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拯救三九 华润出线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 19:12 《财经》杂志网络版

拯救三九华润出线内幕

  华润的出场正暗合国资委在2006年逐步清晰的某种战略意图,即国资委谋求在更大视野下搭建一个央企医药平台

  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通告,选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为三九重组的战略投资者。六天后,一家全新的公司——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根据初步框架协议,华润集团将以新三九控股为依托,注入40亿元现金,启动对负债总额高达百亿元的三九集团的全面重组。4月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财经》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对此次重组予以详细报道。

  《财经》报道称,2004年5月是三九历史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19年,三九在文职军人出身的赵新先治下,完成了从创立、发展、急速扩张到衰落的全过程;在此之后,赵新先离任、被捕,系列腐败案爆发,三九集团进入了至今未竟的漫长重组。赵新先离任的当月,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派,原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晓民接任三九集团总经理。这也是国资委作为所有者,真正主导三九命运的开始。

  此时的三九集团,确如沉疴在身的巨人:整体银行负债102亿元,其中以对工商银行的债务最重,有近23亿元,后由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其中12.76亿元。银行逼贷,诉讼不断,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当务之急,是与债权银行达成缓和。最终,国务院国资委向各类投资人开放重组权。于是,在2005年,地方国企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外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三家意向投资人。知情者称,三九亦曾与华润接触,但当时在医药产业涉足甚少的华润无意介入。

  重组各方一度加紧进程,希望在2005年11月底前完成重组,但实际谈判远比预期艰难和拖沓。时至2006年初,上海实业和复星向国务院国资委和三九债委会首次正式提交重组方案。然而,两家提出的集团整体偿债率仅为30%多,无法为债权人委员会接受。随后,重组工作陷于僵局至2006年10月。

  再之后,华润加入了意向投资者的阵营。在其余投资人看来,华润的出场正暗合国资委在2006年逐步清晰的某种战略意图,即国资委谋求在更大视野下搭建一个央企医药平台,而这一年,也正是华润受命国务院国资委,获得对总部设于上海的医药业央企华源集团的重组权的一年。

  《财经》报道称,华润最终入局三九,是三九重组路程的阶段性结局,但远非最终结局。  首先,新股东将面临23家债权银行组成的庞大的债委会,它必须兑现2006年末国务院国资委与债权人委员会达成的60%的偿债率承诺;其次,新股东必须组织三九集团清偿其对旗下上市公司三九医药高达37亿元的大股东占款;最后,在2006年末方始正式介入重组、“涉世未深”的华润,还将面对一个深不可测的“老三九系”——这个因多年并购扩张而形成的庞大而失控的系统,究竟还有多少隐性债务和诉讼?还隐藏着多少危险的未知数?

  而华润的另一条战线——华源重组,如今仍在胶着之中。至今,华润尚未完成对华源集团的真正注资,未在法律意义上成为后者的所有人,从而也未完全承担起包括偿债在内的各种责任。它所面对的,则是来自华源债权银团的不断诘问,以及重组对象的诸多反弹。

  3月29日,三九最大债权人工商银行与债权委员会财务顾问工商东亚融资有限公司的代表,在北京工商银行总行与新投资人华润进行了首次会谈。接下来,债委会的其他成员也将陆续与华润磋商。而多位银行债委会的代表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他们至今并不清楚三九重组的确切方案。-

  (全文详见4月2日出版的2007年第7期《财经》封面文章“拯救三九”、“赵新先与三九”)

  全文链接

  拯救三九

  赵新先与三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42,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