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

大股东解囊增持是上市公司“维稳”的惯用手法,但事实上,同样是大股东增持,其出手的力度、规模及动机却不尽相同,有的“浅尝辄止”有的“雷厉风行”,由此可管窥大股东的动机和诚意。

比如,9月末,浙江某公司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增持61.31万股,占总股本的0.2857%,且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累计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但12月1日,该公司即宣告增持计划终止,增持股份数就定格在61.31万股。一个微妙的背景是,该公司6月1日接获定增核准批文,有效期为6个月,护盘之意昭然若揭。

某钢铁公司大股东今年1月首度增持了公司0.2%股份,并称未来12个月内计划继续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此时,公司的定向增发方案正接受监管部门审核。然而,9月末,该公司宣布终止定向增发购买资产事宜。11月初,大股东宣告增持计划提前完成,累计仅增持了0.82%的股份。

某合金材料制造商尽管并无再融资等背景,但大股东增持同样“雷声大雨点小”。今年5月初,该公司大股东增持了94.73万股,占总股本的0.4406%,并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11月初,大股东增持计划实施完毕,累计增持股份数与6个月前丝毫未变。

另有多家公司,在增持之初称拟在半年或1年内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但最终真正增持的股份比例不到1%。从公告表述来看,“不超过”3个字如护身符一般,使得大股东的实际增持数量不受约束,但却可能因此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令其蒙受损失。


封面 封底 期刊汇总 意见反馈 产品帮助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