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00亿美元托底地方政府 美刺激计划渐行渐近(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 01:52  21世纪经济报道

  财政政策路径选择

  该法案如果获得通过,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同类财政经济刺激法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它由国会民主党集团提出,众议院发言人佩洛西起草,资金主要流向地方政府,用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地方政府财政和扩大失业救济。

  这也是继布什政府今年二月通过退税法之后,第二次大幅动用财政资金刺激经济。今年二月,美国联邦政府曾动用1700亿美元给每个纳税人返还600美金税收(每个家庭1200美金),希望刺激消费,振兴经济。

  但是此举效果不佳。在返还给国民的金额中只有10%-20%被用于消费,大部分老百姓因为担心经济会更糟糕,选择把支票存进银行。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斯登称这场返税运动为败笔。

  在退税和降息均不能停止信贷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布什政府于9月签署了紧急经济救助法案,这个最高花费可达7000亿美元的法案允许政府购买银行股份,为银行注资和担保债券。

  随着10月以来该法案的执行细节逐渐公布,股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市场信心仍未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会开始号召出台进一步的经济振兴法案。

  该法案与2月退税法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次联邦政府将不把资金交给消费者,而是交给地方政府。

  尤其是联邦政府将给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00亿美元。美国的基础设施颇为陈旧,全美有四分之一的桥梁有待修缮,仅这一项,成本就在1200亿美元。

  “这个想法来源于罗斯福新政”,霍恩对记者说,“目前由于资金紧张,很多在建或者已经立项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开展。如果有联邦贷款,这些项目可以马上启动,他们是可以马上创造就业机会的。”

  但是资助路桥建设投资也是目前国会对于新法案争论最厉害的部分。共和党担心地方政府拿到钱不会用于生产,而是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测。

  “联邦政府要刺激经济,要么补贴给消费者,要么补贴给地方政府。给老百姓补贴它们已经做了,效果不太好。现在应该试一下给地方政府补贴。” 霍恩说。

  法案中扩大失业救济的内容也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美国的失业率今年1月以来节节攀升,9月达到6.1%,接近2003年经济衰退时的最高水平。今年1至9月私营部门总共消减了90万个工作岗位。

  “布什总统应该会签字”

  新法案的起草方是国会内的民主党集团。法案照例受到共和党的反对。但是考虑到经济形势严峻,分析人士认为该法案在本届政府内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10月13日,国会众议院议员佩洛西联合前美联储副主席瑞夫林(Rivilin)女士联合号召国会通过第二轮经济振新法案。

  目前国会相关委员会在就进一步经济振兴的法案举行听证会。10月20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席了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的听证会,他当场对实施财政手段进一步振兴经济表示赞成。

  “美国经济还将走弱数个季度,有进入长期放缓的风险。因此国会在现在考虑财政救助是合适的。”伯南克说。

  10月21日,瑞夫林出席了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她要求美国停止无首付买房。“美国国民和整个国家过度消费太久了,我们的消费超出了我们能够负担的范围。”她说。

  目前,该法案的具体内容尚有争议,预计在未来两周的听证会结束之后,法案的草案将成形,待大选之后供国会讨论投票。

  佩洛西并未明确法案花费,但是经民主党党内助手确认该法案的最高花费将为3000亿美元。

  尽管有舆论认为共和党的反对可能阻碍法案通过,但是卡内基国际和平会经济学家盖保德(Albert Keidel)向记者表示,法案得到通过的可能性很大。“考虑到现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共和党的反对声音应该不至于阻碍法案通过,而且布什总统应该也会签字。”

  “我认为出台新的经济振兴法案是明智之举。我们进入衰退这已毫无疑问,问题是衰退的深度和广度。新的法案将使我们的经济尽早走出衰退。”

  如果法案得以通过,联邦政府再出3000亿美元能够止住经济下滑吗?“这个数目远远不够。”盖保德表示。他认为美国至少要拿出相当于美国GDP20%的资金才能止住危机,这相当于2万6000亿美元,是到目前为止美国为治理危机投入的两倍。

  对地方政府而言,联邦政府的资助也不会解决所有问题,提高税收或者减少公共项目开支在所难免。

  据哈佛大学费尔斯登教授分析,今年2月的退税法案给联邦政府增加了至少800亿美元永久债务,2500亿美元注资银行和下面可能进行的3000亿美元注资地方政府将再给联邦政府增加债务。目前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52万亿美元。谁来为这些行为埋单?

  盖保德认为新增的财政负担最终将由美联储承担,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将通过印发钞票以供救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