。为了不违反监管法则,又要达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只有先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然后再对上市公司进行包装,高价卖掉或者运作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就是说,目前证券市场中的系,已经由过去的操作股票的“系”演变成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系”。 资本市场产生“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但是在目前,“系”成为资本掌握者这新一轮财富掠夺的焦点。 张先生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有三家经营业绩都不好,但这并未影响他仍然想介入其他上市公司的决心。“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办法。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卖壳。” 造系游戏 2000年初,张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类高科技股份制公司。对他来说,要想做大企业,资金成为关键一环。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成为当务之急,上市当然是最好的融资办法。但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股份制公司上市的要求,他的公司要想上市需三年。 “三年时间上市,这还是建立在各种关系和各种审批沟通都相当顺利的基础上。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不单仅有良好的业绩报表就行,还必须有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和全国知名的品牌才行。”原本他想将自己的公司在二板上市,但二板迟迟不开。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下,他听取了一家香港财务公司的建议:收购上市公司是其最好、快速进入证券市场融资的办法。 经过半年的寻找,他看中一家资产状况不错的农业类上市公司。这个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具有配股资格,负债不高,关键在于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非常少,其他股东持股相当分散,公司经营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品种单一,科技附加值少,管理费用高。他介入上市公司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受让公司法人股,再进一步取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这种方式确实是最快又最省钱的办法。目前证券市场的弊端就是同股不同权,而且大股东一股独大,只要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这家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则自然而然地落到手中。到那时,从上市公司中取得资金自然不是问题。”他告诉《新财经》记者。经过他们和第一大股东当地国资局的多次谈判,几个月后,以高于净资产10%的价格及承担部分债务的条件,顺利地与该公司第一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他也就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当时具备融资的条件,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我从银行很顺利地贷到许多钱,也就是我当初投入的收购资金70%收回了。用这些钱,以委托理财的方式交给我的关联投资咨询公司,进行这家公司股票炒作。” 2000年,中国股市二级市场行情使他快速地赢得了更多资金。他先将自己的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这样,则有利于制造业绩和形成高科技概念。与此同时,他的咨询公司通过二级市场不断地买入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该只股票在其成功入主后的七个月,股票价格上涨70%多。 收购这家上市公司后仅四个月,他又利用这家上市公司以出资4000万元的方式收购了自己仅成立不到半年的另一控股公司持有的一家生产转基因公司80%的股权。通过这样的收购方式张获得了大量现金,实现了原有资产的快速升值和变现。随后在其入主一年半后,利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在二级市场配股筹资3.2亿元。 张收购其他上市公司的手法与此类似。其目的都是先控制上市公司,再以成立新公司为名,让上市公司出巨资成为大股东,有的公司则是上市公司以现金出资65%以上,而自己参与合资的另一公司则以实物参股,甚至直接将手中的资产卖给上市公司进行套现,从而使上市公司的资金进入自己掌控之中。 抢占壳资源 “中国目前上市公司重组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壳资源非常多,而且很廉价,加上部分股份还不能流通,同股不同权,收购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成为快速获取暴利的手段。”张先生对《新财经》记者说,“我收购上市公司的资产不会赔钱,就算融不到资,我把它转让出去,同样可以赚钱。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壳资源还是很值钱的。”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先后收购了多家上市公司。 造系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和依托。能否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加入,对支撑目前的产业架构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实业运作上的“短板”已无法支持其自身的迅速发展和扩张。目前普遍运用的的融资模式是资产抵(质)押-银行贷款-投资-再抵(质)押-再投资的循环链;另一种是,资产担保-融资-投资-再担保-再融资-投资。 张先生对《新财经》记者讲,目前造系者打造融资渠道的手法正在发生转变,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从而做高企业业绩;另外,将一部分钱委托给自己投资公司来运作股票,这样的话,可以获取利益最大化。在上市公司没有更好的融资渠道下,可以择价买掉这个壳。他就是用这种方式,从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获取配股资金6亿多元,并且形成上市公司相互担保链。其自有资产从原本的一个多亿,经过几番运作后,资产快速膨胀,升至十几亿元。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目前控制的上市公司真实经营状况并无大的变化。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造系,最后的结果就是,套牢银行,从上市公司、投资者手中拿钱,办自己的事情。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最关键的就是,现金流。最快的融资是民企做大的先决条件。从上市公司中拿钱,目前已经成为流行趋势。”张先生对《新财经》记者如是说。 “造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不同的上市公司拿钱,先将其中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包装好,取得配股资格。如果总股本不大,那就先送红股,扩大总股本。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配股,融资才会实现最大化。”张显然对造系的融资方式了如指掌。 随着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重组监管的不断完善和加强,造系者的造系行为将会越来越隐蔽,造系者将多处于幕后运作,而不走上前台。关联公司控股上市公司的行为将会越来越多。如果,造系者是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进入上市公司,并且有优质资产进入的话,对证券市场将是有利的。如果,造系者进入上市公司仅仅是为了从上市公司拿钱,掏空上市公司,套牢银行的话,这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将会是一颗没有点燃的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