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从深原野到科龙--郎顾之争启示录(1)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17:32 新浪财经

  韩强

  顾雏军的“制冷帝国”科龙系垮台了,这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深原野、艾史迪、亿安科技、中科创业、德隆就不断上演这种创造神话,又毁灭神话的故事。

  (1)深原野——A股市场第一起上市公司欺诈案

  90年代沪市有老八股,深市有老五股。老五股中有一个原野,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上市公司,也是新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第一起上市公司欺诈案。导演这出闹剧的主角是彭建东。

  1987年6月,深圳市原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家小公司,注册资金为150万元,其中两家国企占股60%,港资占20%,彭建东和另一个人各出15万元,各占10%。经过6次股权转换,到1989年3月,原野只剩下两个股东,一个是原隶属于深圳市工业办公室的新业服装公司,占股份5%,另一个就是香港润涛公司,占95%,而彭建东在此之前已升任润涛董事长。1990年2月深原野上市,到了1992年6月20日,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公布了对原野的财务检查结果:润涛公司将折合1亿多元人民币的原野公司外汇资金转至润涛公司及其海外关联公司,有折合2亿多元人民币银行贷款逾期不还。在这同一天,工商银行起诉原野拖欠2000万元人民币及300万元美元逾期贷款。到了这时深原野的诈骗被揭露,7月7日深圳特交所责令其停牌。于是出现了怪现象,前台打着官司,幕后彭建东却将原野大股东润涛的股份转让给香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驻港中资机构。自家人打自家人。这官司还怎么打下去?也许事情正相反,是上级安排了香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接受了润涛公司的债权债务。安定团结为重。1994年1月3日,原野股票复牌了,改名世纪星源。

  (2)艾史迪杀鸡取卵

  掏空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公司,最典型是艾史迪集团入四砂股份。1998年11月双方签署协议,艾史迪以每股2.02元的价格受让淄博市国资局4000万国家股,同时受让650万股国家股配股权,持股比例占总股本34.48%,成为第一大股东,并承诺三年之内不向他人转让。2000年1月16日,四砂股份的股东们突然接到艾史迪的一纸通知,称已将自己的股权转让给了北京某公司。而董事长李协平已带走巨款在美国定居,这离李协平“三年内不转让”股权的承诺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至此,四砂人才明白,李协平并不是来建设四砂的,而是来杀鸡取卵的,利用四砂在股市上的名气大肆圈钱。(《经济半小时》《四砂股份小股东抗争的180天》2001年1月14日)

  (3)亿安纳米神话的破灭

  亿安科技曾经被炒到100元,号称是“纳米”技术的高科技股,但是从2000年在北京召开恳谈会,受到清华大学课题组质疑之后,就走下坡路。

  罗成的主要能量就是圈钱,而罗成的追随者,难免也有效仿老板的人,他们不会对外圈钱,却会圈老板的钱。于是在内部形成了一种文化,一些无心通过努力经营获得利润,而是紧盯着老板,努力参与老板的圈钱游戏,以期获得横财。罗成的套路从来如此,自己套了别人,然后又被别人所套。罗成从政府那里获得经营资源,但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同样,他的企业到了下属手中,也同样无人负责。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就这样无休止地重复着,到了哪天突然转不动了,罗成游戏也就结束了。

  1999年担任罗成特别顾问,2000年6月~2002年6月担任亿安集团董事局执行董事的一位人士说:亿安集团从上到下60多个法人实体,100个亿的运营资产,怎么就找不到一个能够负责的人呢?我感受到了一种荒唐的企业逻辑,更产生了强烈的恐怖感!试想,即便是国有企业,还存在严格的行政约束和法律约束,国外的私有企业或新生的中国民营企业,更是存在倾家荡产和跳楼自杀的风险!哪里能找到像亿安集团这样的企业环境,只有权力和利益,没有风险和责任呢?我意识到改革触及到了根本的问题,也是遇到了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只是表象的变换,真正决定企业生命的,是深层的企业文化。(《亿安生死局》《智囊》2003年5月8日)

  (4)郑百文的“商业——银行——企业”的转盘子

  如果说, 亿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交纳了巨额的学费,一些人付出了法律代价。那么,在我们股市中,原郑百文是国营控股公司,也编织着大规模扩张的梦,那个“商业——银行——企业”的“转盘子”经营方式,似乎与亿安科技有同工异曲之妙。

  2000年10月30日新华社记者谢登科的文章《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揭露:“1998年下半年起,郑百文设在全国各地的几十家分公司在弹尽粮绝之后相继关门歇业。数以亿计的货款要么直接装进了个人的腰包,要么成为无法回收的呆坏帐,郑百文至今还有4亿多元的帐款没有收回。但与企业严重资不抵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百文养肥了一批腰缠百万甚至千万元的富翁。任职几年,郑百文某分公司的一名经理便拥有了价值上百万元的宝马轿车和北京罗马花园300多万元的豪宅。”

  2000年12月1日《中国证券报》周末特稿《三亿元买个空壳--ST郑百 文峰回路转记》揭露: “就郑百文现状看,破产授之无愧: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7个亿的股本金也不翼而飞,亏损超过15亿元。”

  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报刊上所揭露的事实,这些事实无论是郑百文的董事会,还是参与重组的信达和三联都没有人出来否认。而且在2001年2月22日的股东大会之后,郑百文的董事长李福乾眼里充满泪水地对记者说:“我有负股东和政府的重托。”“由于管理上的漏洞,个别人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对郑百文走向绝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郑百文:股东大会怎能抹去四大疑云》《新闻晨报》2001年2月23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郑百文的资产流失作了注解。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算经济账了。

  7亿股本金和4亿多元的帐款没有收回,再加上在全国各地的40多个分公司,钱究竟是多少?郑百文养肥了一批腰缠百万甚至千万元的富翁又是多少钱?但是没有追究,最后是小股民无偿拿出50%的股权。

  (5)中科系牵涉120多家证券营业部

  在郑百文被揭露出来之后,中科系因资金链断裂而自我垮台。

  1998年末,深圳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英特泰的经理朱焕良找到吕梁本人,希望获得“帮助”。原来,朱因投资康达尔被深度套牢,欠下巨额债务。根据朱焕良本人提供的仓单,其实际持仓已超过总流通股的90%以上。于是导演了一系列的“重组”,1999年初夏,北京机构斥资受让康达尔的部分国有股,入驻以后,将企业更名为“中科创业”,其业务从原康达尔的饲料、养鸡转为医疗设备、电子商务、生物制药,并将其中科技含量高的生物制药作为企业的主要开发项目。实际上,这些所谓“项目”并未见成效,倒是通过股权“运作”,把一些公司的股票卷进来:形成了“中科系列”。

  据媒体的文章揭露:

  中科创业从1998年末最初提出重组时的15元左右,飚升至2000年2月的最高84元,涨了近6倍,机构所用的巨额资金大部分都是以股票质押的方式从银行筹得。据悉,机构介入中科创业后,用所持股票获得质押贷款,然后再买股票、再贷款,形成“连环贷款、连环投资”。

  据消息人士称,银行方面大都在中科创业的高位股价上,以1:2的质押率贷款给机构。目前申银万国、海通等均有多家营业部在协议划定的安全平仓线之上出货失败,无人接盘。也就是说,质押股票时所设定的警戒线和平仓线都形同虚设。

  而这一切都应该是当初股票质押时所能够设想得到的。(《中科系事件吓出银行一身冷汗》《证券周刊》2000年第3期)

  为编织“钱生钱”的资金链条,吕梁称。他所辖的K工作室组织的北京机构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岁宝热电、莱钢股份、中西药业、鲁银投资和胜利股份等上市公司均被吕梁纳入“中科系”。而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的初步侦查表明,“中科创业”案件共涉及资金约54亿元,有100余家出资单位或个人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委托理财,地点遍及北京、上海、浙江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牵涉120多家证券营业部,总共通过1500个个人帐户,期间最高持有中科创业股票5600余万股,占整个流通盘的55.36%。(《54亿资金链崩裂--中科创业股价操纵事件内幕》《上海证券报》2002年12月3日)

  这里,我们看到从1998年末到1999年初夏这段时间内,正是股市低迷的时期,而1999初夏又是519行情发动的时期,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形成了以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银行、券商的庞大利益集团,用所持股票获得质押贷款,然后再买股票、再贷款,形成“连环贷款、连环投资”的方式,把“中科创业”炒到了84元。2000年2月又是所谓“高科技网络股”的高潮,但是“庄家”的如意算盘失败了,2000年12月中科系大崩盘。

  (6)德隆系涉及到413家单位和772名个人

  德隆系是A股市场最长的大系列,它依靠“三驾马车”湘火炬、ST屯河合金投资,曾经染指ST中燕、ST重实、并且不断扩张,德隆系的资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实业企业,有200多家,行业从番茄酱、水泥到重型汽车、铁合金等等;二是金融企业,德隆控股、参股了多家证券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等,是一个跨地区、跨产业的大型公司。

  2004年6月7日,公诉机关将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德恒证券公司以及7名原高管提起诉讼。德恒证券被指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具体金额为2088918.66万元,其对象涉及到413家单位和772名个人。《德恒非法吸存208亿案开庭法庭争辩存两大焦点》2005年6月7日《新京报》

  按照记者的粗略统计,这些出没其间的金融机构共计有50余家,合同金额超过44亿元。撇开短期头寸和资金投资领域相对宽泛的信托投资公司,也在40家以上,金额在40亿元左右。

  农村信用社是其中的“绝对主力”。商业银行则只有几个名字出现其中。在该资料中出现的50余家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超过30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仅有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以及重庆万州商业银行等几家。(《客户名单揭开德恒理财全图 50余家金融机构失陷》《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6月22日)

  (7)科龙系让某些经济学家蒙羞

  与德隆系相比,格林科尔——科龙系是短命的。据媒体报道:

  顾雏军的“制冷帝国”梦想始于科龙,收购亚星进军汽车行业、收购襄樊轴承打造汽车供应链、收购威力为小家电空调建设铺路、收购国外两家企业为国外生产销售提供服务等等。如此这般的系列资本运作在大陆特别是家电业非常少见:

  1995年12月,顾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无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1年,顾雏军的顺德格林柯尔斥资5.6 亿元,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20.6%的股权。

  2003年5月,顺德格林柯尔又以2.07亿元收购了当时另一冰箱产业巨头美菱电器20.03%的股权。

  2003年12月,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斥资4.18亿元,收购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

  2004年 4月,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 1.01 亿元的价格入主ST襄轴。

  2004年8月,郎咸平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的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郎顾之争”上演。

  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交所对格林柯尔发出谴责,指其在未通知联交所、未获得股东批准的情况下,口头与关联企业天津格林柯尔工厂协议延付价值2.3亿元制冷剂货物的事项,有关行为超出了联交所授予的在关联交易上的豁免条件,违反了创业板上市规则。

  2005年1月15日,新鸿基证券前股票经纪人宋秦为1053万港元的公关费在香港起诉顾雏军,指其在2001年年底曾通过新鸿基自行买卖科龙股票,邀请郎咸平捉刀为格林柯尔与科龙撰写正面文章,拉升上市公司股价。

  4月初,广东、江苏、湖北、安徽四省证监局就有关格林柯尔涉嫌违反规定,挪用科龙电器资金,收购美菱电器、ST襄轴、ST亚星的事件,展开联合调查。

  5月10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科龙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顾雏军中了谁的埋伏》《资本市场》2005年8月9日)

  与其它系列不同的是:科龙是否能成为“国退民进”的典型,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大辩论,参与这场辩论的还有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等各方面学者,而且在网上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网民对郎咸平、左大培的支持,也是空前未有的。

  新浪财经提醒:>>文中提及相关个股详细资料请在此查询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82628888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爱问(iAsk.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