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投证券张镭被指是大忽悠分析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 21:44  投资快报

  张镭:躲猫猫?

  记者:李元 杨帆 张裕 高云

  近期,有投资者向《投资快报》报料称,“中投证券的张镭、杨国萍两位分析师在2008年3月27日推出了一份关于吉恩镍业(600432)的研究报告,但我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网站上(注册证券从业人员信息栏)根本查不到张镭的执业证相关的记录信息。”

  记者查证,上述投资者反映情况属实。

  截至昨日,采访已达3日,记者仍然未得到中投证券方面的正面回应。

  张镭真的没有执业证吗?

  就此问题,记者连线了中国证券业协会执业标准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称,“如果查不到信息记录,就代表这个人没有职业证。当然,如果分析师离职了,也查不到。”

  按照上述工作人员的说法,如果张镭现在仍在中投证券工作,则张镭根本就没有有执业证。

  2009年6月2日,记者试图联系张镭,但均没有人告知张镭的手机号码(座机无人接听)。几经周折,终于等到了张镭的来电,但由于电话故障原因,采访未果。

  随后,记者致电中投证券研究所工作人员,但研究所工作人员李小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镭已经出差了。”

  记者要求直接联系张镭,李小姐婉言拒绝,并向记者表示,“我会让张镭再联系你。”

  但之后,记者并没有接到张镭的来电。

  当日下午,记者向中投证券的另一位工作人员索要张镭的手机号,该工作人员对记者也作出了同样的表示,“我会让张镭再联系你。”

  同样,记者仍未接到张镭的来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镭现在仍在中投证券工作!

  中投证券让记者继续等待

  张镭真的没有执业证吗?6月2日下午,在记者再次表明身份后,中投证券法律部工作人员陈小姐再次接受了采访。

  “中投证券的分析师张镭有没有执业证,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把你的问题记录下来,还有什么问题吗?”

  “就是执业证的问题。”记者回答。

  “我不太清楚,我只能把你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的分析师不能直接接受你们的采访,我会把这个问题反映一下。”

  看来,记者很难与张镭直接对话。

  “今天可以给回复吗?”记者想得到明确的时间表。

  “不能。我连这两个人都不认识。”

  “对这个问题,希望领导(中投证券)能给予回复。”记者特别强调。

  “我也不是领导,但我有义务接这个电话”。对方如是回答。

  记者随即再次表明立场:“今天晚上10点前,我们会有记者等待你们的来电答复。”

  之后,陈小姐向记者确认了身份,“你们是广东电台的《投资快报》,是吗?”

  “是的。”

  然而,6月2日整晚,记者都没接到中投证券方面对于“分析师张镭执业证问题”的正面回应。

  6月3日的整个上午,记者仍未接到中投证券的回应。

  当日下午,记者再次致电中投证券法律部。

  记者表示,“等了昨晚和今天一个上午,仍没有你们那边的消息。”

  陈小姐告诉记者,“你这样是不行的,我们接受你们媒体的采访,必须要有你们《投资快报》发来的传真,证明你的记者身份才可以。”

  记者于昨日下午3点给中投证券发了传真,对方表示没有收到。下午4点40分,记者再次发了传真,对方表示已经收到。

  天道并不一定酬勤。截至昨晚10点,中投证券仍未就“执业证问题”予以正面回应。

  《投资快报》将继续跟踪此事,以还原事情真相。

  疑云未解,疑惑又至

  该报告“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是如何得来?

  张镭、杨国萍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可能有储量近 10 倍的镍矿的注入,我们维持对公司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建议投资者坚决买入并长期持有。”

  针对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未来可能会有超过 10 倍的资源注入”,报告中还就此具体阐述:“公司在 07 年定向增发时明确表示,未来控股股东昊融集团有关镍的资产将通过适当方式注入上市公司,据了解,目前集团公司在内蒙可能会发现数百万吨的镍矿资源,这将极大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我们会持续跟踪勘探的进展情况。”记者就此多日连线了上市公司,但疑团仍在,甚至更糊涂了。

  一、资产注入“有”还是“没有”?

  记者就“公司在 07 年定向增发时明确表示,未来控股股东昊融集团有关镍的资产将通过适当方式注入上市公司”此疑问向吉恩镍业公司求证。6月1日公司向记者明确表示“没有这回事”,而昨日记者求证同一问题时,公司却向记者承认“有这回事”,究竟“有”还是“没有”,记者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二、“10 倍的资源注入”纯属空中楼阁?

  关于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未来可能会有超过 10 倍的资源注入”一事,6月2日,公司证券投资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没有超过10倍的资源”。记者就此再追问:“那镍矿的储量有没有目前的五六倍呢?”,得到的答复同样是“没有”。

  三、提及“张镭”,公司态度悄然转变?

  昨日,记者以投资者(下称我)的身份询问了公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还爽快表示:“公司未来没有超过10倍的资产注入”。

  当我提及该报告是出自中投证券时,该负责人言语中不乏敏感,直接问道:“是张镭吗?”

  “是的。”

  该负责人表示,“哦,我们跟他很熟啊。”

  此刻,公司竟主动询问该报告是否由张镭执笔——让人深感意外!

  而我再次求证报告中“未来可能会有超过10倍的资源注入”时,公司立刻变调:“他说的可能,那只是一种可能啊。”

  他还向记者表示,“目前还在探,有没有十倍还不清楚,可能是有点,但具体量应该没有那么大。”

  答复为何“遥遥无期”

  从6月2日到昨日,整整三天的时间,记者都处在周旋的阶段,截至昨天下午4点40分,中投证券才终于收到了记者的传真,当记者问及回复时间的时候,有关人士称:“这个还不好说”。

  而实际上,有关于执业证这个问题上,一直都让人疑惑,因为记者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网站上没有查到张镭的有关信息之后,从公司之前相关负责人称“张镭出差”,到之后法律部陈小姐的“我会让张镭再联系你”。之后音讯全无。

  执业证有没有问题,难道真的让记者这么的难以求证吗?如果没有问题,可以直接站出来给记者一个明确的答复,如果执业证没有问题,公司何以让记者苦苦的等待这么久?

  假如真的是张镭出差,假如真的是陈小姐没有通知到张镭,那么何以记者在之后两天都还是未能联系到张镭本人。记者打遍了中投公司的5个部门的固定电话,其中有说不认识张镭的,也有说不在的,总之记者就是找不到张镭本人。是真的没有传达到,还是根本就是张镭在躲避记者的“追踪”?

  其实,在6月2日,张镭有打过一次电话给本报,只是当时的电话效果很差就挂断了,但是之后,那个号码也失灵了,张镭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投证券也是极度地不配合记者的采访,中投证券法律部的陈小姐在6月2日用“我会让张镭再联系你”搪塞了记者之后,6月3日记者再次打过电话去问的时候,陈小姐很生气地对记者说:“你不能这样子,这是要走一个法律的程序的,你要给我们一个采访提纲,我要汇报给领导。”

  然后在昨日的时候,记者先是中午三点的时候给中投证券研究所的李小姐发了传真,然后公司的电话就一直处于无人接的状态,直到4点30分,记者才勉强联系到李小姐,她告诉记者,没有收到传真。于是,记者又重新发过去了一份,当记者问及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复的时候,李小姐很不确定地对记者说:“我得先向当事人和公司先了解这个事情。”而且在时间上,她说:“这个说不准,得向公司先反应这个事情。”当记者问:“明天或者后天行吗?”李小姐依然很不确定地告诉记者,“很难说”。

  如果是真的给领导汇报,几天的时间总该够了,可是这样一拖再拖,给记者的采访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以至于到昨天发稿为止,记者还是没有能够接到公司方的任何回应。

  到底是工作人员在和记者“躲猫猫”,还是中投证券有什么难言之隐,记者无从得知。

  总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办法联系到张镭本人,是一种内部保护?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遥遥无期”的回复就是让记者无法接近分析师本人,无法揭开事情的真面目。

  “乐观评级”为何如此多

  经常看研究报告的投资者,或许都会发现,在目前的券商研究报告中,投资评级为“推荐”“买入”等评级的比比皆是,但是“回避”“减持”等不乐观评级则是非常少见的;那么,为何券商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投资评级多为“乐观评级”呢?

  “由于目前的许多研究报告都要带有一定“商业性”,在林林总总的‘利益’影响下,研究员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作出乐观评级是行业的“潜规则”。这是也是券商研究员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多作出乐观评级的一个原因”。一位券商研究所的所长告诉记者。

  他进一步补充道:证券公司有不少的大客户是上市公司,他们是证券公司利润的来源;在研究员出的研究报告内容与上市公司的出现利益冲突时候,研究员一般都会肯定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场来作出“评级”的,因为如果研究员出的报告对相关的上市公司不利,相信以后研究员想再到相关的上市公司去调究将会是非常难的,而上市公司也极有可能会从其所在证券公司消户;研究员有可能会被降低工资甚至被炒,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协调与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的问题,不符合证券公司等机构的商业目的。

  “目前基金公司在市场影响力如日中天,券商对基金分仓的渴求和竞争日趋激烈,基金对研究员评价的握有绝对话语权,使得研究员在对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作评级时,往往投鼠忌器,特别是涉及负面评级时。”上述券商研究所确所长说到。

  记者曾经对一家券商研究所出的3月份个股研究报告进行了粗略统计,结果是在12份的研究报告中,出具“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有10份,“中性”的评级有2份,“回避(减持)”没有,所占全部报告评级的比例分别为80%、20%和0。

  而一位资深的券商研究员也透露,研究员对上市公司作出“中性”、“减持”等不乐观评级的研究报告虽然不多,但在一些风格比较大胆,独立性相比很高的研究所中,部分研究员还会“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具有些评级为“中性”、“减持”的研究报,而其他一些券商则极少对上市公司作出“减持”等带有负面评级的研究报告。

  “现在的券商研究员在作研究员报告的时候,不止要作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还要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偏好有所了解。特别是基金持有的一些重仓股、基本面不错的公司,研究员即便再不看好,也不会贸然对上市公司作出“减持”的评级,因为这关系到研究员的‘水平’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说到。

  相关:谁是最大忽悠分析师之王合绪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