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催生后华尔街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 03:0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陈刚 纽约报道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回暖和企业恢复盈利,美国的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出危机的阴影,步入“后华尔街”时代。

  金融生态演变

  从金融生态角度看,在美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投资银行方面,去年9月下旬,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华尔街主要投资银行在两周内或被收购、或转型为银行控股集团,这些企业开始强化风险控制,实施去杠杆化。随着一些竞争对手的消失,在投行业务领域,高盛集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美国原有几大商业银行排序也发生很大变化。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较小的摩根大通银行在先后收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之后,成为最具实力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在分别收购美国全国金融公司、美联银行之后成为美国房贷市场最主要的两家金融企业。花旗集团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其业务的拆分、重组仍在进行当中。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虽然关于政府干预市场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是美国政府在市场机制休克状态下的果断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曾经是世界上最大保险公司的美国国际集团以及两大房贷企业房地美和房利美先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政府对花旗集团的救助最终使得政府成为花旗最大的股东。政府如何从这些金融机构中退出,向纳税人交代还是个未知数。不过,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以及如何解决大型金融机构因太大而不能倒闭的问题,将是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从反弹到复苏

  最近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美国金融企业已经走出了危机最糟糕的阶段,一些企业开始大幅盈利。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条跟会计规则的调整有关。去年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金融企业暂时放弃了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这让金融企业得到了喘气的机会,在财务上有了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这些企业在第二季度的利润比原来要好很多。

  另外一条原因是去年第三和第四季度以及今年第一季度,很多金融企业在坏账处理方面做了过度宽松的计算。还有一个原因是过去一年,金融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金融企业被淘汰,现存企业的压力、盈利空间发生了变化。以美国的高盛集团为例,由于竞争对手消失,其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此外,宏观经济触底回升也为金融企业盈利提供了支持。在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呈现回升的迹象,对于金融危机的见底和实体经济复苏提供了信心。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关系,金融市场比实体经济提前6个月出现拐点。美国的失业率走向、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消费信心等经济指标走向,都在验证过去几个月金融市场的回升并非假象。

  不过,金融企业的回暖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复苏,目前判断世界经济是否已经复苏还要看各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能否转化为实体经济自主性的增长。这种增长需要建立在市场机制下,具体表现为企业主动投资,企业库存趋于稳定,消费者恢复正常的消费行为。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这对消费市场、房地产市场复苏都构成很大障碍,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信贷市场仍然处于偏紧状态,商业信贷和信用卡消费坏账比例增加都会对金融企业的未来盈利构成威胁。

  金融监管的博弈

  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关系是美国金融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系统的漏洞,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旁氏”骗局麦道夫案件曝光更让投资者对华尔街和监管部门的信任大打折扣。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重演,奥巴马政府计划强化监管,扩大美联储的权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强化信息披露。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回暖,来自金融业以及政府内部的反对声音也在增加,在政府与金融企业的博弈中,如何平衡监管与创新,维护美国在全球金融业的领先地位将成为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事实上,监管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创新的速度。造成监管难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监管机构缺乏人才。以美国为例,华尔街每年都用非常高的薪水吸引一流人才。但是监管部门不可能向自己的员工支付与华尔街同样的高薪,这就造成政府无法吸引到最好的人才。

  随着金融机构从危机中逐步恢复,金融企业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博弈也重新开始。尽管金融企业知道政府的监管势在必行,但是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政府监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在经过了一场“金融海啸”之后,华尔街正处于修复、重整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既取决于金融企业自身,也依靠实体经济复苏的支持。在美联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威胁,将是美国金融业演变的下一个看点。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