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盘重回2600点:会重启IPO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6:53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华强)

  2622.11点!

  5月7日上证指数跳空高开跃上2600点后一路上冲,创下年度新高。但当天午盘前即大幅震荡,虽然宏观形势在转暖,但IPO重启的压力,随着股市震荡走高,亦再度显现。

  4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本周陆续公布。尽管业内专家预计4月份CPI、PPI将继续下滑,但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宏观经济转暖的信号越来越明显,前一段时期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触底的“多空”分歧,似乎正在缩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表示,在中央和地方刺激经济政策的有效带动下,我国经济已率先回暖,并正向回升发展,他甚至预计GDP增速从二季度开始恢复上升。

  市场永远是最敏锐的。上海睿信投资公司董事长李振宁5月7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春节以来的涨势“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

  蹊跷的是,投资者的热情似乎并没有“水涨船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新增股票账户116.8万户,低于3月的126.6万户及2月份的152.8万户。

  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宏观形势尽管逐渐明朗化,但市场在等另一只靴子落地,那就是重启IPO。去年9月因为市场行情不好,证监会暂停放行IPO,时至今日已过半年,有33家已过会的公司还在等待证监会准予发行的指令。

  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融资,暂停显然是不正常的,这种不正常现象长期持续存在,越久对市场的压力越大。重启IPO就像泰山一样压在A股市场上,它之于投资者的心理负担无异于达摩克里斯之剑,“靴子”落下来反而会让市场安心。

  宏观数据趋向好转

  对投资者而言,整个宏观经济的好坏显然是最为重要的投资参考。尽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也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但在复苏的道路上,我们显然显露出越来越多的积极信号。

  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被认为是快速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一般认为,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日前,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4月PMI为53.5,较3月的42.4上升1.1,为2008年12月以来连续5个月反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环比提高6.5个点;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虽然比去年四季度回落了1.4个点,但相对去年四季度比三季度21.6个点的回落,降幅明显收窄。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回升和企业景气指数降幅的明显收窄,从生产者方面显现出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迹象。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3%,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 4.5个百分点;从企业库存情况看,存货指数在上年逐季下滑之后,今年一季度回升6.3个百分点,预示着企业生产可能即将步入活跃期。

  从产业数据来看,国民经济中的几大支柱产业都显好转迹象。第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4880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2个百分点,但比1~2月提高3.1个百分点;累计销售面积1.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2%,为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后的首次正增长。

  汽车市场的暖意则更为强烈。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达到267.88万辆,一举超越美国,夺下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2009年汽车市场的预测为:总销量在1020万辆左右,比上年增长8.7%。

  很明显,企业已经从前期过度担忧状态回归到了正常状态。不可否认,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会继续通过严峻的出口形势进一步体现出来,但我们在庞大的项目投资拉动之下,内需的增长是惊人的。

  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货币运转上也有相关体现。5月6日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3月末货币乘数为4.27,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年末高0.21和0.59。业内人士指出,货币乘数的提高,表明近期货币扩张能力有所上升,而这是经济活动积极的表现。

  市场转向长期慢牛

  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催生了今年以来股指在波动中的大幅上涨。

  3月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373点和784 点,分别上升552点和231 点,涨幅30.3%、41.7%;至记者发稿日5月6日,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再上涨219点和99点。

  李振宁认为,现在还有人陷在熊市思维里不能自拔,说这是熊市的反转,其实这种轮涨表明已经进入牛市。“未来将是长期慢牛的态势。”他说。

  曾经以市场人士身份参与过股权分置改革决策论证过程的李振宁,对中国股市别有一番见解。“按惯性思维,熊市好像不会这么短。但你要想一想,我们从2000点涨到6000多点的高位,是花了两年时间,当时都认为太快;而我们从高位掉到1600点,只有一年的时间,这就正常了吗?”

  李振宁表示,牛市、熊市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他坚持认为,调整的空间过大,理所当然时间上就短。

  中国宏观经济业已走出低谷,中国股市已经建立起走出谷底的趋势,不会逆转。即使是现在重启IPO,这个长期慢牛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中国股市之所以曾经被人称之为“政策市”,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之手屡屡现形于市场。在A股的历史上,IPO和印花税一样,是管理层调控股市的“法宝”,股市太火爆了,就多发点新股;行情到了另一个极端就停掉。

  重启IPO,资金问题显然是市场最为担忧的。联合证券高级投资经理魏静洋向记者表示,现在市场信心是解决了,但资金问题还是存在。“4万亿投资里是有一些资金潜进了股市,但迟早是要流向实体经济的”。

  不过我们认为,重启IPO可能确实会给大盘带来一定的短暂冲击,但是一个没有IPO的资本市场才真正令人担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足以支撑A股长期慢牛的态势,但没有好公司的不断加入,长远来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IPO开阀的最佳时机

  宏观形势趋好,市场流动性充足,正是重启IPO的最佳时机。

  按照证监会官方的说法,IPO重启三市场条件:市场信心、发行人发行意愿和投资者投资意愿,外加一个“政策”条件,那就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目前看,市场条件基本成熟。

  市场信心和投资意愿,在个股轮涨面前毋庸置疑,至于发行意愿,在大盘2600点的高位,似乎也不必担忧。

  33家已经过会排着队等候发行通道的公司,在2600点时已经没有了“惺惺作态”的必要,因为作为发行人来说,公司已经没有了利益上升的空间。

  目前的发行定价机制,尽管也有市场化询价,但发行价格是在监管层“监管”范围之内。业内人士透露,监管层的要求是市盈率在10~20倍之间,绝对不超过20倍市盈率。也就是说,公司IPO能够募集到的资金,顶上天也就是按20倍市盈率折算。

  2600点是个什么概念?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粗略测算,市盈率达到20倍时,对应的上证综指点位在2500点左右。

  鉴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理应存在的一个合理差价,二级市场的2600点,正是上市公司发行效益最大化的基点。当然,一级市场“掮客”们的暴利就不复存在了。

  2600点之际重启IPO,是挑战投资者心理的点位,也是考验决策层智慧的点位。既然重启IPO是一只迟早要落下的靴子,此刻落下最为恰当。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一、二级市场价格空间巨大,发行定价时还有谁会去认真考究公司的真实价值,反正能在一级市场上抢购到,转手就是暴利。这样一来,好公司差公司鱼龙混杂在一起,二级市场上的泡沫也就随之而来。

  我们认为,在这个较为适当的平衡点如果不重启IPO,非要按部就班等到股市累积涨幅过大后再启动IPO,过度的获利兑现诱惑,肯定又会造成一轮股市大波动。

  定价市场化是最大的维稳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这33个字是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资本市场的表述。

  日前,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表示,IPO何时“开阀”要考虑社会稳定问题。但本报认为,维稳绝不应该是重启IPO的障碍,股市大波动,过不在IPO,而是现有的发行体制。

  中石油的案例,投资者记忆犹新。16.7元的发行价格,上市首日就被炒到了48元,然后一路下滑,最后跌入10元之下的谷底。

  而它超过总市值两成的“庞然身躯”,拖累大盘简直直不起腰。“如果它的发行价格是40元,机构敢那么争先恐后的获利甩盘吗?”李振宁一针见血指出定价弊端。

  市场格局扭曲,说穿了是利益使然。上市公司要做高股价撑面子,承销商要依赖市值提“佣金”,中签的机构要推高股价后牟利。

  而发行定价机制恰好“帮助”这些利益共同体完成了各自的利益。

  在上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指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一定要恢复,但目前新股发行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将考虑用新的方式来恢复IPO。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核心就是定价。为什么一定要证监会确定一个10~20倍的市盈率价格范围呢?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监管层给出的一个新理由是: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政府有责任对秩序进行一定的维持。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新的发行制度改革能完全实施市场化定价,将大大减少投机行为,对避免市场大幅波动会有莫大的好处。

  道理很简单。市场定价的好处是,低了发行人不干,高了投资者不干;最终,承销商制定的发行价必然只能是市场公允价格,否则,这单生意就得泡汤。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