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眼力健密洽*ST潜药 东盛系卖药抵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09:58 21世纪经济报道

眼力健密洽*ST潜药东盛系卖药抵债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王传晓

  巨大的“潜江制药”招牌树立在办公楼顶,大门上的公司名称则打上了东盛的烙印——湖北东盛制药有限公司。

  7月12日中午,武汉开发区高新技术工业园28号,*ST潜药(600568.SH)位于武汉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公司一名员工告诉记者,由于市场需求不多,目前生产线还没有全部开工。

  这名员工或许不知道,*ST潜药即将迎来第二次被转让的命运。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美国眼力健公司有望成为这家眼科药业上市公司的新主人,这亦标志着东盛集团资产变现将再下一城。

  眼力健抢先

  继拜耳收购东盛旗下的“白加黑”之后,郭家学这次又找到了一个有实力的买家——美国眼力健公司。

  “我们现在一天申请一次停牌。”7月11日下午,*ST潜药

证券事务代表陈丽玲拿出文件夹,向记者展示着连续5天的停牌申请报告书。在记者半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先后有5家媒体来电,询问重组事宜。

  7月4日,东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东盛科技(600771.SH)和*ST潜药双双因重大事项停牌,至今未复牌。

  *ST潜药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停牌是因为重组事项——东盛集团将出售所持有的*ST潜药25.7%股份。

  传言中最有希望入主*ST潜药的两家企业,分别是欲借壳上市的宏图三胞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图三胞)和美国专业医药产品生产商眼力健公司。

  陈丽玲向记者表示,宏图三胞公司已经发布公告否认了。对于眼力健,她不置可否。

  *ST潜药董事长叶继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重组主要是东盛集团和潜江市政府在谈。关于重组对象,他对宏图三胞和眼力健都予以否认。

  种种迹象表明,眼力健已经在这场争夺战中占得先机。

  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初,郭家学就曾与宏图高科(600122.SH)高层在南京密会。宏图高科欲将旗下的宏图三胞剥离出来,借壳上市。目前,宏图三胞是国内最大的IT连锁零售商之一。

  但由于宏图三胞的目的很明确,只要*ST潜药的壳资源,因此出价较低,这显然不能让急于“变卖家产”还债的郭家学满意。

  相比之下,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的眼力健公司,开出的条件更为诱人:收购潜江制药的股权和资产。有着近60年历史的眼力健公司,从事专业化医药保健产品及护眼产品的生产,目前正在以42.3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竞争对手博士伦。

  相关人士分析,眼力健主要产品为眼科医疗器械,其产品与*ST潜药在产业链上处于上下游关系。1995年,眼力健在杭州投资2970万美元,独资兴建了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制造隐形眼镜护理液、人工晶体及眼科医疗手术器械等产品。

  *ST潜药相关人士表示,潜江制药的生产线全部从国外引进,“在国外也属于高端产品”。尽管处于亏损状态,但*ST潜药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

  东盛累及*ST潜药

  从当年与太太药业大打出手,全力争夺潜江制药的控股权,到现在低价出售抵债,短短4年时间,*ST潜药的命运,在东盛集团手中仿佛坐了一次过山车。

  2003年6月23日,东盛集团及其关联公司西安风华医科以6.44元/股的价格“接管”潜江制药所有国有法人股,每股比净资产溢价0.34元。

  据悉,东盛集团是潜江制药在有意向的二三十家企业中筛选出来的。而当时,潜江制药的毛利率惊人,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基本保持在55%以上。

  此后,*ST潜药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与净利润之间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戏: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净利润875万元;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8.1亿元,净利润-3792万元;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一跃攀升到14.8亿元,亏损则高达8662万元。

  由于连续两年亏损,潜江制药已被戴上了*ST的帽子。如果2007年继续亏损,*ST潜药就退市。

  *ST潜药一位员工告诉记者,潜药“曾经是很有想法的”,但在武汉和潜江建设的两个工业园,使得*ST潜药资金链紧张,加上医药行业整体陷入低迷,*ST潜药一下子走入了困境。

  “当初在武汉建这样一个生产基地,投资2亿多元,建了5条生产线,目的就是要把这里建成潜药的眼科基地。”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一位*ST潜药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但他坦言,由于医药行业大环境欠佳,加上对市场预期不足,以至于现在的生产能力不能饱和。

  该工作人员称,花巨资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其产品在国内售价较高,很难被市场接受,“比如说瑞珠,这是国内第一个人工泪液,20多块钱一盒”。目前,武汉生产基地的一部分业务是为国外产品做贴牌代工。

  而东盛的到来,则被这位员工看作是潜药盛极而衰的开始。

  广告统一收归东盛账下后,公司品牌运作亦不太成功。该人士表示,潜药的产品太多了,但没有一个销量过亿的,也没有过千万的。与此同时,广告打得半生不熟,使得潜药品牌始终做不起来。

  “‘白加黑’为什么能够卖10几个亿?就是因为在广告上舍得投入,其实药品的成分都是相同的,只是品牌不一样。”该潜药员工一脸委屈地说。

  卖“药”抵债

  去年末,东盛科技爆出大股东东盛集团巨额占款15.88亿元的消息。东盛本寄希望于将旗下“白加黑”等3个西药OTC品种以10.72亿元人民币卖给拜耳医药保健。但由于涉及到外资并购,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批复下来,拜耳的钱不能到账,迟迟不能缓解还债压力。

  因此,卖*ST潜药还债,被提上了郭家学的议事日程。

  长江证券一位研究员分析,东盛及其关联公司西安风华医科共计持有*ST潜药4600万股,如果按停牌前的二级市场价格7.94元/股计算,这一部分股权市值可达3亿多元;若每股按净资产出售,则只值1亿多元。

  好在*ST潜药已经有了复兴的迹象。据叶继革介绍,今年上半年,“*ST潜药的销售和回款情况都不错,今年扭亏将成定局”。

  今年6月,因为将*ST潜药下属公司园林青公司的土地转让给潜江市城投公司,*ST潜药获得潜江市政府一笔1400万元的财政补贴。

  而*ST潜药巨资建设的抗生素生产线,有望在今年获得国家审批。一旦投产,将给*ST潜药每年带来数亿元的收入。

  眼力健的入主,或许是*ST潜药涅槃重生的开始。

  (本报记者李进对此文亦有贡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