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注资内幕惊心动魄 黄奇帆揭密运作手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0:02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苏培科 9月2日,重庆市当地的各大报纸都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了“西南证券获20亿注资成功重组”的消息,称中央汇金公司将10亿作为资本金注入,其他10亿作为低息贷款,重组成功后西南证券将成国内一流券商。
消息一出,市场沸腾:“为何代表国家意志的中央汇金公司注资注到地方券商了?难道中央政府要为所有问题券商买单?汇金注资20亿究竟是真是假?”;“此举是当地政府博弈资本玩家,有碍市场化运作,结果虽然是政府胜利,但对于这种非市场化运作手法,日后须谨慎使用。西南证券获得注资后未必会成为一流,因为单一的注资并不能改善自身恶化的治理结构和盈利模式”。 黄奇帆揭密 “软硬兼施”的运作手法 9月2日当天,记者来到重庆并联系西南证券现任董事长蒋辉,他称,“正在公司开会,过一会儿再联系”。接着,记者又连续拨通了几位西南证券工作人员的电话。他们告诉记者,此事好像还在意向中,并未完全敲定,内部还没有见到有关注资确定的通报文件。 西南证券总裁助理李素民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这个消息公司没有对外公布,好像是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一个会议上讲的。 最后证实,该消息的确是“金融市长”黄奇帆9月1日在重庆市国资委系统举行的“企业战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专题演讲上透露的内容。而且黄奇帆回顾了西南证券成功重组、注资的艰辛历程,他用“惊心动魄”和“软硬兼施”作了形容。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当地政府主导的西南证券重组会出现“惊心动魄”? 原来在此次重组、注资之前,西南证券也有过几次“小打小闹”的重组,但都没带来多大起色。而此次成功重组,缘于重庆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大力援手。黄奇帆认为,西南证券的成功重组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措施,因为国家在今年上半年决定拿出1000亿元巨资来拯救深陷亏损泥潭中的国内130多家券商,其中,600多亿元用作“办丧事”,300多亿元用于“办喜事”。“办丧事”即给那些将被关闭、破产的券商“擦屁股”,而“办喜事”,则是支持10%的券商(总共十几家)发展壮大。 黄奇帆说,“要‘办喜事’,并非想办就能办成,国家规定了相当高的‘门槛’。首先,就是资本金必须真实到位;其次,内部管理、监控机制等必须完善。关键是留给西南证券的时间不多,只有3个来月。”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西南证券究竟如何争取到此次“办喜事”的机会呢?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重庆市国资委的第一步棋就是追回大股东抽走的5亿元资本金。由于在2002年的增资扩股后,西南证券第一、第二大股东,变相地把其5亿元出资抽走了,而且也未负起作为大股东应该负的责任。于是,市国资委先好言相劝,可大股东一点儿也不来气。于是,市国资委通知西南证券向重庆市第一中院起诉大股东,并准备查封大股东在重庆的8亿财产。这一招果然灵,两个大股东立即就慌了,赶忙跑到重庆商量,并很快将5亿元资金划了回来。”黄奇帆揭密此次“软硬兼施”的运作手法。 在重庆采访期间,有人对此评价为黄奇帆的又一“大手笔”,以前在处理“德隆尾巴”时,也采取的是冻结加查封的手段,从而保护了重庆当地企业和投资人受害。 对黄奇帆在资本市场处理问题这种“软硬兼施”的运作手法,一业内人士则不以为然。认为,“当地政府指挥当地法院,查封冻结大股东在重庆的资产,以此来要挟大股东清欠,手法的确很强硬,如果这样的手法可以拷贝,估计上市公司大股东欠款也会在非市场手段下及早解决,但是市场化解决问题的机制却依然缺失。西南证券前大股东并非重庆市的国有企业,如此强硬的手法的确不值得提倡,因为你是用政府权力来博弈市场,并非市场化本身的因素,虽然吓退了一些害群之马,但也打击了市场。” “惊心动魄”来自驱逐大股东? 在中国有句流行潜规则,就是“没有政府办不成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此次重组西南证券在黄奇帆的总结中出现了“惊心动魄”? 在找回西南证券大股东抽走的资金时,重庆市政府除了“软硬兼施”的运作手法之外,还采取了“惊心动魄”的夺权运动。 当大股东抽走的钱追回来之后,重庆市政府和西南证券方面担心,影响西南证券的话语权仍掌握在这两个大股东手中,仍不能改变他们操纵西南证券的格局。于是,重庆市国资委找到两大股东商量,最后,让两位大股东妥协、同意让本有4亿元出资的西南证券股东之一——重庆市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增资3亿元成为西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原重庆证监局的副局长蒋辉出任西南证券董事长一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西南证券公开的资料获悉,西南证券在本次重组前的注册资本为16.3亿元,有25家股东,其中神秘的第一、第二大股东为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珠海国利工贸发展公司,分别持有西南证券19.86%、19.63%的股权。而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注册资金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中重庆市财政局持股41.36%、珠海经济特区国利工贸发展总公司等三家关联公司分别持股39.8%、13.3%、5.54%,因此重庆国信实际控制仍是珠海国利。 “珠海国利”也曾经被划分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庄家派系,旗下控制了很多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高手”的称号也早已闻名证券市场。而此次重庆市政府主导的西南证券重组矛头直指“资本高手”珠海国利,迫使其退位西南证券大股东,让重庆市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接任大股东之职,使西南证券变成国有成分的证券公司。 9月6日,中国经济时报分别拨通了原第一大股东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何玉柏和珠海国利工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明的手机,想听听这两位被迫驱逐出局的大股东代表的意见,但他们都以不方便对此评论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陈海明说,“我们老板很低调,我一直在珠海运作,重庆的事情是梁斯扬在运作,你找他,我不了解,我怕我说错。”于是记者再次拨打珠海国利工贸发展公司总经理梁斯扬的手机,电话始终无法拨通。因此,重庆市政府此次主导的“惊心动魄”重组,遗憾未得到原大股东的评价。 汇金不应该为地方券商“擦屁股” 随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又采访了几位业内资深从业人士,他们谈了一些关于此次西南证券注资、重组的看法。 作为一个地方券商,西南证券一跃成为国内一流券商的现实,让曾经位列10强的老券商、大券商极为眼红,并发问:为什么代表政府意志的中央汇金公司还要为地方券商背包袱?一位在证券公司研发中心工作的人士说:“汇金公司既没有业绩也没有技术,更没有管理整合的能力和经验,无非就是拥有国家的储备资金作后盾,这样单一依靠输入资金来平衡恶化的财务状况,能拯救的了券商吗?恐怕要不了多久注资后的券商会继续重蹈覆辙,所以政府拯救券商不能简单的为其买单、‘擦屁股’。” 此前据媒体披露,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曾在公开场合指出:“股市只能自救,不能老是要靠政府救市。”但此番注资券商的行为,让市场人士极为困惑。 而且有反对拯救券商的人士表示,央行提供再贷款和汇金公司注资会产生了一个悖论:如果这个券商必死无疑,那么央行的注资则意味着损失——让全体公众、人民的财产去“打水漂”;如果券商通过注资以后可以挣钱,为什么私人资本、民间资本不能去市场化的完成这项任务? 但也有人反对这样的推理,认为券商目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生存和发展不能并驾齐驱,只能让其先活着才有发展、创新可言,汇金公司代表国家出手拯救很有必要,但对地方券商不必过于呵护,否则永远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同时,地方政府即使参与市场博弈,也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来运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