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正文
 

外资重组券商开启建银模式 北京证券重组获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 14: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方原 北京报道

  外资对国内券商的股权似乎正在表现出又一波热情。日前有消息称,北京证券外资重组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

  此间有分析人士表示,北京证券重组开启了外资重组国内券商的一种新模式——“建
银模式”。从事实上看,“建银模式”的演绎过程是,由建银投资先期对北京证券进行股权整合,控股北京证券;而后把这部分股权转让给外资和有关中资公司,完成合资证券公司的组建。  

  由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因素,以上模式将更多地出现在外资重组国内券商的市场上。

  外资重组的“建银模式”

  “目前大多数券商重组都是通过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和

建银投资主导,并吸收部分创新试点券商参与。其中也包括吸收外资进入。”有观察人士称。

  今年8月汇金公司分别向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提供资金合计40亿元和25亿元。与此同时汇金公司和

财政部共同出资组建了银河金融控股公司银河金融控股公司将通过子公司收购银河证券的部分业务。

  与汇金公司不同建银投资出手的基本模式是:成立新证券公司受让老证券公司原有的证券业务和相关资产。在此框架下建银投资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和重组对象的实际情况对重组方案进行不同的细化。并且在重组过程中建银投资还适时引入了部分创新试点券商联手实施重组。如在华夏证券重组中建银投资联手中信证券;在北京证券重组中除了招商证券外建银投资还引入了瑞银集团等外资机构。

  最近北京证券的重组就是“建银模式”中典型的一例。

  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证券重组方案的大致内容为:新公司注册资本金仍定为15亿元,但过去的老股东权益将大幅缩水,由原来的每股1元调整为每股0.3元,也就是说原来的15亿资本金只留下4.5亿元,原股东占有新公司30%的股权,剩余的股权暂时由建银投资持有。

  但与其他券商重组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建银投资随即将这些股权又转让给了第三方:瑞银、国际金融公司以及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国企,它们分别获得20%、5%、45%的股权。其中,瑞银为获得这些股权付出了17亿元的代价:14亿元是偿还建银投资此前为北京证券垫付的再贷款,其余3亿元作为资本金。与先期众多市场人士预料的不同的是,瑞银不是直接向北京证券注资并获得股权,而是间接从建银那里以高代价收购。为什么要采取绕弯的形式呢?前述知情人士透露,瑞银原本希望通过仿效高盛高华的模式,即增资20亿元(其中14亿元是替北证填“窟窿”,6亿元是新增股本金)获取北京证券30%的股权。但后来,有关部门对这一方案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该方案违反了世贸组织公平公正的原则。目前中国还未正式允许外资投行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只允许通过设立中外合资投行的形式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前高盛通过高盛高华证券‘曲线’进入中国就已经有较大争议,如今再出瑞银这个特例,实在是对市场公平性的损害。”

  分析人士称,“这样可能会形成‘谁有钱谁抢道’的非良性发展。”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建银投资才作为股权“过桥方”出现在重组过程中,而瑞银则以股权收购的形式曲线获得北京证券股权。

  “由于政策限制,通过‘过桥方’组建合资公司的建银模式,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外资重组国内券商方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表示。

  外资开始“挑肥捡瘦”

  在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期间,瑞银大中华区副主席张宁曾经有过这样的表示,他说:“我们也希望早点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服务市场,可市场稍好的时候,政府各方面都不愿意放开,如今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了,各方面找我们的也多了,我们当然要寻求更好的壳了。”

  时至今日,外资对重组国内券商似乎有了更多的期待。

  自2002年7月1日《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已经获得批准设立的合资证券公司已经有五家。继高盛高华成立之后,美林、摩根大通、德意志、瑞银等纷纷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业内预测,这些境外投资银行可望在2006年基本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并将在多个业务领域对国内证券公司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巨量资本是外资券商的优势,他们可以借此获得优厚筹码,甚至绕过政策红线。2004年高盛通过承债方式控股成立高华证券,再成立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就是一例。

  表面上看,在高盛高华中,高盛持股33%,未超过中国政府的规定。但实际上,高盛通过控制占高盛高华67%股权的高华证券而实现曲线控股(高盛为高华证券的高管提供高达8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来出资,而且高盛拥有一项选择权,一旦规则允许,它可以收购高管在高华证券的股权)。

  “高华证券是2004年的事,那时券商重组的迫切性还没有像今日这般紧迫,如今有更多的券商陷入困境,而相关默认政策的限制也使得国内券商更急于寻求外资的救助,而外资显然此时抬高了谈判的筹码。”北京证券研究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认为,国内证券业最困窘的时期也就是外资“挑肥捡瘦”的最佳时机。

  事实也是如此。瑞银集团在重组券商方面现在已比较挑剔,在过去的一年中,瑞银集团已经和国内的多家券商进行了接洽,并且内部圈定了10家左右的公司进行挑选,最近的对象是北京证券,而北京证券是很不错的壳,拥有全部券商应具有的资质。

  外资重组期待政策空间

  华欧国际是中国入世后第一家合资券商,中外股东分别是湘财证券和里昂证券。 对于外方股东的“心事”, 湘财证券相当明白。

  湘财证券上海管理总部的一位人士称:“合资券商迄今坚持着双元结构的股权合作模式,然而这并不代表外资股东不作为,相反,外资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增持冲动。”

  股权分配一直是问题所在。由于有外资持股不得超越33%的政策限制,部分外资不得不变着法儿谋求话语权,于是有了多元股东结构下的并列第一大股东,有了少数股东控制局面的以少胜多现象。

  近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考虑提高外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的比例,最有可能调高至49%。许多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调高参股额度旨在化解众多国内券商关闭清算的危机。

  正在准备参股北京证券的瑞士银行对此拒绝评价。但陈昌华表示,对这一消息并不惊讶,“基金公司早已允许参股至49%,合资证券公司中,外资可允许参股比例一直停留在33%上,早应该调整了,这也与最近国内券商行业的整体重组和清理整顿有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

  “这应该是监管层在政策层面的一个试探”,国内一家合资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则表示,但不会全面放开,应该是在对个别券商的重组中,采取个别协商的的方式与外资谈判,以试点方式进行。毕竟在券商整体清理整顿的时候,确实需要外资参与进来,但又不能完全放开让其控股。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现行制度,这些合资券商可以承销国内公司发行上市,却被禁止从事经纪、衍生品交易等业务,这被认为极大地限制了合资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甚至外资进入中国证券行业的步伐。陈昌华认为,这才是外资进入中国券业最大的障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