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保荐代表人流动性调查 投行业寡头时代渐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5日 08:10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于海涛 华观发

  人才是投行业务的命脉,因此"挖人"就成为投行竞争中最常见的手段。

  自2004年3月24日第一批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后,保荐代表人流动问题一直吸引着市场的眼球,瑞银的"挖角事件"更是使这种关注变得白热化——传言有保荐代表人转会费已高达上百万。

  保荐代表人资源的稀缺性引发非理性流动的争议再次高涨。

  本报记者遍访全国68家具有保荐人资格的券商,试图调查"稀缺"的真实性,并还原国内投行业竞争的真实状态。

  真假稀缺

  "我们的保荐代表人基本够用,但为了拓展业务,还要再招聘几名。"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副总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一环。

  另一家本有两名保荐代表人的小型券商也在急招,原因是一名保荐代表人转投了一家大型券商,公司面临保牌困境。

  同是需求,目的相异。

  "我判断有些券商确实紧张,但总体来说,谈不上稀缺。"一位资深研究人员表示。

  公开数字显示,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保荐人是68家,通过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的1320人,其中已经注册为保荐代表人为838人。

  本报独家获得的权威资料显示,目前

证监会在审项目235个,占用签字保荐代表人数是470人。截至目前已经有42个项目过会,即腾出84个保荐代表人,流转为可供签字的"空闲"保荐代表人。实际上在审193个,占用签字保荐代表人仅386人,也就是说,市场上还富余368个保荐人是可供签字。

  另外还有482名已通过考试并准备注册的准保荐代表人,处于良性循环培养状态。

  很明显,就在审项目与保荐代表人的对应关系而言,保荐代表人总数并不是稀缺的,甚至是绰绰有余的。

  而在审项目与保荐人的对应关系则显示出了保荐代表人的另一种"富余"。

  235个在审项目中,排名后十位的保荐机构在审项目只有四个,并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发行过会。

  也就是说,这十位券商所拥有的28个保荐代表人近一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而公司还要花相当大的成本去维护。

  据记者了解,这28个保荐代表人中已有人"去意已决",原因是"做不到项目干耗着,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不利,毕竟现在这个年纪正是积累经验的关键期。"其中一名保荐代表人说。

  人才竞争加剧

  "保荐代表人并非因稀缺而流动,人才竞争是其内在动因。"上述资深研究人士表示。

  新老划断后,

资本市场基本性制度建立,企业发行上市几成一种"时尚",专业投行人员因此成为最稀缺的人才,为各大券商争夺。

  "保荐代表人,用我们自身的眼光看,是投行业内的高端持牌人,争夺是种必然。"上述中型券商投行部副总说。

  但这并不意味只要有保荐代表人"光环"的,就会成为被抢对象,"我们需要的是有投行业务经验的、比较资深的优秀人才。"一券商老总表示。

  事实上,不仅保荐代表人身价水涨船高,其他的,诸如金牌行业研究员等也成为券商甚至基金追逐的重点对象,其薪酬水平足以抗衡优秀的保荐代表人。

  "某种意义上讲,业务水平高的人员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和效益,因此各类优秀人才都是我们青睐的对象。"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

  金融业对外开放,外资券商的进入,加剧了人才的竞争。比如瑞银,进来开展业务自然需要一个团队,而这些人才一定是从已有的人才中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人才流动可以理解,也应该鼓励,没有人才流动就没有竞争。"一位接近管理层的权威人士表示,因此,管理层不能也不会去人为地限制,所能做的就是加强日常动态的监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券商对保荐代表人的争夺,反映了投行业务管理和保荐代表人管理之间的矛盾,即保荐代表人在业务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未来,投行业务的竞争更多是券商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保荐代表人个体的竞争。因此投行应该根据专业分工,进行人员配置,保荐代表人只是项目小组成员之一,具体承担的工作要看保荐代表人能力而定。

  如此一来,现在市场上"卖签字"的保荐代表人将面临淘汰,这种类似"个体户"的做法,无法保证项目质量,也极易引发保荐人道德风险。

  投行"寡头"时代来临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各种资源正向大券商集中,且这种势头越来越猛烈。

  本报获得的权威资料显示,新老划断以来,中国证监会共审核通过了267个发行项目。其中,前十大券商保荐的项目143个,占比为54%。而目前在审的235个项目中,前十大券商保荐的项目有111个,占其总数的47%。

  "前十大券商的项目往往质量好,过会的速度也相对较快。后十家券商好多一个项目都没做出来,且是大券商不愿意做的。"接近管理层人士说,上市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向大券商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良禽择木而栖',保荐代表人向大券商的集中不可避免,因为券商行业正不断分化。" 上述北京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

  本报获得独家权威资料显示,目前68家保荐人中,前十大券商集中了336名保荐代表人,占40%;而后十位券商只有28名保荐代表人,仅占3.3%。

  "用不了多少时间,前十位券商所拥有的保荐代表人很有可能占到百分之五六十,甚至'黄金分割'、二八比例都有可能发生。"上述接近管理层人士预期。

  在此大的趋势下,券商间的层次会逐渐拉大,内控严格、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券商,逐渐会赢得更多客户,投行寡头时代将正式来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