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证券高层否认被中信收编 券商整合欲速不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5日 17:26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罗焱、李苑立 1月12日,“中信集团将于本月20日宣布收购华夏证券” 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但本报记者当日下午就此事致电华夏证券一位高级副总裁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这回事!”。
而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中信集团重组华夏证券确有其事,主要工作由北京市政府牵头,属“秘密进行”。 一时间,中信集团收购华夏证券的传闻显得迷雾重重。 “经过三年的风险释放,今明两年将是券商整合的关键年,政府也在背后大力协调,但很多事情往往是欲速而不达。”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听到消息后向记者表示。 “大券商概念”难觅合意“新娘” 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中信”的名字先后3次与券商间的并购重组联系在一起,其中2次与地方政府直接相关。 2004年9月,中信证券公告称股东大会讨论有意收购广发证券。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收购与反收购,最终中信心愿未竟。 2004年12月,有传闻称中信证券有望接盘南方证券。哈药集团的第三季报显示,中信旗下的国际性投行资本投资携美国华平投资、辰能投资,共同斥资20.35亿元对哈药以增资方式进行重组,同时哈药对南方证券拟发出全面要约收购。业界传言,要约收购的主角其实是中信集团。但这一说法被南方证券否认,随后传出国家开发银行有望重组南方证券。 而对于此次中信收编华夏证券一事,前述知情人士称,主要是北京市政府有意促成,在此过程中中信自身的意愿显得并不强烈。 知情人士介绍,中信收购意愿不太强烈的原因之一是华夏证券负债太多。当初中信欲收购南方证券时,深圳市政府曾试图说服中信证券,因为母公司在北京的中信证券之所以将总部设在深圳,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市政府当初给它开出了土地、商品房等诸多优惠条件。在南方证券危难之际,深圳市政府首先想到了中信证券,但南方证券的高达80多亿元的债务黑洞让中信集团望而却步。 中信证券一位副总裁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真的并购南方证券,也应该是中信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先获得南方证券的控制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不良资产,再将已经逐步变得优质的资产合并到中信证券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上市公司负担过重,又可以实现中信“大券商概念”的打造。但消化吸收又谈何容易? 2004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召开证券期货工作会议中提及券商整合与重组的概念。据与会券商透露,中信2005年的一大目标就是要收购一家中大型券商,作为国内券商业兼并重组的一个典范。 但一位证券业人士告诉记者:尽管中信集团实力强大,目前现金流也充沛,但一下子接下这么高的债务,中间会涉及大量细节的讨论磋商。而在谈及此事时,中信方面相当低调。中信集团高层对记者表示,不便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中信证券董秘办公室人士也称尚未收到相关通知。 北京市政府力挺华夏重组 华夏证券成立于1992年。1999年,华夏证券从工行剥离出来,证监会4人小组代行管理权。2001年5月,北京市政府接管华夏证券股权。目前华夏证券为北京市政府所属惟一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在最近几年的数次市场下跌中,华夏证券由于自营业务和国债回购问题出现巨额亏损。 曾经辉煌一时的华夏证券陡然成了北京市政府的一块烫手山芋,政府力促华夏证券重组,但无论是此前传言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还是现在传言中的中信集团,重组方均认为华夏证券负债过高。 早在2004年10月份,就有传闻称北京市政府有意在重组华夏证券仪式上对重组方给予全力支持,当时华夏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资金链的稳定和安全问题,提供的解决办法是在协调各方关系解决现金流问题的基础上,给予直接的业务扶助或者帮助疏通业务环境。 一位券商的研究所负责人认为,因券商债务大多涉及面广,除国资部门与证监部门需要协调外,还需要做通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在宏观调控仍然趋紧的情况下,问题解决起来不会是那么容易。“如果本月20日中信集团真的宣布收购华夏证券,说明北京市政府的协调终于有了实质性的效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