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ketWatch弗吉尼亚12月22日讯】在正常情况之下,假如我在文章中就未来一两周的行情发表文章,建议读者考虑某种被历史证明是可靠的策略,比如利用所谓一月效应之类,我都不会有什么特别不合适的感觉。
问题在于,已经不必为多说,现在显然不能算是“正常情况”。
因此,还是让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历史情况罢,然后请各位利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
所谓一月效应,其实并不复杂。它是指股市上一种季节性的趋势——在岁末年初的一段时间之内,小型企业的股票往往会获得好过大型企业股票的表现。事实上,人们从二十年前就开始广泛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了。然后,经过研究者的回溯测试,大家发现,这种现象的历史至少也有数十年之久。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大声宣布,研究显示,一月效应是关于股市的诸多规律中得到支持最强大者之一。
当然,从这一规律开始被发现并广泛利用的时候开始,就有预言家指出,它的存在被发现,就意味着它必然会在未来某一天消失,让投资者再也无可利用,然而在这若干年当中,尽管也有少数例外,但是大多数时间里,一月效应都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一月效应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回报的年头,就颇有几个是在最近十年当中出现的。
那么,为什么我还会有不合适的感觉呢?
这是因为,在现今时代,一月效应之所以依然明显,很大程度上其实并非散户投资者的交易使然,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经理人在新年开始的时候对于风险较高的股票总有着不错的胃口,而且他们的胃口似乎还愈来愈好。然而今日的局面却决定了,假如在未来一两周当中,熊市将再度强调自己的存在,则经理人们的胃口恐怕就不会再像往年那么好了,这样,对于他们而言,避开风险较高的小型股票就会成为更加合理的选择。
再回到对规律的解释,经理人为什么在一月间对风险的胃口就要好于十二月份呢?这中间也不是没有任何原因的。研究者们发现,问题背后的关键就在于,经理人们要想获得可观的年终奖金,就必须获得超过自己相应股市基准的表现。毋庸赘言,使用最为广泛的市场基准就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尽管从理论层面说来,使用怎样的基准都不会在本质上改变什么,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基准的选择却会对经理人的行为造成重大的影响。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有一位经理人在十二月开始的时候,其年度迄今为止的表现一直都领先于标普500指数,这也就意味着,他拿到可观奖金的成算已经非常巨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显然就有足够的动机,希望让自己所管理的投资组合,其构成愈像标普500指数愈好,因为这就可以帮助他锁定自己的领先优势。将这种愿望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他就会倾向于卖出那些标普500指数并不收录的较小型股票,而买进那些在指数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型股票。
有趣的是,假如一位经理人在年底将至时的表现略略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他也会想要对自己投资组合的构成进行调整,模仿标普500指数。这是因为,尽管这种模仿指数的做法意味着他可能再也难以弥补似乎并不是非常可观的表现缺口,但是相对而言,假如不这样做,他投资组合和指数之间的表现缺口进一步扩大,则他甚至可能因此失掉自己经理人的工作,在这种时候还去盲目追求超越表现显然就过于激进了。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