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华闻之争陡增变数 社保案后遗症仍在发作(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4:11 财富时报

  新华闻之争

  “肯定有影响。”无论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海集团),还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下称中国人保),对此前被舆论称做新华闻之争的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而言,这都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况。

  上海黄浦区国资委的这个举动,令正在进行却充满波折,并且进展缓慢的华闻控股重组完全陷入了僵局。

  在中国资本市场众多风云一时的派系中,华闻系是个很有特点的资本玩家。

  时下的华闻系是个拥有超值资产的庞大金融体系。这个手上拥有两家信托(中泰和安徽国投)、一个证券公司(国元)、一个基金公司(大成)、三家期货公司(华闻、迈科、瑞奇)的核心控股方是上海新华闻。

  据华闻传媒公告披露,截至2006 年底,华闻控股资产总额211.42亿元,负债总额146.08亿元,净资产8.39亿元;2006 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4亿元,净利润 1.63亿元。

  无法否认的是,华闻系变身历程中,现已因上海社保案卷入而获刑的原华闻控股常务副总裁、上海新华闻总裁,被舆论称为昔日华闻系“灵魂人物”王政的作用。

  1993年,王政通过定向募集在广西成立广联(南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联投资),注册资本11.1亿元。1999年,广联投资与人民日报社合资成立华闻投资有限公司,广联投资占股60%,人民日报社持股30%。2001年,华闻投资增资扩股至3.98亿元,人民日报社增资至3.78亿元,持股94.97%;而广联将原有1500万元股本转让给人民日报社,所余1500万元股本相应摊薄至3.77%的持股。同时,华闻投资更名为华闻控股。2001年,广联投资和人民日报社合资成立了新华闻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新华闻),双方各占50%股份。

  直到2006年11月初,随着上海社保案的深入,王政和其一手操控的华闻系在社保案中的身影也开始浮出水面。彼时的形势,让华闻系的控股方华闻控股背后的人民日报社也感觉华闻控股其实已经是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

  于是,急于想与上海社保案脱净干系的华闻控股开始找寻合适的接盘者。2007年3月,人民日报社和中海集团达成协议,合作双方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增加中海集团作为华闻控股的新股东,使华闻控股注册资本增至12亿元,中海集团持有75%股权,人民日报社持有25%股权。中海集团将分别以8.02亿和3亿元向华闻控股注资购买人民日报社所持1亿股股份,最终以75%股权控股华闻控股。

  但是,未料的是在此协议中,双方并未提及广联投资的利益,而此时,欲借广联投资,进入并最后主导华闻系的人保控股开始不满。

  于是,2007年11月19日作为华闻控股的小股东广联投资,以重组协议侵犯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为由,起诉华闻控股,要求法院判决华闻控股的重组引资协议无效。由此引爆被后来舆论关注的“新华闻之争”。

  颇有意思的是,截至目前,这场围绕华闻控股重组的新华闻之争仍然还在暗中紧张对抗。1月23日,在南宁中院,广联小股东——广西南宁加博企业策划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南宁加博),以中国人保对广联投资的增资涉嫌程序不合法为由,对广联投资提起的诉讼将正式。如果小股东诉讼成功,中国人保就不能成为广联的控股股东。这样的结果,对另一当事方中海集团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有媒体消息称南宁加博的法人代表前不久已经变更为中海集团关高层。

  “华闻控股的重组目前没有特别明显进展。”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海集团方面,原先设想通过收购华闻控股股权,重组华闻控股,其他运作依然还是通过新黄浦这个平台。

  看来,这场新华闻之争的热闹演绎还将继续。加上这次的上海国资欲重新收回新黄浦股权,华闻系的结局,目前谁都无法预料。

  一些不同的声音和可能的结果

  “估计最终还是会通过协商解决。黄浦区国资委应该会和华闻控股目前的实际大股东中海集团谈判。”知情人士表示,随着中海集团正式成为华闻控股的实际大股东,此案最终还是会回到双方协商状态。

  事实上,隶属国资委的中海集团入主华闻控股,从某种层面看,已经把华闻系原来的民企性质变身为国企。“所以理论上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说法。”有知情人士认为,不仅如此,从立项当时看,尽管“外滩源”现在是个很好的项目,但当时确实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此外,把2005年的对价与现在的股价相比,从市场角度而言也欠合理。“当时转让新黄浦股权都是符合法律程序的。”

  上海金英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郑彧表示,要求撤销交易是法律赋予交易当事人的权利,但一项已经完结的交易不是可随意被撤销的,要有法定的理由与程序。从目前对华闻控股的指控而言,除国家利益受损(指单方的上海国资利益)可作为合同无效的理由外,其他事项都不构成法定的无效或解除理由,也就不能起到“恢复原状、返还财产”的法律效果。

  根据目前媒体公开资料分析,郑彧律师认为,黄浦国资委诉讼的目标是“恢复原状,返还财产”,而在我国法律上可产生这样目标的支撑理由有两个:“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不过,郑彧表示,尽管单纯从法律概念而言,目前此案中合同无效和合同解除的理由并不充分。但从司法实践经验出发以及上海市政府方面志在必得的决心下,本案很可能会依据“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个人利益”为基点得到判决结果。

  某投资机构人士从资本角度坦言,新黄浦股权易主致20亿国资流失,是按照现在的市值来计算的。这说明现在的资本市场形成的价格至少给国资流失认定有个定量计算基础,更加证明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此外,资本市场的疯狂,让还没爆发的“罪恶”可能掠夺更高得数额。该人士表示,其实,不管对于投资者、基金,还是管理层及国资,对价格和价值的认定,设立一个合理的信托机制才是最适合的方法。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