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报:花旗解体不等于混业模式失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 02:0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潘成夫

  过去一周,美国开始了新一轮银行危机,花旗集团股价再次跌到5美元以下,面临解体的结局。美国政府为挽救花旗已经投入450亿美元,而且代价还将增加。如果花旗仅仅因为“够大”就不需要为其错误付出代价,最终在危机中全身而退,那么肯定让人愤愤不平,现在其解体可谓“民心所向”。但是,有评论断言,花旗解体意味着混业模式的失败,笔者却不敢苟同。

  花旗作为混业经营、综合化和全能型银行模式的急先锋,其解体难免让人质疑其经营模式。花旗的结构过于庞大和错综复杂,与混业模式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将混业模式当作花旗失败的主因,过于牵强。混业经营、综合化的全能型银行,如摩根大通等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以开设“金融超市”,通过“交叉销售”平稳增长的富国银行,更是活得有滋有味。经营模式比较接近花旗的汇丰银行,同样也没有陷入生存危机。因此,将花旗的解体归咎于混业模式,并就此宣布混业模式失败,正如将中国银行业未受太大冲击归功于分业模式一样地草率。

  花旗解体或者可以从另一家需要美国政府救助的银行—美国银行得到一定的解释。美国政府本月16日同意,向美国银行提供200亿美元的新资本,并为其1180亿美元资产提供担保。美国银行本来也活得不错,但是最近做了一件备受争议的事情,即高价收购陷入困境的美林,以实现其成为横跨整个金融服务业的主导企业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交易出价太高,低估了美林的损失,收购的时机也不好,而并购之后的整合更是充满风险。现在美国银行看来唯有依靠美国政府,硬着头皮啃下美林这块硬骨头了。

  美国银行与花旗,同样是由于过于进取导致自身出问题的。花旗成为美国银行业老大,主要靠的就是大举并购,大规模并购导致其规模过大、管理不便而且没有进行有效整合,这对于其在抵押贷款资产的过大敞口和过高的杠杆比例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美国银行经营一向都比较稳健,本身混业程度已相当高,其投资银行业务已处于世界第二集团,面对美林这个“机会”,却一时抵挡不住诱惑。目前看来,很可能是得不偿失,是否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则暂时难以断言。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似乎更能说明花旗解体之后的景象。没有了花旗或花旗“缩水”之后,国际银行业可能会更加谨慎,但是仍将继续沿着混业模式前进;没有了花旗,更多的混业模式银行还会成长起来;当然,没有了花旗,银行业发展模式本身已经多元化的趋势将更为突出。

  在全球银行业综合化和全能化的趋势下,中国银行业是否继续走分业经营模式呢?短期内,答案是可以。而长期上,顺应潮流应该成为必然选择,当然这个过程应更为谨慎。花旗解体后,对混业模式的质疑无疑会上升。但如果我国监管机构就此认定混业模式是花旗之死的元凶,并以此为借口顽固地抗拒混业模式,那么花旗真是无法“死得其所”了。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