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2005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年会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上市公司竞争力弱于非上市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 09:22 中国经济时报

  《2005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研究结果出人意料

  记者李慧莲北京报道 即将出炉的《2005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带来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虽然中国上市公司本身的竞争力在加强,但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整体处于下风,并且上市公司的总体表现为竞争力强弱的两极分化严重。

  该报告的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中原因有三:一是长期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形成的一种普遍的错误理念:即把上市成功当成经营成功的一个标准,把融资当做收入,公司上市后随着资金的稀缺性减弱,公司管理层赢利动力减弱。二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应用资金的盈利能力跟不上资金数量的变化。上市后企业手中可利用的资金量增大,能否拥有像上市前利用小资金量时那样高的盈利能力,这对企业家们是个重大挑战,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三、中国股市存在盘子小、流动性差等特点,股市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更新机制,导致好的公司不愿意在A股上市,或者上不了市,而已经上市的差公司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退市,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上市公司追求业绩的动力。

  “也许正是因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的不断下降,才导致目前这种‘宏观经济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价却不断下跌’的悖理现象。”金碚说,通过近几年我们对上市公司平均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竞争力要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规模经济不明显的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竞争力要低于非上市公司。

  金碚认为,由此也许可以推论:如果通过

股票上市而融得的资金能够支持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则同时可以增强其资金利用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总体竞争力。而如果上市融得的资金并没有明显地发挥提高规模经济的作用,则不仅难以提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反而可能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样的推论如果可以成立,那么,可以表明,我国企业上市融资的实际效果是:通过股票市场的资金吸纳作用,支持了上市公司的规模竞争优势,却以相对降低企业的效率竞争力为代价。

  此外,报告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转移大部分以失败告终的研究也值得关注。本次研究选取193个上市的工业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其中主营业务转型的有57个,没有转型的有136个,主营业务转型的企业约占样本总体的30%。研究表明:竞争力越弱的企业越倾向于转型。它们希望通过主业转型摆脱在原有产业中的经营困境,进入新的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从总体来看,主营业务转型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向的。竞争力较弱的企业不仅没有通过主业转型实现提升竞争力的目标,反而使竞争力有所下降。

  据了解,从2003年起,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社联合研发的企业竞争力监测系统已连续3年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竞争力动态监测。《2005年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涉及到1143家上市公司竞争力状况的监测结果将在11月4日发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