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未来新通用的命运无非两种:一是浴火重生,再续百年传奇;二是步老通用的后尘,成为又一个吞噬美国纳税人财富的黑洞,直至最后崩溃。两种可能,笔者更愿意相信后者。
一种观点认为,通用倒下是因为“太大而丧失灵活性”。这话我同意一半,通用旗下品牌太多太杂的弊病由来已久,以致经营思路混乱,资源配置低效;我不同意另一半是因为,即便过度扩张,当现金流出现问题时,私人企业大多会通过壮士断臂来保留核心竞争力。然而,在通用身上却看不到这种勇气。
从中折射出的一个现象是,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这些企业其实早已“准国有化”了,丧失了作为私企的全部优点。多年来,三大汽车巨头被彻底神话,人们将其供奉在金字塔顶端,并冠之以美国工业文明象征的大帽子。来自政客、工会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放下身段做出一个私企应当做的正确决定。同时,危难时刻政府一次次的救助也使得通用们学会了“有问题找政府”,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在笔者看来,美国汽车工业盛极而衰的根源,既不在于企业经营失误或盲目扩张,也不在于日本车大举入侵或是工会力量尾大不掉。国际油价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冲击,以及美国政府长期无法对此做出正确反应才是通用们垮掉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断言,奥巴马苦心孤诣的安排注定是徒劳的。
事实上,通用今日之结局早在30年前就已埋下了伏笔。1973年之前,国际油价长期徘徊于3.29美元之下(以2007年价格计算,也不过15.42美元),而这期间也正是美国汽车业的全盛时代。但油价不可能永远不变。
70年代两次石油冲击后,西方发达国家都试图降低本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美国只重视开源,不重视提高能效。自卡特时代以来,每逢大选,候选人无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美国实现“能源独立”。早期的努力多集中于获取海外稳定能源供应和开发本土油田,但进展有限。90年代以后,开发新能源就成为美国政府执迷不悔的一个梦想。遗憾的是,克林顿在信息革命上取得了成功,新能源革命目标最终不了了之。
研究表明,国际油价波动与美国国内汽油价格大起大落之间呈现滞后的正相关。最近的例子,去年7月到12月,美国国内汽油零售价格从每加仑4美元跌到1.687美元,今年5月中旬又重回2.4225美元的水平。油价波动的结果就是,通用等企业长期以来都处于无所适从的位置,企业赢利状况也始终阴晴不定。
一方面,开发新能源车或节能车需要持续巨额投入,事实上,过去几年在新能源车研发上投入过大,也是导致通用入不敷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经济复苏所需时间拉长,重挫市场信心,很可能出现油价持续在30美元左右徘徊的局面,相对应的汽油价格可能长期处于每加仑1.5美元这样一个低廉的水平。此时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节能汽车,都会迅速失去吸引力。
另一方面,若沿袭以前生产大排量车的路子,廉价油时代自然不愁销路;但遇到2005年至2008年油价暴涨的情形,大排量汽车销量必定急剧滑坡。
笔者认为,除非大幅提高燃油税,否则美国汽车工业根本无法走出这一困境。燃油税的一个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将大幅抬高美国汽油价格的基准,从而最终改变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者的预期,使美国彻底告别大排量汽车时代。
在与美国人均GDP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征收了120%的燃油税,日本国内汽油价格硬是比美国高出一大截。日本车在日本国内经济节油,卖到美国自然也是经济节油,并逐步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赢得稳定市场份额。
当然,笔者并非鼓吹中国也要像日本、欧洲一样大幅提高燃油税。虽然中国汽油价格仅略高于美国,但考虑到中国人均GDP与美国存在巨大鸿沟这一前提,中国人实际承受的价格要远高于此。20%至30%左右的燃油税只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不适合美国。
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燃油税实在太低。奥巴马政府要想真正拯救美国汽车工业,就应向欧洲、日本学习,大幅提高燃油税,让美国消费者对节能型汽车形成偏好,并使其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稳定的价格预期下,未来通用、福特才有望重新崛起。
但问题是,在缺乏一个节能减排公民社会基础的美国,民众会同意这样做吗?
(作者为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