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将在2010年面临严峻考验
高健
如果说2009年是全球经济忍受煎熬、力求“触底反弹”的年份的话,那么2010年就将“责无旁贷”地成为被寄予厚望的“复苏之年”。继新兴经济体之后,美国经济也凭借在去年第四季度的良好表现及美元重现坚挺的走势,迈出了坚实的复苏步伐。
然而,对经济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有区域货币欧元“保驾护航”的欧洲经济,却在复苏的起跑线上“蹲枪”了:东、西欧国家经济实力的严重失衡、周边经济体仍显恶劣的经济状况以及欧洲金融体系“病去如抽丝”一般的造血功能恢复速度,都让欧洲在“经济复兴之路”上并不情愿地缓步而行。
造血不力 病去如抽丝
能让“股神”沃伦·巴菲特放言美国经济打赢了“珍珠港战役”的一个最重要根据在于,美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幅在去年第四季度达到5.9%的六年新高。而欧洲经济“复苏大业”遭遇节外生枝,很大程度上也始于同样的时段;或更准确地说,始于震撼全球金融市场的“迪拜债务危机”在2009年11月下旬爆发之际。
据不完全统计,在迪拜债务危机爆发前,对阿联酋借贷规模最大的四家金融机构全部来自欧洲,按前八位来计算也有五家。结果,一些原本状况就并不乐观的机构因此雪上加霜;更糟的是,迪拜债务危机被很多人认为只是“冰山一角”,这使得欧洲信贷更加谨慎,并导致其经济信用成本上升,最终将负面效应传递到了欧洲经济复苏进程中。
当然,即使迪拜的酋长们过去若干年里很好地管控了债务风险,欧洲经济复苏也绝非一路坦途,因为衔接二者的欧洲金融体系本身也麻烦不断。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欧洲金融体系因危机冲击而更显脆弱将导致投资增长缓慢,并制约该区域实体经济全面复苏”;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金融监管出现“应激性的持续加强”,造成资本对经济的支持难以显效。
惠誉评级亚太企业评级主管托尼·斯特林格警告称,欧洲企业2005年到2006年发行的高息债券普遍在今年开始到期,这将使得2010年的欧洲企业长期高息债券违约率,可能在2009年10%到13%的高水平区间基础上继续上升,并影响到各经济体的GDP增速。
一方面顾虑自身资金状况和回收风险而惜于放贷,一方面下游企业层面所面临的偿债压力越来越大,欧洲金融行业左右为难的直接结果,必然是欧洲经济复苏的步履蹒跚。3月以来出炉的数据显示,因石油价格飙升而在去年第三季度提前结束经济衰退的俄罗斯,其失业率已连续五周上扬,表明该国经济基本面仍然糟糕;而被认为应对金融危机颇为有效的瑞典,上一季度GDP环比降幅甚至意外扩大,且该国经济至今也未摆脱负增长。
欧元体制自食其果
相比之下,欧元区整体经济的复苏前路,则因为希腊主权信用危机而更显崎岖。3月2日,德国政府和财政部发言人做出澄清表示,德国2010年的预算方案并未纳入任何有关希腊的援助,在援助希腊问题上尚未取得新进展。上述言论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下挫至1.3509,并被市场人士认定将一路下滑至1.32方能止跌。
事实上,这已是德国政府第二次否认该国确定对希腊施以援手,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举棋不定造成了欧元的持续惨跌和投资者对欧元区市场及欧元资产的望而却步。更进一步来讲,德国政府内部在援助希腊问题上的分歧,也凸显出了欧元体制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时指出,“希腊并非欧元唯一威胁”。
索罗斯认为,“完善的货币要求央行和财政部两者兼备”,其中,财政部不必用来在日常基础上向公民征收税款,但必须能够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当金融体系面临崩盘危险时,只有财政部而不是央行能够处理偿付能力问题。他还借用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的表态指出,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就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卜若柏指出,欧元区过快扩张所导致的欧元区内部经济不平衡性骤增,客观上为欧元体制弊端产生负面后果提供了空间,而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东欧各国在危机下的不堪状况,则更是造成了欧元区经济的失衡,并让欧洲政策制定者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欧元区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认同度,远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高”。
换言之,欧元体制上的弊病从来都存在着,只不过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整个因果链条的传递过程,而受害最深的仍是欧元区经济本身。过去18个月里,欧元体制缺陷这块因为欧元区快速扩张而被抬到腰间、被金融危机抗上肩膀、又被东欧国家破产危机举过头顶的大石头,最终在希腊及“欧洲五国”(PIIGS)危机的压力下,重重砸在了欧元区自己的脚面上。从这个角度来讲,2010年的欧元区将面临重大的考验。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好在欧洲央行远非一无是处。欧盟统计局3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意外降至0.9%,表明欧洲央行对于通胀的警惕,为自身赢得了足够空间来维持低利率以支持经济复苏。但就整个欧洲来讲,经济复苏的前景还要考虑到英国目前的不佳处境:由于投资者担心英国大选会导致该国短期经济政策缺乏灵活性,英镑汇率已连续六个交易日走低,知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甚至警告,未来几周内英镑存有崩溃的危机。
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走出了较为清晰的复苏脚步,美元指数基本稳定在80上方,并且短期之内不会放弃这种相对强势。当然,美元此前的持续走软已导致了各经济体对自身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调整,美元资产吸引力在逐渐减弱,美元汇率长期走低的势头将很难改变。对于这一点,美国政府及经济界人士也一定觉察得到。
倒是在全球率先实现复苏的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增长、国际热钱大规模涌入本地市场的背景下,必须更审慎地对汇率进行调整,以便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前提下,从反方向抑制“过热”导致通胀急升的可能性。印尼中央统计局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2月 CPI同比上升3.81%,涨幅略微高于印尼央行的预期;而此前,泰国和越南也出现了通胀抬头迹象,其中泰国去年12月CPI同比增幅达到了3.5%的14个月最高水平。
对此,惠誉评级董事总经理兼亚太主权评级主管麦克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资产价格泡沫的威胁正是亚太经济体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之一;至于应对方式,让本地货币升值是应对高通胀的好方法,“但本币升值预期又会在实际政策出台前加强套利资本的流入”,因此“通过调整汇率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将是亚太经济体在2010年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