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卓铭
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可能要被一个新的巨无霸替代:辉瑞-惠氏。
2009年1月27日,辉瑞(Pfizer Inc., PFE.NYSE)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制药行业格局的决定:与另一大制药巨头美国惠氏(Wyeth, WYE.NYSE)达成并购协议,据此协议,辉瑞将以现金加换股的方式收购惠氏所有的股份,涉及金额将达到680亿美元。
辉瑞和惠氏2008年销售额分别约为483亿和230亿美元,即使不考虑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新公司总收入也将达到713亿美元,这一销售额如果按照2008年世界500强的指标计算,将列世界第85位。辉瑞-惠氏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制药企业,远超葛兰素史克、拜耳、罗氏等其他巨头。
这是制药行业10年以来最大的收购,此前的纪录也是辉瑞创造的:2000年,辉瑞以900多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Warner-Lambert公司,从而成就了现在的辉瑞。辉瑞方面表示:“我们一向不排斥大宗交易,只要其在价值、风险系数和成本等角度有战略意义。我们相信此次交易符合上述条件。”
680亿美元收购
辉瑞和惠氏已经为此次合并联合创办了专门网站,名为“打造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尽管尚未最终完成合并,辉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弗里·金德勒还是信心满满。他在1月2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辉瑞和惠氏为产业转型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合并产生的世界第一大生物制药公司将以其独特、多样和规模化的优势屹立于全球医疗市场。”
早在2008年12月份,辉瑞就曾表示过要收购一家大型同行企业。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芭芭拉·赖恩预测制药行业将发生大规模并购风潮,并为辉瑞设计了三个收购对象:Amgen Inc.、百时美施贵宝或者惠氏。事实上,此时辉瑞和惠氏的合并洽谈正在进行。
注册金融分析师Jason Napodano表示:“目前惠氏的市场价值约为550亿美元,考虑到10%到20%的收购溢价,辉瑞为此需要付出接近700亿美元。”
正如他的计算,双方达成的协议中,辉瑞将以每股50.19美元的价格收购惠氏所有流通股,以每股支付33美元现金和0.985股辉瑞普通股作为对价,以辉瑞2009年1月23日股票收盘价格计算,股票部分的估值为每股17.19美元。惠氏总股本为13.32亿股,辉瑞共需付出680亿美元。
金融危机中,制药企业大量现金储备一直被认为可为其并购提供支持。根据Jason Napodano估计,辉瑞到2008年底大约拥有260亿美元的现金。辉瑞也表示,为完成收购将支付225亿美元现金,并贷款225亿美元。
这225亿美元贷款将由美国银行、JP摩根、高盛、花旗及巴克莱组成的财团负责提供。目前辉瑞拥有AAA级的信贷评级,根据协议,如果辉瑞的信贷评级低于某一水平,该财团将拒绝提供贷款。辉瑞还必须向惠氏支付45亿美元的违约金。辉瑞预计,此项交易将于2009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完成。
交易缘由
辉瑞此番大举收购看似突然,实则潜藏着多方面的原因。
摆在辉瑞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专利药产品到期危机。2008年,辉瑞总收入比2007年的484亿美元有所降低,其中,世界处方量最大的高血压和心绞痛药物络活喜(Norvasc)、过敏治疗药物仙特明(Zyrtec)和抗癌药物伊立替康(Camptosar)这三个重磅专利药的专利到期带来的损失达到26亿美元。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辉瑞的明星药物、全球最畅销的降胆固醇药、销售额占其收入1/4的立普妥(Lipitor)也将于2010年3月份到期。
立普妥2008年全球销售额为124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品,称其为辉瑞的半壁江山一点都不为过。有分析师认为,立普妥到期之后的2010年至2012年,辉瑞甚至可能失去目前销售收入的41%。
辉瑞的在研药品数量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截至2008年9月30日,辉瑞共有114个在研药品,其中进入临床三期试验的药品有25个,以心血管和抗肿瘤药物为主。然而这些药品都非重量级,出现第二个“立普妥”的可能性很小。
据辉瑞自己预计2009年,即使不考虑合并因素,辉瑞预期收入将在440亿到460亿美元左右。因此,并购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辉瑞的不二选择。
惠氏的日子其实并不比辉瑞好过多少。惠氏2008年总收入为228亿美元,其中,抗抑郁症药物的Effexor和治疗心绞痛的Protonix是惠氏最重要的两种产品,销售额分别达到39亿美元和27亿美元。但这两种药品将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专利到期。
截至2008年10月16日,惠氏的在研药品仅为64个,其中进入临床三期试验和注册阶段的药品为18个。专利到期后的青黄不接仍然将是辉瑞和惠氏合并之后最头疼的问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