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中信证券收购华夏证券 > 正文
 

中信与华夏证券业务暂不合并 巨资构成尚难定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3:14 第一财经日报

中信与华夏证券业务暂不合并巨资构成尚难定论

  本报记者 元昊 华之杰发自上海

  昨天(1月11日),一位华夏证券内部人士向记者称,公司将和中信集团达成重组协议,由中信集团和北京有关方面共同出资人民币50-60亿元,华夏证券和中信集团下属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的业务暂不合并,缓冲期定为两年。华夏证券重组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本报前天报道了华夏证券重组进入关键阶段,信达或某金融集团入股华夏证券尚在商谈之中,并将于近日敲定。

  巨资的构成尚难定论

  中信证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信集团旗下有一家中信金融控股公司,囊括了证券、银行、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务,但最终出资方会是中信集团而非中信金融控股公司。该人士表示,中信集团向来风格稳健、内控制度先进,这也是中信集团在如此恶劣市道中能立于不败并做大做强的前提。有关中信集团最终出资多少,该人士称中信集团内部也只有少数人知道。

  上述华夏证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中信集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人民币50-60亿元。

  至于这60亿元出资的构成,现在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中信集团出资40亿元,另外20亿元由北京方面解囊;另一种构成是双方各出资30亿元,并列华夏证券第一大股东。

  本报记者曾就中信集团重组华夏的相关问题向华夏证券总部发去传真求证并询问进一步细节,但截至截稿,仍未得到华夏证券方面的回复。

  华夏证券内部人士表示,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在华夏证券重组初期,公司就确定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使之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方案,并且,中信集团重组华夏证券的条件比此前的信达更加优惠。信达曾要求北京市政府方面出资最高额为20亿元,因此中信集团的方案高出20亿元这个数额的概率不高。

  看来,在较信达更为优惠的条件下,北京市政府的天平最终还是偏向了中信集团。事实上,这和华夏证券部分员工的倾向发生了背离,或许这也是祭出2年合并缓冲期的部分原因。

  券商业务整合还要缓冲两年

  此次出面收购的是中信集团而非中信证券,但中信集团重组华夏证券后,就拥有了两块综合类券商业务,接下来的重组在所难免。

  此前收购广发证券一役,中信证券遭到广发证券内部的一致抵制,这也导致了中信证券败北。而华夏证券各层员工中也有着种种的担心。

  上述华夏证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可能是设立两年内券商业务不合并条款的原因之一。他分析,“另外,即使重组后中信集团想立即整合券商业务,这也难以实现。”

  事实上,中信证券和华夏证券都属于大型券商,营业网点遍布全国,整合根本就不是简单的“1+1”的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无论是谈判哪一方提出的缓冲期条款,另一方都没有反对的理由,华夏证券需要,中信集团的券商业务整合也需要,最多在最终的期限上双方需要磋商。

  上述中信证券内部人士分析,这一段缓冲期缓解了合并对华夏证券员工的心理冲击,同时为中信集团着手华夏证券业务的调整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中信欲打造金融航母

  先是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再是中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资本”)出资8亿元增资哈药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支持收购哈药股份(600664.SH),现在中信集团又直接出面重组华夏证券,这充分显示了中信集团打造券业航母的决心。

  有证券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广发证券和华夏证券外,南方证券也已成为中信集团的目标,如果成功,“中信证券集团”将成为中国证券业资本金最大的航母。


  爱问(iAsk.com)华夏证券 相关网页约90,882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