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建事件触发公募出走潮 监管层酿激励机制松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2日 00: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申兴 孙健芳 深圳、北京报道 5月26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称投资总监江晖因个人原因离职。而信诚、天同、友邦华泰等基金公司也于近期公布有基金经理离任消息,而业内关于“某某基金经理即将离开”的传闻更日见其多。 “在唐建事件之后,‘老鼠仓’传闻四起的后果是基金业人人自危,有人选择这个时候离开或许是逃避这个高风险的行业,”广州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业优秀从业人员流失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 “唐建事件”发生后,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管理层也正在酝酿制定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基金的有关规定,以求增加激励机制来挽回这一局面。 “老鼠仓”余波倒逼新规 知情人士透露,管理层正在酝酿制定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基金的有关规定,预计将选择适当时机公布。 知情人士认为,导致这一政策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基金经理都在离开公募基金。 最为明显的是博时基金,该公司的两任副总蔡明和杨光启以及明星基金经理肖华都殊途同归,投身了私募基金。南方、易方达、长盛和建信等基金公司也都有基金经理出走私募的情况发生。 而近期更为引人深思的是,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确认了投资总监江晖的离职,而这位曾经力压群雄受聘第一家银行系基金的公募基金人才,同样选择了私募。 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是公募基金人才严重流失的原因之一。 就常态而言,基金经理年收入多集中在20万-100万元之间。“去年我为持有人创造了至少50亿元的回报,自己顶着排名的压力和持有人的质疑,一年也就拿到几十万的收入。”管理着百亿基金的基金经理感叹,“要在私募,几千万早到手了。” 国内有的基金公司还在内部发布公告,严格限制员工买卖基金。这让一部分有投资需求的基金公司从业人员感到为难,他们不得不偷偷摸摸购买基金。 “堤内不足堤外补,”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也表示,基金公司人员普遍都有一些相关的投资,投资收益通常都要比从公司获得的薪酬收入要高。 “这的确是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激励机制不足,”多家基金公司管理层也表示,“相对于基金经理所取得的业绩,他们很容易感到收入不相称。”而投资股票对他们来说,本就是点石成金的傍身术。 另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就是,很多基金公司人士对唐建有兔死狐悲的感觉。“说实话,基金从业人员炒股是个行业普遍现象。”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员说,“这次是唐建倒霉,下次不一定挨上谁呢,每个人都有违规的法律风险。” “最近会里查得很严,不但不能买ST的股票,就连买重组类的股票也很容易招致注意。”易方达一位基金经理感到为难。 唐建事件的余波,倒逼业内人士以及管理层对基金行业现有问题的警醒及反思。 “上投摩根‘老鼠仓’问题出来后,我就建议证监会借鉴国外现成的经验,尽快出办法。”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听说尚主席已经批了基金从业人员可以购买基金的规定。” 据悉,证监会规定主要针对业内人员流失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可能会允许基金从业人员特别是基金经理购买自己所管理的基金。 受益的不只是基金公司人员。“我们都可以买基金了。”一位证监会人士称。 基金公司未雨绸缪 事实上,在唐建事件之后,很多基金公司开始实施补救措施,未雨绸缪。 据悉,多数基金公司已经对基金经理的权限进行控制。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告诉本报,公司较早地对投资研究体系进行了调整,通过自上而下选择配置行业和股票。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确定行业投资方向与组合配置比例,由研究员负责各行业的趋势判断及个股选择,然后再构建股票池,股票池中每只股票的配置都有比例限定,基金将不会出现超行业配置现象,投资也从传统的“股票投资”转向“组合管理”。这种模式使得基金经理的权力被削弱,基金经理做“老鼠仓”的难度也将增加,“基金的投资风险将被最大限度地控制。”高良玉表示。 另外一些基金公司,则开始对内部所有的通讯系统进行控制,在工作期间内,工作人员的手机、电话,甚至邮件和msn都被控制,有些公司甚至不允许员工使用公司之外的其他邮箱。“交易员和基金经理的电话在交易时间将被集体上交并锁起来。”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介绍。 “不过,这些措施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说,“基金公司的措施只是让基金经理‘老鼠仓’变得不那么容易罢了。” 而更多的人认为,要消除基金“老鼠仓”的隐患,根本上应该放宽对基金从业人员购买基金或股票的限制。 由于基金公司规定员工亲属不得投资股票,一些基金公司人员抛出他们的问题: “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比较穷,基金经理的收入可以补偿给他们两三万;但是如果基金经理兄弟姐妹比较富有,他们的收入损失由谁承担?” “如果不行,我宣布跟我们家人脱离关系,不知道这样情况下,他们是否可以投资股票。”一些业内人士更是提出极端的想法。 而在国外,允许基金公司从业人员特别是基金经理购买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是通行做法。这种做法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采用申报制度,基金从业人员如基金经理都可以买卖股票和基金,只要在事前进行申报备案,由基金公司稽核部门在对该笔投资的合规性进行检查之后,再予以放行。只要基金经理能证明自己购买股票或基金时,客户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就不会受到任何责罚。 管理层疏堵结合 允许基金公司从业人员购买基金是疏导的做法,监管层对于违法行为依旧采取高压态势。 最近,管理层要求基金公司申报员工和员工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码、证券账户。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首任组长王连洲认为,这应当视为是查处“老鼠仓”的积极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老鼠仓”所采取的积极而主动的出击姿态。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版本的“老鼠仓”传言,而监管部门也闻讯调查了多家基金公司,目前已经公布调查结果的尚且只有唐建一例。 “现在,国内没有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敢拍胸脯说,自己公司内部没有‘老鼠仓’。”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副总说,“因为我们无法查证这些公司的基金经理是否有该种行为。” 他告诉记者,自从行业爆出“老鼠仓”传闻之后,证监会就对涉及的部分基金公司进行了调查,最后锁定了部分基金经理。“但究竟是哪些基金经理,证监会也没有通知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也不知道,因为基金公司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查基金经理及其亲属的账户。” “一旦查出,坚决处分。”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老总都表态。 但这并不能解决目前国内基金经理的所有问题。 据悉,目前除了存在个别基金经理“包二奶”现象,部分基金经理买豪宅、消费奢靡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风气。这部分人士年纪轻轻就掌握巨额财富,背后很大部分原因是“老鼠仓”导致财富的膨胀。“听说有基金经理在北京买了价值上千万元的别墅,而且是一次性付款。”消息人士称。 在基金研究人士看来,要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要加大处罚力度。在国外,对基金经理的违规行为处罚很重,一旦查实,终生禁止从事相关行业并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建立举报制度。在国外,股票从业人员违规,有罪则予认定,否则被举报人必须证明自己的清白。监管部门规定,对举证有重要贡献的人,可以分享涉案“老鼠仓”的违规收益。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从业人员开设“老鼠仓”的成本,减少“老鼠仓”的数量。 但绝大部分人士认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关键还是要依赖基金经理的自律。 鹏华基金人士就指出,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无论内控体系、制度流程多么完善,最终都需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去落实。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切实执行相关的制度和流程,而内部监察稽核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和纠正的作用,那么所有看似完善的制度都将会成为一纸空文。 在唐建事件之后,“老鼠仓”传闻四起的后果是基金业人人自危,有人选择这个时候离开或许是逃避这个高风险的行业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