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 刚 北京报道
尽管证监会三天里两度澄清IPO(首次公开发行)暂不会重启,市场依旧担心创业板带出的是IPO行将破茧,并很可能是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未妥善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情况下,强行闯关的信息。
《华夏时报》记者4月初在针对3月大小非减持创历史新高的采访中注意到,多数研究大小非问题的学者、分析师都透露,目前监管层对大小非话题已避而不谈,这很可能会让A股在反弹道路上一直伴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向记者指出,当前热议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不会有针对大小非问题的大动作,现在监管层已对大小非问题三缄其口。
结合二次发售机制等逾半年都未问世,很可能意味着,大小非难题将无解。
大成交量拉升减持量
在今年A股市场连创短期新高的“阳光”下,大小非阴影似乎已离投资者渐行渐远。但实际上,大小非减持对市场构成的压力一直存在。
2月沪深两地股指冲高回落的背后,是大小非疯狂套现10.19亿股,创下去年6月中登公司按月披露大小非减持数据以来的最大单月减持量。且这一现象在3月份继续被演绎。
3月大小非的实际解禁压力并不及2月,但减持量却创出历史新高。记者查阅最新的Wind数据了解到,截至3月31日,3月份计有8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减持公告,85家大小非股东累计减持10.67亿股,环比增长52.23%。
根据变动期间股价均价计算,3月大小非股东合计减持金额高达147.46亿元,与2月相比,激增80.39亿元。
为何在3月会出现如此集中的减持行为?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向记者指出,股指上升行情涌现的很多买盘,使得大规模减持条件具备。比如3月成交量比较大,减持量也就会较大。但他强调,这不会对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潜移默化消耗做多力量
根据张刚的统计,4月份限售股解禁额度为2279亿元,比3月减少584亿元,是2008年6月以来单月解禁额度第二大的月份。且4月份解禁股数占总股本比例在5%以下的股东有63家,少于3月的104家,4月份解禁大非较多的特征十分明显。
“4月大非较多,小非的份额相对较少,但这不意味4月的大小非解禁压力就会小,因为从历史上看,大非解禁套现也比较多,比比皆是。”
从张刚的研究看,由于解禁规模不是很大,当天都不会对股指构成直接下跌的影响。他的形象描述是——解禁股压力是一点一点消耗做多的力量,是一个慢慢吞噬市场资金的过程。在他看来,这是产业资本在股票市场的套现行为,套现之后的资金未必会留在股市中。
吕随启也指出,大小非的问题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正是因为大小非不断的套现,使得股指现在迟迟上不去。
其中的逻辑是,大小非套现和上升到高点涌出的获利盘“异曲同工”。假设没有大小非问题,市场上涨的阻力就是获利盘和解套盘,现在相当于所有的大小非都是获利盘,且比获利盘的“更恐怖”。这是因为,大小非持股成本很低,即使市场跌到很低,大小非套现动力比单纯解套的动力也要大得多。
堆积“堰塞湖”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大小非减持压力并不完全是股权分置改革遗留的“老大难”,更大的一个解禁压力来自IPO首发、增发配售等形成的“大小限”。
根据西南证券的数据统计,4月份股改限售股的解禁额度为1696亿元,比上月的2698亿元减少了1002亿元,但首发、增发配售、定向增发等部分的解禁额度为583亿元,远高于3月份的165亿元,是3月份的3倍多。
国海证券研究员钟精腾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显示,从解禁压力的时间看,IPO等形成的大小限解禁压力才刚刚开始:2008年这部分解禁量仅303.14亿股,而2009年解禁量高达4639.62亿股,2010年解禁量也达到2878.29亿股。
如何化解迅速攀升的大小限数据,不再向“堰塞湖”中增加新的压力,正是目前市场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内容热议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张刚看来,解决IPO大小非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尝试。他认为,近期创业板的推出和对立立电子的重新审核,意味着今年年内重启IPO已成定局,“但若市场整体走势较弱,或仍有延后的可能”。
他强调,重启IPO就要先改革发行制度,改革中除询价机制方面,避免大量制造新增的限售股也很关键。张刚的一个解决之道是,可考虑在上市首日基本实现全流通,对主要股东和高管人员的套现比例则加以限制。“这样可以实现上市首日的低溢价,也避免了后续不断增加的限售股解禁压力。”
大小非可能无解
去年夏天,证监会曾表态为缓解大小非减持压力,将配套推出二次发售等机制,但时至今日,这些意在缓解大盘运行压力的政策迟迟未有下文。吕随启透露,就他了解,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针对大小非方向不会有大的动作。
他向记者描述了一个悖论:网上的民意调查显示,60%到70%的人认为大小非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创业板排在最后,但监管层把创业板放在第一个解决的问题中,而大小非问题基本上不列入考虑范围。
而最近在学界流行的一个“段子”似乎也在佐证监管层无意再出政策解决大小非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向记者指出,最近一家机构召开了一个资本市场方向的论坛,监管高层也参加了是次会议,结果一听要讨论大小非问题,当即率领手下数名官员集体退场。
吕随启坦言,如果大家都不承认大小非问题,怎么会采取措施去“亡羊补牢”?在他看来,大小非问题不解决,IPO重启就有难度。而如果IPO重启后,新的大小非继续进入市场,无疑是在堆积“堰塞湖”。
他强调,微观经济主体没有能力解决大小非问题,而对以逐利为目的的主体而言,拿到大小非筹码获取暴利最重要,所以,受损害的主要群体将是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他们将为此付出非常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