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中信证券收购华夏证券 > 正文
 

华夏证券重组定案 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联手收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4:00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中信证券和建银投资出资收购华夏证券的优质资产,首次显示出“建银模式”处理问题券商的思路,几经反复的华夏证券重组方案终于画上句号

  本刊记者 栗新宏/文

  华夏证券重组方案终于确定。

  《证券市场周刊》获悉,日前,华夏证券已确定重组方案,在剥离证券类资产的基础上,将成立一家新的证券公司,华夏证券最终将不复存在。据悉,新公司名为中信建银证券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银),其股东为中信证券和由中央汇金100%持股的建银投资,前者持有60%股权,后者持有40%股权,公司主要高管由中信证券派人出任。

  华夏证券重组始于一年前。

  2004年6月,北京市宣布“全力挽救华夏”,同年7月,北京市审计组进驻华夏证券(见本刊2004年第28期《兴衰华夏》)。在此之后,华夏证券的重组工作渐进展开。

  2004年9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最早与华夏证券接触,希望重组华夏证券。两个月后,中信集团向北京市政府表达了希望由中信证券重组华夏证券的意图,由于信达并无直接经营证券行业经验,加之中信方面主动请缨,至此,中信证券成为华夏选择的第一个目标。

  近年来,中信证券几乎成为券商并购传闻的主角。2003年10月,中信证券收购青岛市财政局所持的万通证券的全部股权。2004年4月,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注册资本达8亿元,中信证券占其67%的股份;2005年6月16日,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和浙江国信控股董事长孙永森联合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中信证券以7.9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接手金通证券70%的股权。除此之外,且不说兵败广发证券,包括南方、巨田证券等,均能浮现中信的身影。

  据悉,由于华夏证券面临巨额亏损等一系列问题,重组方案也是几经调整。今年1月7日北京市政府专门召开华夏证券重组的会议,决定成立两个小组,北京市方面由主管金融的副市长翟鸿祥亲任重组领导小组组长,中信方面的重组小组则由董事长王东明负责。

  会后,中信方面给出的重组方案是:由中信集团和北京市有关方面共同出资60亿元。但仅过了一个月,中信调整了方案,承诺以现金20亿元注资华夏证券,但前提是北京市有关方面能够与中信集团合力争取到央行40亿元至60亿元的再贷款。

  而这个时候,央行与证监会也改变了原来对券商的重组思路,让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出面参与券商重组形成共识(见本刊相关报道《再贷款政策取消 九家券商将或注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信证券和建银投资走到了一起,华夏证券最终的重组方案也浮出水面,

  据悉,已经被宣布关闭的南方证券一直希望由建银投资重组,将优质证券资产剥离后另组新公司,原有股东和债权人则将承担原有的存续公司。但是,这种方式需要由建银投资另外成立一家证券公司,而中信建银的出现,表明建银投资重组问题券商的模式已经成熟,这一次承担损失的将是华夏证券的老股东们。

  中信证券重组华夏证券后,就拥有了两块综合类券商业务,两者如何协调?这是新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建银投资作为整合问题券商的平台,不可能永远持有某项证券资产,注资——整合——退出,是其战略。而有了中信证券这样理想的合作者,未来会不会由中信证券收购中信建银的股权,并将原华夏证券的优质资产合并到中信证券?

  无论如何,在收购资产后员工安置将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华夏证券各层员工中也有着种种的担心,“中信证券和华夏证券都属于大型券商,营业网点遍布全国,整合根本就不是简单的‘1+1’的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